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古老的曲艺曲种,主要流传于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其独特诗章曲韵,有“丝弦雅乐”之称。追求以韵为美、雅俗共赏、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长阳南曲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审美,即是对美的审视与凝神观照,它是对人生存书写行为的主体化审视与凝神观照,是以人的生存书写行为为前提,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那么价值呢?正如德国哲学家李凯尔所说:“价值是生活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不复生活,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为,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待业提供了方向。”长阳南曲作为一个小的曲艺品种,储存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既给了我们美的体悟和发现,又给了我们意欲和行动,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 审美情趣
长阳南曲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层面,它是以“雅”为中心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唱词文雅、曲韵优雅,带有明显的人文加工和汉文化的痕迹,其核心价值集中表现在儒、道等正统的文化方面。从《长阳南曲》一书收录的近120个段子来看,除少量是礼仪性贺词之外,主体就是叙说历史故事和抒发人生情怀了。初看起来它主要是以唱故事如:三国争斗、仁贵征东、打渔杀家、昭君和亲等来吸引听众,而贯穿其中的却是那种高雅脱俗的人文情怀。如《长阳南曲》唱段中的“钓得鲜鱼沽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风波浪里消岁月,荷叶林中度春秋”,正是以这种蕴含道家以理的闲情雅趣来打动游客被世事所纷扰的心灵。它以渔樵耕读为乐,以亲近自然为乐,满足于简朴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产物,在唱腔上吸收了土家皮影戏的特点,将曲调风格与地方方言融为一体,是对文化交融、文化推广现象的反映。
绿水青山,吊脚楼上,三弦叮咚,曲声悠扬。“闲来铜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唱夕阳。”身处在此一幅民俗风情画中的土家山民们生活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是历史上清江河边的土家人用南曲艺术呤唱装点生活的画面,这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习俗赋予给土家人的独特审美心态,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长阳南曲在音乐曲牌、旋律唱腔、歌词语言、演唱形式等声乐艺术美学各要素中,体现了独到的美以及土家人粗狂、豪放强悍、率直的民族个性。南曲是闲适、雅致、悠然的,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平静柔和的感受,其意境是风和日丽、山明水秀,八百里的清江依山环绕,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家人几百年来的生活习俗以及独特的审美心态与审美情趣,造就了长阳南曲唱词的韵律美、词采美以及音乐的和谐优雅之美。
二 文化底蕴
长阳南曲在土家山寨世代传唱,这与它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创造,鲜明的艺术特色、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分不开的,长阳南曲自引进后,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又大量吸收了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的乐记及旋律音型,音乐体系相对完整而不乏其独特之处。其传统曲目400多个,既有描述历史故事的《三国英雄》、《长坂救主》、《孔明拜灯》和富于生活情趣的《数灯》、《皮金顶灯》,也有表现爱情故事的《红娘递柬》、《赶潘》和写景抒情的《春来夏去》、《悲秋》等,这就使得南曲在表演时根据不同的题材变换多种自然情趣,有轻松风趣的、也有激情热烈的,它的演唱以传情达意为主,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行腔柔和、秀丽、婉转,即“音随韵转”。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更注重旋律的柔美、俏丽和抒情性。音乐感染力极强,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感情,使“听者动容”,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长阳南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如清水芙蓉、美不胜收,可为文艺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发挥审美再创造的功能。
长阳南曲作为一种高雅地方的曲艺小曲种,是土家人将它承传繁衍下来。20世纪60年代被挖掘整理问世后,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登上文雅之堂,普及千家万户,成为长阳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三件宝”之一,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如长阳南曲《数灯》开篇《南曲头》“五谷丰登,庆贺太平年”,表达了民众在一年之始渴望丰收,祈求人畜平安的民俗信仰心理。(数板)则以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比,将“金瓜、木瓜、黄瓜、青瓜、菜瓜”等用来喻灯,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丰产的向往;(南曲尾)以“普天同庆万民欢腾”收尾,展示了一副喜庆、欢腾的愉快场景,充满节日的喜庆。让听者叹曰:“此曲那得民间有?”这也印证了南曲“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办丧事不唱”的三不唱的说法,演唱南曲是一种最热情的礼仪款待。南曲作为土家山寨民间特色的曲艺,在长阳土家族这片特殊的地域中千锤百炼,形成了巴土文化既厚重沧桑又绚丽多彩的民族个性,彰显了它的文化特色与音乐气质。
三 雅俗共赏
长阳南曲素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雅俗对立”的情形,过去学界是把它们作为阶级对抗的表现,给予庸俗社会学的解说,于是对它们的艺术社会价值也相应地给予了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作为互不相容的香花或青草来看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误地断定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在旧社会,由于从艺者多为商贾、文人,他们不靠其谋生,且对演唱南曲视为风雅韵事,故主要是为了娱乐。据艺人覃秉令说,过去南曲有三不唱,即“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办丧事不唱”。演唱南曲定要“弹得粘连揉扣,唱得昏迷不醒”。南曲的曲目,多是短篇,且少道白。唱词一般在50句左右,较长段子的曲目如:《秋江》、《永乐观灯》等有200句左右,最短的段子只有7句左右。唱词讲究格律,不同曲牌有不同的唱词格式,但以七字句式为主格。
长阳南曲的传统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已搜集掌握的约150个曲目。大致可分为四类:1、取材于小说、戏本的段子,如:取材于《三国演艺》的《长坂救主》,还有取材于《西厢记》的《红娘递柬》。2、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如:《贺新婚》、《八仙庆寿》、《弄瓦曲》等,还有一些宣扬社会的伦理道德劝诫处世哲学的说教篇,如:《酒》、《色》、《财》、《气》、《自叹》等。3、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如《螳螂娶亲》、《数灯》等。4、咏景、抒怀的段子,如写景的《春》、《夏》、《秋》、《冬》,直抒寄怀的《问天》、《自乐》等,描景叙意的《同友乐秋》,摘自聊斋故事《凤阳士人》中的诗句,如《纱窗外》。 在传统曲目中表现人物和故事,多采用辅叙的手法,从表现不同的内容出发,既有文静雅致的唱词,也有通俗易懂的唱词,可谓雅俗共赏。其文辞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然而,《长阳南曲》那些评说古人古事的唱段中,我们看到了既有赞叹先贤的智勇壮烈,又有表现对历史的全静观察,确实达到了不流于媚俗的高雅,却又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至今仍耐人寻味,较之时下艺术市场对古人古事的“戏说”、“恶搞”要纯净得多。其次,长阳南曲的“俗”体现在演唱表演场所——农家大院,演唱主体——多为底层群众、内容——反映俗人俗事,而他们演唱的则是雅的内容及雅的音乐曲牌,形成“俗”地唱“雅”,“俗”人唱“雅”,雅俗对立,雅俗共赏。同时,自然流畅的音乐,优美高雅的唱词和演唱主体时透露出的那份“与世无争,看穿功名利禄”的闲适洒脱以及“道骨仙风”的气质,使雅和俗和谐共进。
在现实生活中,巴人极其后裔土家人同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一切艰难阻隔作抗争,使其文化成分中包含历史史迹、英雄豪杰、改造和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内容,反映俗人俗事与俗的表现形式,张扬个性,显示南曲雅的艺术魅力,达到雅的境界,实现雅与俗的统一。
四 创新特色
长阳南曲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它的挖掘和整理,丰富了我国曲艺艺术宝库。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丰富,极大扩展了长阳南曲题材的表现范围,也促使曲牌唱腔,得到了变革和创新。长阳南曲共有31个曲牌,历来只有开篇小段。1983年首推中篇书目《白虎剑》,歌唱土家英雄田思群与土司争战的故事,单人弹、唱、说、表达一小时,曲段男女老少正反角色较多,高潮中有开打戏,唱功多、音域宽,通过用民族民间唱法和近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原理,依据各类不同人物音色需要给予不同共鸣腔体的调节,做到人物“声拟”。同时,通过歌剧、话剧瞬间刻画人物的手法,进出角色不仅要快还要准确,做到“神似”“形似”。在正反人物激烈对白加武打戏的高潮中,大胆借鉴传统戏曲中的武生、老生以及文丑的精巧做功,将一个说唱曲段唱活、演活、打活,展示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传统故事。长阳南曲通过大胆创新,使一人弹唱表演发展到十八人和二十多人大型南曲开篇弹唱表演,借鉴姊妹艺术,演员手中的道具有碟子敲打加花,有筷子头上加上长短各异的长穗与精巧的身段组合,有云板或双叩板,表演者除注重弹唱外,还运用烘托伴唱、表演动静结合,画面大而舒展,借用影视一人多身的叠影艺术及蒙太奇手法,主次两组画面的有机结合。如《高峡出平湖》共12个伴唱姑娘塑拿碟敲打,创造了高低起伏的神女十二峰的雕塑式造型,加上淡淡的云雾喷薄,领唱者融入其境动静多姿,展示着三峡的奇峰异彩,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增添了长阳南曲高雅韵味之美又体现出了伟人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壮丽雄姿之美。
纵观任何事物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创新、发展,长阳南曲也不例外,自入土家山寨以来,长阳文化人就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人力、物力,并进行了长期的艺术创新,创作了一大批新的曲目,如《昭君别乡》、《咏梅》、《巴山女》等,在学习、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长阳南曲增加了表演动作;丰富了演出形式;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有说有唱的说唱艺术特点;在艺术实践中,它与其它的曲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溶化,在不断地发展中,日臻完美。长阳南曲的创新走的是融合发展的道路,坚持广泛吸收,大胆借鉴,在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接触、撞击中,取诸艺术品种的相异点,一球自身变化,达到标创新立意。使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品种,从土家人的吊脚楼、堂屋里、火塘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长阳南曲具有十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深层的文化意蕴核心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传承方式古老,民族性格突出,审美价值极高,体现着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它越过了单纯的表象感官刺激美,其自身自然简朴之美引人入胜,并因它深沉而内涵的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艺术瑰宝。
注:本文系宜昌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长阳南曲演唱特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代光:《当代语文美学论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马克斯·韦伯,韩冰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 田玉成:《长阳南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余锐、赵静:《对长阳南曲作为一种村落文化纽带的思考》,三峡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5] 陈洪:《长阳南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 刘冰清:《略谈长阳南曲的保护与发展》,《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7] 黄浩:《长阳南曲之描写研究》,《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8] 刘守华:《长阳南曲魅力长存》,《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9] 项红:《长阳南曲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李晓艳,女,1969—,湖北长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表演、音乐文化人类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长阳南曲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审美,即是对美的审视与凝神观照,它是对人生存书写行为的主体化审视与凝神观照,是以人的生存书写行为为前提,是对美的体悟和发现。那么价值呢?正如德国哲学家李凯尔所说:“价值是生活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不复生活,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意欲和行为,因为它给我们的意志和待业提供了方向。”长阳南曲作为一个小的曲艺品种,储存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既给了我们美的体悟和发现,又给了我们意欲和行动,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 审美情趣
长阳南曲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其蕴含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层面,它是以“雅”为中心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唱词文雅、曲韵优雅,带有明显的人文加工和汉文化的痕迹,其核心价值集中表现在儒、道等正统的文化方面。从《长阳南曲》一书收录的近120个段子来看,除少量是礼仪性贺词之外,主体就是叙说历史故事和抒发人生情怀了。初看起来它主要是以唱故事如:三国争斗、仁贵征东、打渔杀家、昭君和亲等来吸引听众,而贯穿其中的却是那种高雅脱俗的人文情怀。如《长阳南曲》唱段中的“钓得鲜鱼沽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风波浪里消岁月,荷叶林中度春秋”,正是以这种蕴含道家以理的闲情雅趣来打动游客被世事所纷扰的心灵。它以渔樵耕读为乐,以亲近自然为乐,满足于简朴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文化享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产物,在唱腔上吸收了土家皮影戏的特点,将曲调风格与地方方言融为一体,是对文化交融、文化推广现象的反映。
绿水青山,吊脚楼上,三弦叮咚,曲声悠扬。“闲来铜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唱夕阳。”身处在此一幅民俗风情画中的土家山民们生活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这是历史上清江河边的土家人用南曲艺术呤唱装点生活的画面,这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习俗赋予给土家人的独特审美心态,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长阳南曲在音乐曲牌、旋律唱腔、歌词语言、演唱形式等声乐艺术美学各要素中,体现了独到的美以及土家人粗狂、豪放强悍、率直的民族个性。南曲是闲适、雅致、悠然的,给审美主体带来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平静柔和的感受,其意境是风和日丽、山明水秀,八百里的清江依山环绕,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家人几百年来的生活习俗以及独特的审美心态与审美情趣,造就了长阳南曲唱词的韵律美、词采美以及音乐的和谐优雅之美。
二 文化底蕴
长阳南曲在土家山寨世代传唱,这与它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创造,鲜明的艺术特色、极高的审美价值是分不开的,长阳南曲自引进后,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又大量吸收了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的乐记及旋律音型,音乐体系相对完整而不乏其独特之处。其传统曲目400多个,既有描述历史故事的《三国英雄》、《长坂救主》、《孔明拜灯》和富于生活情趣的《数灯》、《皮金顶灯》,也有表现爱情故事的《红娘递柬》、《赶潘》和写景抒情的《春来夏去》、《悲秋》等,这就使得南曲在表演时根据不同的题材变换多种自然情趣,有轻松风趣的、也有激情热烈的,它的演唱以传情达意为主,叙述与抒情相结合,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行腔柔和、秀丽、婉转,即“音随韵转”。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更注重旋律的柔美、俏丽和抒情性。音乐感染力极强,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感情,使“听者动容”,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长阳南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如清水芙蓉、美不胜收,可为文艺创新提供不竭的资源,发挥审美再创造的功能。
长阳南曲作为一种高雅地方的曲艺小曲种,是土家人将它承传繁衍下来。20世纪60年代被挖掘整理问世后,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登上文雅之堂,普及千家万户,成为长阳开展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三件宝”之一,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如长阳南曲《数灯》开篇《南曲头》“五谷丰登,庆贺太平年”,表达了民众在一年之始渴望丰收,祈求人畜平安的民俗信仰心理。(数板)则以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比,将“金瓜、木瓜、黄瓜、青瓜、菜瓜”等用来喻灯,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丰产的向往;(南曲尾)以“普天同庆万民欢腾”收尾,展示了一副喜庆、欢腾的愉快场景,充满节日的喜庆。让听者叹曰:“此曲那得民间有?”这也印证了南曲“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办丧事不唱”的三不唱的说法,演唱南曲是一种最热情的礼仪款待。南曲作为土家山寨民间特色的曲艺,在长阳土家族这片特殊的地域中千锤百炼,形成了巴土文化既厚重沧桑又绚丽多彩的民族个性,彰显了它的文化特色与音乐气质。
三 雅俗共赏
长阳南曲素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雅俗对立”的情形,过去学界是把它们作为阶级对抗的表现,给予庸俗社会学的解说,于是对它们的艺术社会价值也相应地给予了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作为互不相容的香花或青草来看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误地断定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在旧社会,由于从艺者多为商贾、文人,他们不靠其谋生,且对演唱南曲视为风雅韵事,故主要是为了娱乐。据艺人覃秉令说,过去南曲有三不唱,即“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办丧事不唱”。演唱南曲定要“弹得粘连揉扣,唱得昏迷不醒”。南曲的曲目,多是短篇,且少道白。唱词一般在50句左右,较长段子的曲目如:《秋江》、《永乐观灯》等有200句左右,最短的段子只有7句左右。唱词讲究格律,不同曲牌有不同的唱词格式,但以七字句式为主格。
长阳南曲的传统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已搜集掌握的约150个曲目。大致可分为四类:1、取材于小说、戏本的段子,如:取材于《三国演艺》的《长坂救主》,还有取材于《西厢记》的《红娘递柬》。2、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如:《贺新婚》、《八仙庆寿》、《弄瓦曲》等,还有一些宣扬社会的伦理道德劝诫处世哲学的说教篇,如:《酒》、《色》、《财》、《气》、《自叹》等。3、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段子,如《螳螂娶亲》、《数灯》等。4、咏景、抒怀的段子,如写景的《春》、《夏》、《秋》、《冬》,直抒寄怀的《问天》、《自乐》等,描景叙意的《同友乐秋》,摘自聊斋故事《凤阳士人》中的诗句,如《纱窗外》。 在传统曲目中表现人物和故事,多采用辅叙的手法,从表现不同的内容出发,既有文静雅致的唱词,也有通俗易懂的唱词,可谓雅俗共赏。其文辞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然而,《长阳南曲》那些评说古人古事的唱段中,我们看到了既有赞叹先贤的智勇壮烈,又有表现对历史的全静观察,确实达到了不流于媚俗的高雅,却又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至今仍耐人寻味,较之时下艺术市场对古人古事的“戏说”、“恶搞”要纯净得多。其次,长阳南曲的“俗”体现在演唱表演场所——农家大院,演唱主体——多为底层群众、内容——反映俗人俗事,而他们演唱的则是雅的内容及雅的音乐曲牌,形成“俗”地唱“雅”,“俗”人唱“雅”,雅俗对立,雅俗共赏。同时,自然流畅的音乐,优美高雅的唱词和演唱主体时透露出的那份“与世无争,看穿功名利禄”的闲适洒脱以及“道骨仙风”的气质,使雅和俗和谐共进。
在现实生活中,巴人极其后裔土家人同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一切艰难阻隔作抗争,使其文化成分中包含历史史迹、英雄豪杰、改造和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内容,反映俗人俗事与俗的表现形式,张扬个性,显示南曲雅的艺术魅力,达到雅的境界,实现雅与俗的统一。
四 创新特色
长阳南曲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它的挖掘和整理,丰富了我国曲艺艺术宝库。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丰富,极大扩展了长阳南曲题材的表现范围,也促使曲牌唱腔,得到了变革和创新。长阳南曲共有31个曲牌,历来只有开篇小段。1983年首推中篇书目《白虎剑》,歌唱土家英雄田思群与土司争战的故事,单人弹、唱、说、表达一小时,曲段男女老少正反角色较多,高潮中有开打戏,唱功多、音域宽,通过用民族民间唱法和近现代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原理,依据各类不同人物音色需要给予不同共鸣腔体的调节,做到人物“声拟”。同时,通过歌剧、话剧瞬间刻画人物的手法,进出角色不仅要快还要准确,做到“神似”“形似”。在正反人物激烈对白加武打戏的高潮中,大胆借鉴传统戏曲中的武生、老生以及文丑的精巧做功,将一个说唱曲段唱活、演活、打活,展示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传统故事。长阳南曲通过大胆创新,使一人弹唱表演发展到十八人和二十多人大型南曲开篇弹唱表演,借鉴姊妹艺术,演员手中的道具有碟子敲打加花,有筷子头上加上长短各异的长穗与精巧的身段组合,有云板或双叩板,表演者除注重弹唱外,还运用烘托伴唱、表演动静结合,画面大而舒展,借用影视一人多身的叠影艺术及蒙太奇手法,主次两组画面的有机结合。如《高峡出平湖》共12个伴唱姑娘塑拿碟敲打,创造了高低起伏的神女十二峰的雕塑式造型,加上淡淡的云雾喷薄,领唱者融入其境动静多姿,展示着三峡的奇峰异彩,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增添了长阳南曲高雅韵味之美又体现出了伟人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壮丽雄姿之美。
纵观任何事物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创新、发展,长阳南曲也不例外,自入土家山寨以来,长阳文化人就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人力、物力,并进行了长期的艺术创新,创作了一大批新的曲目,如《昭君别乡》、《咏梅》、《巴山女》等,在学习、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长阳南曲增加了表演动作;丰富了演出形式;充分运用和发挥了有说有唱的说唱艺术特点;在艺术实践中,它与其它的曲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溶化,在不断地发展中,日臻完美。长阳南曲的创新走的是融合发展的道路,坚持广泛吸收,大胆借鉴,在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接触、撞击中,取诸艺术品种的相异点,一球自身变化,达到标创新立意。使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品种,从土家人的吊脚楼、堂屋里、火塘也登上了大雅之堂,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长阳南曲具有十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深层的文化意蕴核心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传承方式古老,民族性格突出,审美价值极高,体现着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它越过了单纯的表象感官刺激美,其自身自然简朴之美引人入胜,并因它深沉而内涵的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艺术瑰宝。
注:本文系宜昌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长阳南曲演唱特色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唐代光:《当代语文美学论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马克斯·韦伯,韩冰法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 田玉成:《长阳南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余锐、赵静:《对长阳南曲作为一种村落文化纽带的思考》,三峡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5] 陈洪:《长阳南曲》,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 刘冰清:《略谈长阳南曲的保护与发展》,《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7] 黄浩:《长阳南曲之描写研究》,《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8] 刘守华:《长阳南曲魅力长存》,《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9] 项红:《长阳南曲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李晓艳,女,1969—,湖北长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表演、音乐文化人类学,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