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悲苦传统 凸显英雄本色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律·长征》是一首以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革命史诗,它属于“战争题材”诗歌的范畴。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歌,自古以来在诗歌家族里就是一支繁茂的脉系,无论是在《诗经》《楚辞》里,还是在唐诗宋词中,它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但是,就其风格而言,古代诗人往往都以战争场面的残酷,或行军路途的凄苦,或别妻离子的思念等为表现内容,大多呈“悲壮凄苦,哀怨忧愤”的风格。请看《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tánɡ,鼓声),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平定)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yuán,发声词)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ún,远)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用刀枪。国人运土建漕城,独独派我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平定那边陈与宋。既不允许我回家,满腹忧愁心伤痛。/何处是我安身地?何处我丢了马匹?叫我哪里去寻找?只好找到树林里。/苦生苦死在一道,曾经和你约过了。紧紧握住你的手,愿意白头同偕老。/可叹如今相别离,要想生还不能去。可叹如今远离别,使我誓约成空语。
  这首诗共五章:第一章写卫国老百姓苦于服劳役,点出从军之无奈;第二章写统治者要打仗,士兵忧心忡忡;第三章写军心涣散和队伍混乱;第四章写从军时间长久,思念妻子;第五章写士兵对统治者的愤怒。可见,全诗以“赋”的手法直言铺陈,抒写了士兵长期服役,厌战思归的情感。
  再如《楚辞·国殇(为国战死的将士)》: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gǔ,车轮贯轴之处)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liè,践踏)余行,左骖(在两旁驾车的马)殪(yì,倒地而死)兮右刃伤。霾(同“埋”)两轮兮絷(zhí,绊住)四马,援玉枹(fú,鼓槌)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文】: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这是屈原借鉴民间祭神乐歌“九歌”所创作的一首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亡灵的祭歌。诗人着力描写了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可谓短兵相接,气概慷慨,场面惨烈,凄怆悲壮。
  还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对尘埃蔽天、哭声动地的“咸阳桥”出征送别场景的描写,以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对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结局的控诉,读来无不使人深感心寒胆颤,凄苦悲愤。即使是以“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在他的《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中发出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慨叹。
  但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却一反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悲苦”传统,给我们以“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举重若轻,催人奋进”之感。我们知道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止于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历时12个月,长驱两万余里,纵横11个省。其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伤病缺药,断粮饥饿,少衣受冻……无数的战士在长征途中倒下了,红军由大约30万人,减员到3万余人。其间险象环生,艰苦卓绝。那么,为什么如此的“千难万险”,在诗人眼里却成了“等闲”之事呢?究其因,主要是由诗人的独特身份所决定的。诗人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领袖、三军统帅,是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决策者、指挥者、亲历者。他高瞻远瞩,不仅运筹着长征的进程和红军的命运,而且思考着中国革命的未来和新中国的创建;他不仅谋划着中国工农红军发展的韬略,而且构想着穷苦人民翻身解放过上美好生活的蓝图;他信念坚定,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他清楚红军将士长征的“苦”和“难”,能换来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能换来穷苦人民的翻身解放,能换来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所以,即使“远征”两万余里也“不怕”,翻越“千山万水”也视如“等闲”。而那些古代诗人,面对战争,除却时代的阶级的局限外,他们大多只是一个旁观者,偶有亲历者,也只是普通的将士,不可能对统治者所发动的战争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这类诗歌的风格也只能以“悲苦”为主旋律了。可见,我们读诗,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领会上,而要透过文字思考揣摩其深层的内涵和意蕴,要力求通过文字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诗作的“真意”。
  此外,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也为这首诗“豪迈、乐观、昂扬”的风格增了光、添了彩。尤其是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堪称一绝。那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自治区)之间的一座座高山啊,就像是大地上起伏着的细微波浪;那横亘在贵州和云南两省之间的乌蒙山脉,虽然说起来气势雄伟,其实那一座座高峰也不过像大地上滚动着的一些泥丸罢了。好一个“腾细浪”“走泥丸”,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绝妙的夸张!这是何等伟大的胆略、豪迈的气魄!尽抒诗人蔑视困难、笑对险境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凸显诗人昂扬奋进、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本色。难怪作家姚雪垠先生赞叹,此诗“不仅历史上未曾有过,而且今后也很难再有”,可谓千古绝唱!
其他文献
我坐在车里,看见您在车窗外不停地朝我招手,目光恋恋地看着我。我又将离开您一星期,独自一人在学校生活。想到这里鼻子有点酸,倒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  我一眼就看得出您眼中的眷恋,这早已不似从前的您。  那时的您年轻气盛,脾气有点暴,每次跟您一起到老师家学古筝我都很害怕——因为只要弹错一个音,您都会凶凶地看着我,让我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逃课,或者缠着爸爸陪我去,只是为了躲避您那似怒含嗔的目光。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分)
大自然真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一缕阳光、一片落叶、一道波痕……似乎都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大自然像母亲的怀抱,我们不仅来自这里,更生活在这里;大自然又像一部读不尽的大书,我们总能在其中寻找到心中的答案。当大多数人因为现代生活的缘故,已经或正在渐渐离她远去时,你若用心倾听,用心发现,这个世界将会呈现给你不一样的精彩,会让你更加深对生活的爱!  风从林间吹来。你听到了吗?
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上,也许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了,但那天,我却流泪了。  那是一个星期天,妈妈去学校开完家长会后,我收到了一封信,一封妈妈写给我的信。记得我拿到这封信的时候,心里有些慌乱,又有些疑问:要求一向严格的妈妈在这封信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一时间,我竟不敢打开它。  夜晚,坐在窗前,我鼓足勇气,轻轻撕开信封。一共有两张纸,不错,是妈妈的字迹。我的心猛地跳了起来。我一字一句地读着:“
从小,我就沉醉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    初识童话    第一次,爸爸帮我买回了《格林童话》,那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翻开书,草草地看了几页之后,就把它放在了一边。爸爸亲切地问我:“喜欢吗?”“不喜欢——”我把声音拖得长长的,语气中还带有几分抱怨。“我念给你听。”听着,听着,我慢慢地入迷了,不停地问“然后呢”。我渐渐喜欢上了故事中高贵美丽的公主、机智勇敢的王子,我憎恨阴险恶毒的巫婆,我开始学
一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这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
问:我是个爱写作的女孩,以前曾有幸被老师选去参加作文竞赛而获奖。可是近来我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写不好,而班上另一位同学总是超过我许多,所以我担心这学期的作文比赛她会被老师选中,与我一起参加。如果在竞赛中她又超过我,我在班里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虽说是有竞争才有进步,可我不愿这样。(紫色蒲公英)  答:这场竞争看来你是逃不掉了。不过,虽然竞争有胜败,但“失败”的后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就这件事来讲,如果
[引读]  古往今来,书信,架起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传承着人类世界的种种美好。但在今天,这个电话、网络日趋普及的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书信,似乎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不知道,同学们的生活中,是否还常有书信相伴?面对书信,你们又会想到什么?  本期我们精心选取了几封书信。让我们一起聆听傅雷先生阐述对艺术应有怎样的追求,听奥巴马总统讲述责任和梦想,听陈文茜女士谈珍爱青春,随郑杰校长体验读书的幸福。  他们
近几年研究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和生平事迹,和冯友兰交往较多、过从较密的人自然也进入笔者的视野,方镇中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冯友兰有同乡之谊和师生之情。方、冯两家虽然都在河南唐河,但一在东边的井楼,一在南边的祁仪,两地相距百里,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已经是很远的距离了。  方镇中和冯友兰的交往始于1918年,是在河南甲等工业学校。那年夏天,冯友兰从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到这所学校任教,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这年秋天
篱笆是乡村特有的景致,点缀出乡村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气质。  那一根根或粗或细的白桦树枝条,散漫地插在泥土中,便成了篱笆——一面原生态的墙,一道质朴的屏障。它就像裙摆上的蕾丝,飞舞在村庄里,各色各样:素淡点的,银灰的篱笆上缠绕着棕色的藤条,稀稀落落,显得自然平淡;活泼些的,泛青的细枝丫上爬满了柔嫩的青藤,像绿茸茸的手杖,诱人取下把玩;典雅点的,一串扶芳藤,曲折地旋绕,顶部撑开一朵淡紫色的小花,羞羞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