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树立良好形象,引发学生好感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是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首先以审美的态度向教师投以注意的目光,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以及工整潇洒的板书都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初始魅力,使他们产生兴趣。因此教师需注意自己的形象,使学生心目中产生对自己的好感、好印象。
  2.上好绪言课,培养学习兴趣
  绪言课是化学教师与学生的首次教学交流。一堂好的绪言课会消除学生学习的焦虑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绪言课中,我更多地考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绪言课能够吸引学生,帮助学生,特别是帮助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建立信心。比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演示了两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和空瓶生烟,充分展示了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然后逐步推进新课,并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了一些学好化学学科的方法,比如课前注意预习,并在不理解的内容下做标记,课中注意听课做笔记,而且我一直强调化学笔记要简单明了,都要做在课本上相关知识点边,以利于复习,并且要学会多思善问,课后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以及把所学到的知识跟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空前高涨,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意识到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pH值为10的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H值为10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如pH=10的NaOH溶液,OH-来源于什么?pH=10的NaCN溶液,OH-来源于什么?怎样描述溶液的pH?等等,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样处理,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觉得困难,使学生愿意学习。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4.有意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各种悬念,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乐学的有效方法。悬念的设置要有诱导性和艺术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和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效应,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索问题。比如,在讲钠与盐溶液反应前,我问学生:“大家都知道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那么,钠可以吗?”一句话把学生问矇了,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个个充满兴奋好奇地演示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最后我稍加点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就这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5.通过活动探究,诱发学习兴趣
  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譬如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在实验前我首先提出:“往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AlCl3溶液,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寻求理论解释。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去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讲清观察实验的思路。第一,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第二,涉及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激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应讲清研究这些现象的关键知识是Al(OH)3的两性,而沉淀的生成及溶解决定溶液的酸碱性。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这样处理学生学而不厌。
  6.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历来就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感知审美到延伸审美再到深化审美,最终在创造中学生的思维和对化学美的认识得以升华,达到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用化学知识解答:如喜庆的节日里色彩斑斓的烟火就是碱金属的焰色反应,银镜反应制取保温瓶瓶胆、制镜,浑浊的泥水变澄清是明矾的净水,烧鱼放些酒和醋有特殊的香味是酯,家里用的肥皂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酯化的产物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回味、体会,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从中发现美。
  总之,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法,有效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形成了比较强烈、持久和高水平的兴趣,才可以说我们的教学取得了成功。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需要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活动、民主、自由”的主题。当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时,学生
物理知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物理知识大多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积累的经验,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生产实际和
摘 要: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地学习教育理论。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才能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  关键词: 化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养 培养    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呼唤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
摘 要: “课堂幽默”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门新的教学艺术,应充分利用它让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新奇感,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让课堂不再是束缚学生自由快乐的枷锁,应让他们在笑声中快乐地学习,使课堂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快乐天地。  关键词: 幽默 物理课堂 艺术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观众最喜欢的节目是相声和小品,这两种风趣幽默的艺术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喜爱。而我们的学生也渴望“课堂幽默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学习。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在实验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综合能力 培养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是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治疗前及经六周系统治疗后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患者的下肢症状学指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探讨益气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栏目分别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活动栏目。  迁移应用:学习了新知识后,同学们可以利用此栏目提出的问题或介绍的方法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概括整合:学完一节教材后,同学们可以在栏目的引导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收获进行总结。  在这些栏目中,迁移应用、概括整
摘 要: 化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化学非常重要。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要想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