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归纳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恰当的临床护理。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全部有所改善,无1例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結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细心观察与有效正确的护理至关重要,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观察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的特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适当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几年来我院救治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其中40~50岁8例,51~60岁16例,>61岁7例;其中6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以左心衰竭为主,16例心绞痛持久而剧烈,9例合并有心律失常。31例患者经救治心功能全部有所改善,无1例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观察
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对AMI首发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通常有呼吸困难、胸闷、心前区疼痛、胃肠症状、高血压征象等,表现为表情淡漠或极度痛苦,精神异常,心前区、双肩、背部、双上肢压迫感或沉重感,或有左上肢疼痛、全身出冷汗、牙痛、腹痛等不典型症状。
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72小时,一般持续5天,每4小时测体温1次,每小时测脉率或心率、呼吸、血压各1次,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并行心电监护,如有并发症适当延长生命体征的监测。
观察疼痛情况:疼痛是心梗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注意有无复杂性疼痛,并将疼痛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心梗常见并发症:①心力衰竭: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激动等均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症状。②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起病1周内。在病后24~48小时常因广泛心肌坏死、缺血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减弱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不清。应及时准确地观察病 情并进行心电监护,做好记录。③心律失常:病后3~7天易发生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脉骤停等,均是主要致死原因。应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QRS波群、ST段、T波改变情况和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还要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作好除颤、起搏准备。
吗啡治疗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剧烈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左心衰时需要应用吗啡治疗,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脏器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在应用吗啡时尤其应注意剂量及给药速度,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
倍他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近年研究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足量倍他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患者的胸痛症状,缩小梗死面积,可能还有预防早期心脏破裂和电机械分离等作用。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窦房结功能减退,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密切观察心率的变化,以防严重传导阻滞的发生。
溶栓及抗凝治疗观察:注意观察溶栓及抗凝治疗者有无出血现象,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药物浓度和滴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的输入量。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①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由于剧烈的心绞痛发作,以及各种检查、治疗、监护仪器的使用等使患者精神紧张,产生恐惧感;再加上对疾病及经济负担的顾虑等使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表现出消极、忧郁、精神不振或焦虑不安;由于疾病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患者自控能力下降,烦躁、易怒;由于长期卧床以及害怕心绞痛再次发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往往不敢下床活动,依赖性强。②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应安慰患者,对疾病及相关仪器进行必要的说明,解除其恐惧、紧张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房要保持安静、整洁,护士操作要有条不紊,给患者以信任感;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鼓励患者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早期离床活动,根据病情选取适合的活动量,可以消除因疾病引起的依赖心理。
休息:发病第1周应卧床休息,严禁随便自由翻身,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如洗脸、喂饭、饮水及大小便等。各项治疗尽量集中一起做完,如输液、肌注、发药、测 血压等,要尽量一次性准确而又迅速地完成护理动作,减少搬动和肌体活动,降低机体组织代谢及心肌耗氧量。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以后可下床活动,先在床边站立,逐步 过度到室内缓步走动,病情重者卧床时间相应延长。同时,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要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争取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减少探视,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吸氧护理:急性心梗发病最初数日内应常规给氧,氧气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心脏负荷及心绞痛,并可挽救濒死的心肌及减少梗死面积的再扩大。一般使用鼻塞法,根据病情调整流量。第1周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5L/分,症状缓解 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或间断吸氧1~2L/分。并定期消毒湿化装置。
止痛护理:急性心梗患者大都有剧烈难忍胸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及恐惧感或濒死感。解除疼痛,能改善心肌缺血,不致使梗死面积扩大,解除疼痛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能缓解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循环系统反应。根据医嘱及时应用麻醉性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等,使用方法:①杜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并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②疼痛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③再使用硝酸甘油0.3mg或硝酸异山梨醇5~10mg舌下含化或静滴,要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
饮食护理:急性期心梗患者因病人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反射性引起冠脉痉挛。第1周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摄入量为摄入总热量的50% ,1周后给予半流质或软食。心衰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通常以不超过5g/日为宜,可少食多餐,以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肪而产气少的食物为宜,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补充患者所必须的热量和营养,还要绝对禁止吸烟与饮酒。
预防便秘:发病后1周内,病人常因不习惯卧床大便,再加上进食量减少及镇痛剂的应用,易使胃肠功能受抑制而引起大便干结,应指导病人床上解大小便,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 在排便时还要避免用力不当,用力不当可使腹压急剧升高,呈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引发意外。
溶栓与抗凝治疗中的护理: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给药时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寒颤、发热、皮疹、出血及休克等反应,应注意严密观察。使用链激酶应作皮肤过敏试验。抗凝治疗应用肝素时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是有出血疾患史的病人更应注意。
康复护理:在绝对卧床期间,让家属或者陪护人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四肢,如果没有并发症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四肢,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每天定时将床头摇高既可以减轻憋喘症状,也可以防止卧床时间长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逐渐让患者在床上起坐,每天数次;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在下床活动之前先让患者在床边坐,然后从床前站立再过度到行走。在每一次活动量改变时护士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确保安全。同时,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KRUMHOLZ HM,PASTERNAK RC,WEINSEIN MC,et al.Cost effectiven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streptokina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N Engl J Med,1992,327(1):7213.
2 蒋立新.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3-94.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观察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的特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适当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几年来我院救治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1例患者,男19例,女12例;其中40~50岁8例,51~60岁16例,>61岁7例;其中6例为无痛性心肌梗死以左心衰竭为主,16例心绞痛持久而剧烈,9例合并有心律失常。31例患者经救治心功能全部有所改善,无1例有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观察
早期临床症状的观察:对AMI首发症状的观察至关重要。通常有呼吸困难、胸闷、心前区疼痛、胃肠症状、高血压征象等,表现为表情淡漠或极度痛苦,精神异常,心前区、双肩、背部、双上肢压迫感或沉重感,或有左上肢疼痛、全身出冷汗、牙痛、腹痛等不典型症状。
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72小时,一般持续5天,每4小时测体温1次,每小时测脉率或心率、呼吸、血压各1次,每24小时描记1次心电图,并行心电监护,如有并发症适当延长生命体征的监测。
观察疼痛情况:疼痛是心梗最早出现、最为突出的症状,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注意有无复杂性疼痛,并将疼痛的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心梗常见并发症:①心力衰竭: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用力,精神激动等均是常见诱因,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症状。②心源性休克:常发生在起病1周内。在病后24~48小时常因广泛心肌坏死、缺血致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减弱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不清。应及时准确地观察病 情并进行心电监护,做好记录。③心律失常:病后3~7天易发生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脉骤停等,均是主要致死原因。应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QRS波群、ST段、T波改变情况和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还要做好心电监护工作,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作好除颤、起搏准备。
吗啡治疗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剧烈心绞痛或发生急性左心衰时需要应用吗啡治疗,老年患者常常合并多脏器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在应用吗啡时尤其应注意剂量及给药速度,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
倍他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近年研究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足量倍他受体阻滞剂可以减轻患者的胸痛症状,缩小梗死面积,可能还有预防早期心脏破裂和电机械分离等作用。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窦房结功能减退,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密切观察心率的变化,以防严重传导阻滞的发生。
溶栓及抗凝治疗观察:注意观察溶栓及抗凝治疗者有无出血现象,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药物浓度和滴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的输入量。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①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患者由于剧烈的心绞痛发作,以及各种检查、治疗、监护仪器的使用等使患者精神紧张,产生恐惧感;再加上对疾病及经济负担的顾虑等使患者对治疗信心不足,表现出消极、忧郁、精神不振或焦虑不安;由于疾病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患者自控能力下降,烦躁、易怒;由于长期卧床以及害怕心绞痛再次发作,患者病情稳定后往往不敢下床活动,依赖性强。②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应安慰患者,对疾病及相关仪器进行必要的说明,解除其恐惧、紧张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房要保持安静、整洁,护士操作要有条不紊,给患者以信任感;提高护士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鼓励患者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早期离床活动,根据病情选取适合的活动量,可以消除因疾病引起的依赖心理。
休息:发病第1周应卧床休息,严禁随便自由翻身,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如洗脸、喂饭、饮水及大小便等。各项治疗尽量集中一起做完,如输液、肌注、发药、测 血压等,要尽量一次性准确而又迅速地完成护理动作,减少搬动和肌体活动,降低机体组织代谢及心肌耗氧量。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萎缩,以后可下床活动,先在床边站立,逐步 过度到室内缓步走动,病情重者卧床时间相应延长。同时,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要适宜,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争取家属的理解与合作,减少探视,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吸氧护理:急性心梗发病最初数日内应常规给氧,氧气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心脏负荷及心绞痛,并可挽救濒死的心肌及减少梗死面积的再扩大。一般使用鼻塞法,根据病情调整流量。第1周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5L/分,症状缓解 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或间断吸氧1~2L/分。并定期消毒湿化装置。
止痛护理:急性心梗患者大都有剧烈难忍胸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及恐惧感或濒死感。解除疼痛,能改善心肌缺血,不致使梗死面积扩大,解除疼痛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能缓解疼痛引起的一系列循环系统反应。根据医嘱及时应用麻醉性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等,使用方法:①杜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应用,最好与阿托品合用并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②疼痛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0.06g肌肉注射或口服;③再使用硝酸甘油0.3mg或硝酸异山梨醇5~10mg舌下含化或静滴,要注意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
饮食护理:急性期心梗患者因病人心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加上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反射性引起冠脉痉挛。第1周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摄入量为摄入总热量的50% ,1周后给予半流质或软食。心衰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通常以不超过5g/日为宜,可少食多餐,以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肪而产气少的食物为宜,鼓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补充患者所必须的热量和营养,还要绝对禁止吸烟与饮酒。
预防便秘:发病后1周内,病人常因不习惯卧床大便,再加上进食量减少及镇痛剂的应用,易使胃肠功能受抑制而引起大便干结,应指导病人床上解大小便,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 在排便时还要避免用力不当,用力不当可使腹压急剧升高,呈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脉血流量,引发意外。
溶栓与抗凝治疗中的护理:溶栓疗法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给药时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寒颤、发热、皮疹、出血及休克等反应,应注意严密观察。使用链激酶应作皮肤过敏试验。抗凝治疗应用肝素时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是有出血疾患史的病人更应注意。
康复护理:在绝对卧床期间,让家属或者陪护人帮助患者被动活动四肢,如果没有并发症鼓励患者自主活动四肢,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每天定时将床头摇高既可以减轻憋喘症状,也可以防止卧床时间长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逐渐让患者在床上起坐,每天数次;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在下床活动之前先让患者在床边坐,然后从床前站立再过度到行走。在每一次活动量改变时护士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表现,确保安全。同时,避免情绪过度激动,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KRUMHOLZ HM,PASTERNAK RC,WEINSEIN MC,et al.Cost effectiven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streptokinas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N Engl J Med,1992,327(1):7213.
2 蒋立新.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