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和市场问题,它是一个事关社会和谐以及城市建设是不是要以人为本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而房价已成为民众第一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自古有安居乐业之说,安居才能乐业,所以,房价问题直接牵涉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 2007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房价上涨在一线城市演化得最为激烈。两年来,深圳商品房销售均价上涨60%,北京上涨40%,广州、天津上涨30%。这些城市中很多热点地区房价已经翻番。
最令人担忧的是,房价上涨正从一线城市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也是本轮房价上涨最大的特点。北海房价连续三个月涨幅超过15%,石家庄、蚌埠、韶关、长沙迅速进入房价涨幅前10大城市之列。
房价在夹缝中飚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从大家庭转向2人或者3人家庭,新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开始买房;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城市拆迁产生的购房需求;房屋质量的低下导致的换房需求(大部分10年前的房子都已经开始残破),这些都造成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房屋的需求非常旺盛,无论是自住的需求还是投资的需求。但是城市的土地有限,能够提供的房屋也是有限的,目前很多城市的房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一大批炒房者把积蓄投在了房子上,等着有朝一日房子大涨特涨,低价买进,高价出手。他们手里有的拥有房产不止一两套,有的多达十多套。
从下面的分析看,则让我们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另类因素。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6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商品房空置率的高低是判断房市“泡沫”的形成与否,判断供应与需求力量对比的重要依据。在空置面积居高不下的同时,房价却上涨,充分证明了一个常识:房价的上涨乃是人为操纵的结果,而非供不应求的市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广州日报》近日披露:根据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各大房地产公司2007年中报,土地储备(建筑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不下10家。珠三角一开发商中报显示,截至8月15日,公司土地储备量为5400万平方米,比4月20日上市前的1900万平方米增长了180%,“目前的土地储备足够其开发27年之久。”
珠三角某知名地产企业则在目前23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预计还将在今年购入3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业内分析认为,“足够它近10年的开发所需”。
在房价较快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开发商采取分批销售、推迟开盘时间、内部认购、大幅提价等方式拉长销售周期,通过控制新建住房的上市速度拉抬房屋价格。
导致我国房价轮动效应的原因是公权力与开发商的联姻,造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房市财富的局面。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8月29日,已经退休的湖南省衡阳市原副市长兼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刘兴德在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据查,他多次利用发放贷款的权力收受贿赂。因为刘兴德,我们知道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中有一条:一些房地产商在房价中计入了太多的腐败成本。
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协调也使调控力大打折扣。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今年更是频繁加力,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房价却越调越涨。上涨范围仍在扩大。专家认为各政府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例如,在“国十五条”中,建设部出的一张牌是“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而税务总局出的牌则是“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按其售房、购房价差征收营业税。”显然,这两项措施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
更明显的是,混乱的数据让人们对任何数据都存有戒心。国家统计局曾发布,某地某月房价同比上涨7.3%,第二天当地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却为17.3% 。
房价涨势已现底气不足
不管是售楼人、二手房中介、炒房者,还是平民百姓,面对房价上涨,无不露出为房而动的焦躁。人们期待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
实际上,当前买房投资的人已经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很多人已经在讨论如果2008年之后房价下跌后的风险规避办法。“捂盘惜售”、早晚得售,囤地捂地也早晚的开发建设,开发商虽然手里有太多的房子和地块,但开发商也不能拿房子和土地当饭吃,捂盘也好、囤地也好,无非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房子的价格搞上来,挣得更高的利润。这样的考虑不仅一般的购房人在考虑、那些投资房产的投机客也在考虑、开发商们当然不可能不考虑。
据有关人士分析,一方面,有的地产商人,还抱着几年前成功的营销理念不放。即房地产业,是为富人建房。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这几年,地产商人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新增加的富人又有几许?反倒让购房、炒房“消灭”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因为富人的钱被占压在房子上面,可支配的现金大大减少了。只要有大量的资金推动,房地产才有上涨的可能。而下一批具有充足实力的购房者,其消费能力的积累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空房率居高不下,中国房屋空置率已经超出国际警戒线,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是空置的;在北京大约有1/4的高级住宅是空置的;在深圳大约为1/3的高档商品房是空置的。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房屋空置面积已超过1.2亿平方米。根据目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5平方米以及目前中国的家庭平均人口约为3.14人这两个数据来计算,空置的住房大约可以解决超过150万个普通家庭的住房问题,更何况目前中国的真实住房空置面积远不只1.2亿平方米。住房空置的现象,已经违反了经济规律。
专家认为,当成交量以极不正常的大幅度持续缩减时,说明房价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反之,如果大多数有住房需求的消费者又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成交量就不会大幅度萎缩。这个时候,开发商如果想要楼市“回暖”,只有通过降价,和消费者达成妥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消费者可以等上一年两年之后再买房,而开发商和炒房者却捱不起,因为随着银行贷款的收紧,他们的资金链条将面临断裂。
还有一个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的确可以影响房价。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政府鼓励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一度达到40%以上,一直到1982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人口出生率才开始下降。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家后,就成为对住房的最直接需求者,推动着房价的上涨,我国房价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涨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假设198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27岁左右成家,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期大约在2009年前后充分释放出来,当这些独生子女接替70年代人的接力棒,成为住房的需求者,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其实是处于下降轨道中的,最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多子女消费时代过去了,消费需求总量将减少。
政府发力 房价回落有望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针对房地产价格上扬的问题,今年国土资源系统已根据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要求,加大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以缓减房价。
据介绍,今年1月-5月,住宅用地的土地供应量比去年同比增长35.5%,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同比增加76.3%,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增加166%
对于未来房地产政策走势,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透露,今后将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的结构,加大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户型的住房建设,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住房供应,要确保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的供应量。加快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增加廉租房的供应;综合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在努力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的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等四项措施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税总局、发改委、工商总局共八个部委联合提出,将在未来一年内,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9月27日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
一场涉及10大城市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已拉开帷幕。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将专项清理作为治理国土资源领域商业贿赂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委员建议,下半年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下大力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表示,等到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后,各有关部门都会进行分析,最后国务院会确定近期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措施。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近日表示,应采取调整土地供应结构、确保中小套型供应、加快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等四大措施,努力保持市场房价的基本稳定。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调控即将来临。
“十七大”的召开已向我们发出一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一个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住得好房的新的住房模式呼之欲出。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 2007年8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
房价上涨在一线城市演化得最为激烈。两年来,深圳商品房销售均价上涨60%,北京上涨40%,广州、天津上涨30%。这些城市中很多热点地区房价已经翻番。
最令人担忧的是,房价上涨正从一线城市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也是本轮房价上涨最大的特点。北海房价连续三个月涨幅超过15%,石家庄、蚌埠、韶关、长沙迅速进入房价涨幅前10大城市之列。
房价在夹缝中飚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从大家庭转向2人或者3人家庭,新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很多刚毕业的学生都开始买房;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城市拆迁产生的购房需求;房屋质量的低下导致的换房需求(大部分10年前的房子都已经开始残破),这些都造成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房屋的需求非常旺盛,无论是自住的需求还是投资的需求。但是城市的土地有限,能够提供的房屋也是有限的,目前很多城市的房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一大批炒房者把积蓄投在了房子上,等着有朝一日房子大涨特涨,低价买进,高价出手。他们手里有的拥有房产不止一两套,有的多达十多套。
从下面的分析看,则让我们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另类因素。
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6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商品房空置率的高低是判断房市“泡沫”的形成与否,判断供应与需求力量对比的重要依据。在空置面积居高不下的同时,房价却上涨,充分证明了一个常识:房价的上涨乃是人为操纵的结果,而非供不应求的市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广州日报》近日披露:根据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各大房地产公司2007年中报,土地储备(建筑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不下10家。珠三角一开发商中报显示,截至8月15日,公司土地储备量为5400万平方米,比4月20日上市前的1900万平方米增长了180%,“目前的土地储备足够其开发27年之久。”
珠三角某知名地产企业则在目前23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预计还将在今年购入3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业内分析认为,“足够它近10年的开发所需”。
在房价较快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开发商采取分批销售、推迟开盘时间、内部认购、大幅提价等方式拉长销售周期,通过控制新建住房的上市速度拉抬房屋价格。
导致我国房价轮动效应的原因是公权力与开发商的联姻,造成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房市财富的局面。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8月29日,已经退休的湖南省衡阳市原副市长兼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刘兴德在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据查,他多次利用发放贷款的权力收受贿赂。因为刘兴德,我们知道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中有一条:一些房地产商在房价中计入了太多的腐败成本。
部门出台的政策不协调也使调控力大打折扣。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动员了9个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启动了税收、土地、金融、行政四大手段对房价进行调控。今年更是频繁加力,力度之大,决心之大,前所未有。然而,房价却越调越涨。上涨范围仍在扩大。专家认为各政府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出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例如,在“国十五条”中,建设部出的一张牌是“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换购、租赁等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而税务总局出的牌则是“从2006年6月1日起,对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超过5年(含5年)转手交易的,按其售房、购房价差征收营业税。”显然,这两项措施的作用是完全对立的。
更明显的是,混乱的数据让人们对任何数据都存有戒心。国家统计局曾发布,某地某月房价同比上涨7.3%,第二天当地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商品住宅预售交易平均价格同比涨幅却为17.3% 。
房价涨势已现底气不足
不管是售楼人、二手房中介、炒房者,还是平民百姓,面对房价上涨,无不露出为房而动的焦躁。人们期待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体系更加完善。
实际上,当前买房投资的人已经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很多人已经在讨论如果2008年之后房价下跌后的风险规避办法。“捂盘惜售”、早晚得售,囤地捂地也早晚的开发建设,开发商虽然手里有太多的房子和地块,但开发商也不能拿房子和土地当饭吃,捂盘也好、囤地也好,无非是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房子的价格搞上来,挣得更高的利润。这样的考虑不仅一般的购房人在考虑、那些投资房产的投机客也在考虑、开发商们当然不可能不考虑。
据有关人士分析,一方面,有的地产商人,还抱着几年前成功的营销理念不放。即房地产业,是为富人建房。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这几年,地产商人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新增加的富人又有几许?反倒让购房、炒房“消灭”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因为富人的钱被占压在房子上面,可支配的现金大大减少了。只要有大量的资金推动,房地产才有上涨的可能。而下一批具有充足实力的购房者,其消费能力的积累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空房率居高不下,中国房屋空置率已经超出国际警戒线,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是空置的;在北京大约有1/4的高级住宅是空置的;在深圳大约为1/3的高档商品房是空置的。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房屋空置面积已超过1.2亿平方米。根据目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5平方米以及目前中国的家庭平均人口约为3.14人这两个数据来计算,空置的住房大约可以解决超过150万个普通家庭的住房问题,更何况目前中国的真实住房空置面积远不只1.2亿平方米。住房空置的现象,已经违反了经济规律。
专家认为,当成交量以极不正常的大幅度持续缩减时,说明房价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反之,如果大多数有住房需求的消费者又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成交量就不会大幅度萎缩。这个时候,开发商如果想要楼市“回暖”,只有通过降价,和消费者达成妥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消费者可以等上一年两年之后再买房,而开发商和炒房者却捱不起,因为随着银行贷款的收紧,他们的资金链条将面临断裂。
还有一个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的确可以影响房价。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政府鼓励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一度达到40%以上,一直到1982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人口出生率才开始下降。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家后,就成为对住房的最直接需求者,推动着房价的上涨,我国房价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涨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假设198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27岁左右成家,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期大约在2009年前后充分释放出来,当这些独生子女接替70年代人的接力棒,成为住房的需求者,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其实是处于下降轨道中的,最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多子女消费时代过去了,消费需求总量将减少。
政府发力 房价回落有望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说,针对房地产价格上扬的问题,今年国土资源系统已根据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要求,加大房地产的土地供应,以缓减房价。
据介绍,今年1月-5月,住宅用地的土地供应量比去年同比增长35.5%,普通商品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同比增加76.3%,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总量比去年增加166%
对于未来房地产政策走势,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透露,今后将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的结构,加大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的建设用地的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户型的住房建设,要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住房供应,要确保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的供应量。加快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增加廉租房的供应;综合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在努力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的同时,采取措施防止炒房等四项措施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审计署、监察部、国税总局、发改委、工商总局共八个部委联合提出,将在未来一年内,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进行审计和检查,依法打击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9月27日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
一场涉及10大城市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已拉开帷幕。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将专项清理作为治理国土资源领域商业贿赂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委员建议,下半年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要继续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下大力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表示,等到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后,各有关部门都会进行分析,最后国务院会确定近期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具体措施。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近日表示,应采取调整土地供应结构、确保中小套型供应、加快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强化政府责任等四大措施,努力保持市场房价的基本稳定。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调控即将来临。
“十七大”的召开已向我们发出一个让人振奋的信号:一个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住得好房的新的住房模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