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0-02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概念、证明、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问题情境”概括起来,就是将数学问题或融合或镶嵌或隐藏在学生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的背景材料之中,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數学。
  二、通过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把教材所反映的问题编成简短的小故事,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学生在故事化的问题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比较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去学,所需要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可以掌握了,也就可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故事引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就有声有色地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在花果山上住着猴子一家,一天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猴妈妈拿出24只桃子。猴妈妈说: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四份,给小猴三份,小猴嫌三份太少;猴妈妈又说,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八份,给小猴六份,小猴又嫌六份太少;最后猴妈妈说,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十二份,给小猴九份,小猴一听可得九份,高兴地答应了。听到这里,同学们都笑起来说:“小猴真傻,三次分得的桃子是一样多嘛!”教师赞许地对学生说:“你们真聪明,请再想想 3/4、6/8、9/12 三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数字不同,分数的值却一样,究竟有什么规律呢?”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故事以趣激疑,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分类》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年龄和属相,请属龙的小朋友起立,学着龙的样子舞一舞;属兔的小朋友向老师招招手,学着小兔子跳一跳。再告诉学生像这样按照属相的不同把全班小朋友分成了两类,就叫作分类,从而导入新课。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接着,我又设计了“整理房间”、“摆放物品”、“分球活动”、“分铅笔”、“分小朋友”等活动,在每个活动中让学生汇报:“你能把这些物体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中,他们很快明白了分类的好处和意义。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及时整理学具和书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材料和操作程序,尽量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积累感知,启迪思维,发展数学能力。
  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们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切萝卜,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开始切萝卜,切1刀,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或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此时,教师就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体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操作中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总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问题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生动的情境。然而创设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数学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才能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很重要。然而,近几年中职生源质量不高,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有畏惧感甚至是厌恶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這使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走入了困境,那么当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到底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还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摘要】高等数学不仅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经济类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67-01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
【摘要】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探究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自主探究 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68-01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形式,教师要营造适当的氛围,教给学生方法,提供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