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缘分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hi1984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一本书,由纸上的文字进入一个故事,进入一种情绪或哲学思辨,那绝非简单的文字相遇,它是读者与作者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和灵魂感应,是一种相互交换身份、交换体验的心灵过程。有时候,我们读同代人的书毫无感觉,却能对千百年前的人生纠葛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功能,更是人生经验的碰撞与融合。阅读一本书,我们不仅仅是寻找自己,更多的还是希望遭遇一种别样的人生,或者,遇见一个灵魂上的故人。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随意性与随缘性,难免会出现一些粗浅的印象。比如,有时“以貌取人”,浅尝辄止;有时过度用情,青春式的沉溺,最终却成为灰烬;当然,也有没有来由的偏见与不应该的怠慢。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这样被怠慢的书籍和作家可以开出长长的一列名单。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通过重读,可以一一写出来。现在,我只想说说莫泊桑。
  上中学时就读过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也背过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知道他是和契诃夫、欧·亨利比肩的短篇小说巨匠。后来,自己还专门读了他名气更大的《羊脂球》。然而,印象就是那样一般般。当时就是觉得,此君的名号有点名不副实。相对于契诃夫的幽默,莫泊桑显得拘谨;相对于欧·亨利的机巧,莫泊桑显得老套。没有老师这样讲过。他们只是讲莫泊桑的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与虚荣,讲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世态炎凉与自私。好像那一切,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至于他对生命的体认,对苦难的悲悯,对美与善的追求,对灵魂的惦念,等等等等,那时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全是空白。再次遇见莫泊桑,是在中年以后。
  因为一个约稿,我要写一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电影随笔,为了准确,便找来原著重读了一遍。这一读,因为有了中年的视角与生活体验,竟读出了以前没有读出来的感受,读出了大师对于人性的挖掘、对细节的拿捏,读出了那种被遮蔽的人性沉沦与救赎,读出了包法利夫人的普遍意义,读出了人生的沉痛与文字的美感。在这之前,我对福楼拜也并无好感。只是觉得他的写作过于自然主义,缺少让少年动心的情节布局与人物设计。而这一次,我竟像第一次遇见福楼拜,被他入木三分的深刻与随处可见的神来之笔着实电了一下。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辆之间,在街上,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睁大眼睛,惊愕地望着这幕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不停地在眼前晃来晃去,颠簸得像条海船”“有一回,中午时分在旷野上,阳光射得镀银旧车灯锃锃发亮的当口,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只裸露的手来,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纸屑像白蝴蝶似的随风飘散,落入远处开满紫红花朵的苜蓿地里”。请注意,这可不是写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旅游,这是爱玛与莱昂在马车上的一次偷情。原本应该惊心动魄的情欲四溅,在福楼拜笔下,没有男女媾合的大尺度,没有视觉上的强刺激,只是寥寥几句,近乎白描的场景描写,却极为准确地表现了让人疯狂的欲望之火。我不敢想象,这个场景到了现代作家那里,会怎样浓墨重彩,会怎样露骨到让人脸红心跳、血脉偾张。但福楼拜就这样写了,用一辆行驶的马车写尽了男女私情。无肉欲之感,却有写意之美。正如作画,小孩子肯定会用色彩把画纸填满,而真正的大师,才会大胆地使用减法,充分留白。
  于是,我又想起了他的弟子莫泊桑。我想,会不会也因为自己的浅薄而错过了他的绝世才情?于是,便再一次打开莫泊桑。也是这一次,避开课堂上的陈词滥调,我终于以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一個幽默、慈悲的莫泊桑,读出了一个对生命细节与灵魂战栗有深刻体验,对爱与美无限热爱的文字大师。是的,莫泊桑关注的是小人物的人生状况和生存困境,是他们日常的呼吸与体温。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那样贴心贴肺、感人至深。
  他写苦难,但并没有渲染苦难,而是努力打捞苦难之中柔软的人性与倔强的希望。在《壁柜里的孩子》中,身为妓女的年轻母亲为了生计,在接客的时候,让自己的孩子躲在壁柜里。那个狭小的空间,孩子根本无法躺下,只能长时间坐在椅子上睡觉,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惊了客人。当客人打开壁柜,看到小男孩“脸色苍白,身子瘦弱,样子可怜,坐在一张麦秸靠背椅脚下。他就是从这张椅子上跌倒在地下的。他战战兢兢,睁着一双惊恐的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我不知道其他人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自己确是流泪了,因为这扎人的苦难,更因为那孩子亮晶晶的眼睛。苦难的重负并没有让那个年轻母亲变得乖戾,而这个孩子,也依然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不是自然的奇迹,而是人性的光辉。年轻的母亲没有把仇恨填进这个孩子心中,而是用希望,用爱,一直呵护着那颗幼小的心灵。所以,它才没有浑浊,没有乖张,而是在痛苦之中,依然保留着眼神中可贵的黑白分明。
  莫泊桑是幽默的。在我看来,幽默不是技巧,它是品质。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幽默有时就是智慧,就是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而莫泊桑的幽默不是滑稽,更不是小品式的噱头,他的幽默是骨子里的,是对虚伪的讽刺,是对小人物卑微生存的体贴。在《一个诺曼底佬》中,莫泊桑写了一个叫马蒂厄的家伙,他在教堂看门,却没有一点宗教的严肃与虔诚。他精明,嗜酒,还专门为未婚而孕的女人写了一份本地神甫不允许传播的祈祷文,祈祷文的结尾是这样的:“请您特别在您丈夫面前不要忘了我,请您替我向天主圣父求求情,让他赐给我一个像您的夫君那样好的丈夫吧!”他自己做圣像,各种不同的木制圣像,教堂没地方摆放,他就把它们堆在柴房里。正当他和客人喝酒的时候,有两个老妇人来求圣布朗,他在柴房里找了半天没有找到。老婆提醒他是否用圣布朗堵了兔子窝。他跑过去,结果真的发现圣像就在那里。临了,他还忘不了调侃一句“你瞧,圣人毕竟永远都不会过时”。但是,面对一个靠看守教堂为生的底层人,你能以圣徒的标准要求他吗?他的小聪明,有一种世故的喜感,有一种卑微的圆滑。这一切,都不是来自信仰,而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说,一个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决定了作品的文明程度。而莫泊桑笔下大多数女性,即使身处污浊与尴尬的处境,也总能捍卫那脆弱的尊严,让人不敢轻慢,不敢亵渎。《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写少女萝丝在一个男孩的引诱下失身,但她并没有就此堕落,而是始终保持着一个女性可贵的坚韧与自尊,最终赢得了爱情与好运。在《西蒙的爸爸》中,那个和萝丝有相同的经历的少妇布朗肖特,也没有因为儿子对父亲的渴求而轻易委身于人,而是隐忍、独立,让人同情,更让人肃然起敬。即使像《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因为虚荣,丢失了从朋友处借来的项链,但她并没有欺骗,更没有逃避,而是放下身段,勇敢地承担起偿还债务的责任,用十年的艰辛,换取了后半生的坦然与清白。这些年轻的女性,不仅有肉体之美,更有人格之重。她们也许错过了一时,但她们没有一错再错,而是坚守着心灵的底线,最终完成了灵魂的救赎。   莫泊桑写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写对美的觉悟与礼赞,对美的捍卫与追求,写得荡气回肠,写得摇曳多姿。在这里,我不想说写爱情地老天荒的《幸福》,也不想说让人感慨万千的《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我只想说说他的《月光》。这是一篇三千字左右的短篇,但它的美,却足以让人忽略它的长度,足以让人铭心刻骨。马里尼昂是一名教会长老,他“有狂热的精神,心气总是昂扬激奋,为人行事则刚毅正直。他的信仰坚定执着,从没有发生过任何动摇。他由衷地认为自己很了解他的天主,知悉天主的打算、意志与目的”“但他憎恶女人,不自觉地憎恶女人,本能地蔑视她们”“他仇恨她们招人堕落的肉体,他更仇恨她们多情的心灵” “在他看来,天主把女人创造出来,仅仅是为了逗引男人,考验男人”。然而,他的外甥女却不理他这一套。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在他面前撒娇。当他和她一起走在田野上谈论天主时,“她心不在焉,几乎全没有听进去。她望着天空,看着花草,眼睛里洋溢着一种生之欢快的光辉”。她听不进舅父的话,却想吻自己抓住的一只飞虫。面对这样心无尘杂的女孩子,马里尼昂的说教苍白无力。他只能忍耐,只有暗自气恼。但偏偏又是这个女孩子,背着他偷偷和一个男孩子幽会了,让他颜面扫地,怒不可遏。他发誓要惩罚他们。
  然而,当他走到外面,“这一片白蒙蒙夜色的崇高而宁静的美,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他,使得他心蕩神驰”。田野里,青蛙在鸣叫,夜莺在歌唱,“沿着曲折的小河,有一大排杨树蜿蜒而行。在陡峭河岸的四周与上空,笼罩着一层白色的轻雾,经月光一照射,就像给它镀上了一层银辉,闪闪发亮。轻雾里裹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好像一层轻盈透明的棉絮”。面对这大自然的美,“他感到心里发虚。他觉得突然有些气馁,全身的力气顿时消失。他只想坐下来,待在那里,从眼前天主所创造的这一片景物中去思索、去赞美天主”。 这还没完,那两个“大逆不道者”偏偏在此时出现了——“在那边,草地的尽头,银色的轻雾笼罩着树枝交错所构成的拱穹。突然从那下面出现了两个人影,他们肩并肩地在散步”“那静止的夜色包容着他们,就像是专为他们而设的画面,他们的出现立刻使这夜景充满了生气。他们两个人,看上去像是浑然一体。这寂静安宁的夜,就是专为他们而设的”。于是,他彻底放弃了对这天地之美与生命奇迹的对抗,“他呆立在那里,心口直跳,茫然不知所措”“他向后逃走了。不仅心慌意乱,而且羞愧难当,似乎是他闯进了一所他根本无权进入的庙堂”。
  原谅我的情不自禁,原谅我摘抄了这么多。面对这个散文诗一样的故事,我有一种全文抄录的冲动。我想大声读出来,为那让人心醉的月光,为那让人衷心祝福的爱情,为那充斥于天地之间让人心融化的美。在这里,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是可以消除偏见、让人回归本真的力量。那弥漫的月光,那飘浮不定的美,让一个固执而又蛮横的神职人员发现了上帝的启示,发现了生命与爱流淌的方式,并在一片静谧与祥和的光晕中,完成了灵魂的洗礼与圣洁的确认。
  这就是莫泊桑,这就是他的作品。他的心灵异常柔软,他的作品充满同情。他用充满慈悲的眼睛打量着世界,也打量着人生。虽然,他也看到了生命的卑微与挣扎,看到了人性的暗影,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命之美、对人生之爱的守护与追求。所以,莫泊桑让人温暖,让人心怀善念。而我,在中年之后,重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真正喜欢上他的文字,也的确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为此,我感谢时间。因为,它没有让我的偏见凝固,更没有让我的阅读封闭,而是留了一道缝隙,让莫泊桑那缕柔和的月光照进来,让中年的心灵再次体验到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泼辣,再次感受到那永恒的希望与浓浓的爱意。
  这样的阅读真好,这样的月光真美!
  (辛泊平,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北省青年诗人学会副会长。著有《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浩瀚的水泽之乡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上接保定,下达天津,由一百四十多个淀泊组成,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白洋淀河淀相连,渔村港巷交错,芦荡、荷塘、淀村,星罗棋布,一条条水路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峰回路转,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犹如一座巨大的迷宫。  四月的白洋淀风和水暖,苇草青青,我们乘坐游艇穿梭在水天相接的大淀上,眼前秀美的风光一时让我陶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但见野鸟鸣飞,鹅鸭惬游
目的与意义:人们长期对于现代栽培西瓜优良性状的选育使得西瓜遗传基础变得狭隘。野生亚种是西瓜育种中优异基因的重要来源,但将野生亚种中的优良性状基因转入到现代栽培西瓜中的成功率很低。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遗传图谱致使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西瓜中的应用尚未实现,难以在图谱之间进行整合和比较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整合现有的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簡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构建西瓜整合遗传图谱。  材料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摘选)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
目的与意义:番茄红素是重要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同时也是红色果肉西瓜中的主要色素,是决定西瓜果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栽培西瓜较低的DNA多态性阻碍了高质量遗传图谱的构建和番茄红素含量主效QTL的研究。该研究中,笔者成功地利用自行开发的CAPS标记构建了一个包含16个连锁群的西瓜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将有利于西瓜果肉番茄红素含量关键基因确定及其克隆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为西瓜果肉番茄红素含
从春到夏,喜爱诗词的电视观众还沉浸在年初央视那场诗词盛会所带来的喜悦与兴奋中,余温久久不散。但我们此次想探究的,不是一时的热,而是诗歌在众人心中原本存在的长久的生命力。  3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诗歌日。当晚,联合国官方微博连发4条消息,阐述诗歌对于人类的意义:  多姿多彩的诗歌是另一种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地球各个角落的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有同样的感受。  诗歌是一种旅行,
2017年,对河北博物院副研究员郝建文来说,是他的一个学习年。这一年,他两次外出,一是去敦煌研究院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壁画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二是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壁画摹制技法人才培训》。50岁的人了,从年龄上说,在这两个班里他都是“老大”,有的同学与他女儿同龄。但在他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两次学习,时间安排都非常紧张。
因为甜瓜主蔓生长较弱,侧蔓的长势却十分旺盛,且薄皮甜瓜一般以子蔓、孙蔓结瓜为主,为调节甜瓜茎蔓的生长,生产上常采用摘心、整枝、打杈等技术。因此,整枝摘心是甜瓜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生产上瓜农可采取以下3种方法进行整枝:  双蔓整枝 适用于温室、大棚甜瓜吊蔓栽培。主要方法:主蔓2叶1心至3叶1心时掐尖,在下部留2条健壮子蔓吊起,每条子蔓上每留1个瓜,瓜前选留2条侧枝(孙蔓),每个孙蔓
早晨五点半。起床,洗漱,补充收拾需随身携带的东西。然后早餐。六点半下楼,登车,出发。今天是正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必须赶回老家给父母上坟扫墓。  昨晚,从岳阳赶到长沙与我们会合的舅子东方建议,连夜回祁东,被我否决。预报说有雨,雨夜长途开车毕竟安全系数较低。活到知天命的年龄,看多了生死,也能看淡生死,却对生命更加珍惜,对死亡更加敬畏。  天色灰暗欲雨,雨却没落下来。从浏阳河刮过来的风带有寒意。不过,风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体育生态化研究》一书的作者是孙刚教授,该书主要立足于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探讨如何发展与生态文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体育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和体育工作者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制定了饮食类非遗传承发展政策,搭建了完善的政策框架,使中国饮食文化从古代走向当代。主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当代人的使命,促进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当代人的责任,我国应该继续推动饮食文化建设,使其与产业振兴相融合,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提升。《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饮食技艺与习俗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东北民间饮食为例,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别的民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