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ian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笔者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和家族企业路径演进的归纳总结,希望对家族企业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路径演进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131-03
  
  在我国,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与此同时,人们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及其路径的演进提出了质疑、批评和预测。“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消亡”更多地被视为家族企业演进的规律(另有学者认为,我国家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就我国来讲其演进还不足以充分证明“三代消亡规律”)。那么,家族企业到底是过时的模式还是未来模式呢?如果是过时的模式,为什么家族企业为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模式有向其他领域渗透和扩展的趋势?如果是未来的模式,为什么存在规模和寿命的瓶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我国家族企业定义、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路径演进研究学习,以期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和家族企业路径演进研究提供参考。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研究
  (一)家族企业的定义
  国外学者以克林·盖尔西克和钱德勒对家族企业的界定较具代表。克林·盖尔西克通过三环模型(图一),把企业、所有权和家庭置于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家族企业系统中,描述了家族企业股东、家族成员和雇员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解释了家族企业冲突、矛盾和权力界限产生的原因。克林·盖尔西克认为,所有权是否被创办企业的家族掌握,是划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标准。[1]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创始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 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选拔方面。”[2]
  我国台湾学者叶银华认为具备三个条件的企业就可视为家族企业:一是家族的持股比率大于临界持股比率;二是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三是公司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的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超过公司全部董事席位一半以上。[3]曹德骏认为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4]储小平、李怀祖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家族规则与企业规则的结合体。[5]
  图一: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三环模式
  (二)简要评述
  克林·盖尔西克的定义适用性较宽,也有学者把他的定义归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范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忠孝仁义”观念的影响,在家族企业治理中,我国家族企业弱组织强关系,家庭观念渗透程度远远大于西方国家,西方学者关于家族企业的理论不太适用于我国。我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关系研究层面,还处于发展阶段,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不是很多。在我国,家族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主要有: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一个家族手中,用人上倾向于选择创始人家族成员,对家族之外的人存在普遍的不信任,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影响较深。
  二、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一)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二治理阶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和经理等,三是公司的组织制度。纽鲍尔等人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面临着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企业仅由所有者、董事会与管理者3个治理机构组成七种角色定位,家族企业还要增加家族因素,导致家族企业要面临15种复杂的角色定位(如图二)。[6]卡洛克和沃德认为,由企业内的家族成员组成的家族理事会,正式或非正式地讨论家族企业事务,在企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于是他们把家族理事会引入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图三)。[7]伯格和卡乔恩认为,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应分为5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只研究董事会;第二个层面,集中在企业主、董事会与管理者的“公司治理三角”上,外加家族因素,和卡洛克和沃德的研究类似;第三个层面,将研究对象放大到雇员、供应商和顾客上;第四个层面,将研究对象再放大到政府、环境和社会;第五个层面,按照全球化观点,将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和规范等范畴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之中,[8]他们的研究从家族企业内部到外部、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层层剥开。
  图二:非家族企业与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比较
  图三:家族与企业管理的平行结构
  (二)简要评述
  综合来说,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董事问题、经理层问题、家族企业文化问题。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规范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缺乏伴随家族企业成长的纵向动态研究;第二,主体主要集中在作为董事会成员的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体现了强烈的股东主导性而不是利益相关者主导性;第三,改善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系统性对策还比较有限;第四,研究集中在组织制度方面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方面。
  三、家族企业路径演进研究
  (一)关于家族企业路径演进的研究
  钱德勒(1987)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了美国企业成长的历史,论证了古典式企业(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组织演变的过程。[9]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和社会环境与家族企业关系层面,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和完善,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将向两权分离的现代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演进。最近的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演进所获得的好处和坏处是并存的。
  我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或制度变迁研究较多集中在我国的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吕政,郭朝先认为,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高度达的产物,在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0]家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演变的观点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储小平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企业成长的实质就是有效融合社会资本的过程,企业成长的障碍就是不能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企业的衰落是融合社会资本的中断。[11]潘必胜在研究荣氏企业组织时谈到,家族企业是依照家庭式企业、企业家族化到家族企业化的路径演进。他们认为企业家族化是企业服从和服务于家族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家族企业化是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和运行规则,前者是初级阶段的情形,后者是高级阶段的情形。[12]栗战书认为,钱德勒提出的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家族企业变革的参照。所谓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家族仍然相对或绝对的控股,家族成员仍然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家族仍然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是,企业中有一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是非家族成员,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企业成为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的现代企业。[12]
  (二)简要评述
  我国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化背景、社会资本及现代企业制度安排前提下,改造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预测我国家族企业的路径演进和制度变迁。目前,我国对家族企业的演进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是传统的企业制度,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规模小的情况下,实行家族企业制度是可行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家族企业就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第三种观点认为,家族企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不一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实际上,国内学者普遍倾向于家族企业应该将家族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走一条融合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两者优势的中间道路,即现代家族企业制度。
  四、小结
  德鲁克指出,美国和所有他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但有关管理的书籍却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而难得提到家族企业。[13]我国学者储小平教授谈到,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人们对家族企业的歧视主要因为人们对家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和管理效率存在质疑。对我国而言,研究家族企业有着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4]针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其路径演进的观点。一般认为,家族企业要走出封闭式的家族管理,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即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引进社会物资资本;实现两权分离,引进专业的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充分发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作用。[15]我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有学者概括为概括:“两个轻视、两个缺乏、一个悖论、一个模糊”,即:轻视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轻视转轨经济背景;缺乏系统化明确化的研究目标、缺乏规范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华人家族企业信任研究悖论;家族企业定义的模糊。[16]
  综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及其路径演进的研究,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它的治理结构的效率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同时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安排与外部的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关。同时,制度的效率存在递减的现象,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治理结构的变迁是必要的。我国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路径演进没有必然性,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路径演进是一个结合社会环境更好发挥其替代市场作用、节约交易费用的创新过程。未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可能有更广阔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克林·盖尔西克.家族企业的繁衍[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6—8.
  [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9.
  [3]叶银华.家族控股集团、核心企业与报酬互动之研究[J].台湾:管理评论,1995,(5).
  [4]曹德骏.家族企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财经科学,2002,(6).
  [5]储小平,李怀祖.家族企业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6).
  [6]马丽波,孙亚峰.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三环模式[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2):4—11.
  [7]兰德尔·S·卡洛克,约翰·L·沃德.家族企业战略计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06.
  [8]Berghe,Carchon.Corporate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Flemish Family Business [Z].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
  [9]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9.
  [10]付文阁.我国家族企业演进的目标模式——现代家族企业制度经[J].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
  [11]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12]王东晖.我国当代家族企业演进目标探析[J].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13]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4]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主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15]廖吉林,刘建一.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9):122—124.
  [16]吕占峰.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若干问题综述[J].理论月刊,2008(1).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都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对单位自身发展有阻碍作用,最终还会
医疗卫生建设一直都是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农村医疗卫生建设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关系到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因
合并现金流量表综合反映了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集团企业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合并现金流量表越来越被广泛应用,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建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和分析2004—2016年的云南省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系统间的耦合系统程度。结
施甸布朗族的弹唱起源于生产生活及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随着社会与历史演变,弹唱就成了口授民族历史、身传歌舞知识以及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最好方式。笔者从施
期刊
目的探讨自杀患者的特征和原因,确定自杀高危人群,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4例急诊科自杀患者采用自拟量表,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特征等进行调查.结果64例急诊科自杀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要想实现良好效益,则需要全面做好电费管理。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营销存在的电费风险问题,简单介绍了电力企业加强电费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市场经济快速发
就业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招工难与就业难将长期共生,必须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在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中重点抓好稳定、扩容、突破、保障工作。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应该从观念、表现方式方面都和美术类的基础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通过新的观念、新的表现对象和新的表现方法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