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学术年谱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9月
  出生于山西太原一個市民家庭。
  1960年9月—1966年7月
  在太原市新道街小学读书。
  1970年4月—1971年1月
  进入太原市十二中初中读书并毕业。
  1973年12月—1975年12月
  在太原市北郊区红沟大队插队当知青。1973年秋,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讲述知青下乡后遭遇诸多生活困难之事,得到毛泽东的回信及赠款。这给已经下乡插队的知青带来生活的改善,此前曾经在太原市若干企业做临时工,类乎今天的打工者。下乡两年,对乡村的现实有切身体验,开始各种文体的写作。在《太原报》发表新闻通讯、诗歌等,参与编选《银锄谱新歌——太原市北郊区农民学习小靳庄诗歌选》,为参加太原市郊区农民文艺汇演的北郊区代表队编写歌词、快板、小戏曲等。均具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却也磨练了最初的笔墨生涯。
  1976年1月—1978年2月
  在太原铁路局基建一段当建筑工人,期间在《太铁报》和《太原报》发表过诗歌和小小说,在基建处机关宣传科借调,撰写批判“四人帮”的大批判文稿,以及若干新闻报道。
  1978年3月—1982年1月
  就读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此前于1977年12月初参加中断多年后的全国第一次高考。入学后,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学研究,毕业之际先后参加研究生考试和留校任教考试,皆入选。
  1982年2月—1984年7月
  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奠基人谢冕教授和张钟教授,与黄子平、季红真同学,这是全国高校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第一次独立招生,招生目录上仅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所院校。期间发表论文如下:
  《文学反映生活角度的多样化和立体化》,《当代文艺思潮》1982 年第2 期。
  戴屏吉、张志忠:《论〈一个人的遭遇〉的成败得失》,《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张志忠、孙恭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读书札记》,《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奋战经济改革的战线上——论近年小说中的工业干部形象》,《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7期。
  《充满活力的溪流——试论贾平凹的创作道路》,《钟山》1983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9期。
  《诗,在这里沉思——谈新时期的哲理化诗歌》,《诗探索》1984年第1期。
  《冬·春·雪·雾——〈多雪的冬天〉与〈冬天里的春天〉之比较研究》,《当代文艺思潮》1984年第5期。
  《近年农村题材小说概论》,《中国社会科学》1984 年第5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4 年第17 期全文转载。《An Overview of Recent Fiction with RuralTheme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85年第2期。(此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10年论文选》。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参加过几个重要的学术活动:其一,参加北京市文联召开的关于遇罗锦《春天的童话》讨论会,体会到其时“解放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交锋。其二,参加《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的关于当下文学中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学术研讨会。其三,参加北京市作家协会召开的“北戴河笔会”,为即将召开的北京作家群创作研讨会撰写相关稿件,第一次见识大海。其四,参加北京市作家协会召开的一次创作研讨会,上述《奋战在经济改革战线上》一文就是提交会议的论文,北大中文系非常支持,打印数十份文稿带到研讨会上分发与会者。
  1984年9月—1986年8月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分配在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任干事。
  1986 年9 月—2002 年7 月
  1986 年9 月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
  1986 年9 月8 日至12 日,列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举办的“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本来是列席旁听,阴差阳错地被委派在大会上做军事文学创作态势的发言。此发言文稿后以《远观其势,近观其态》为名,收入张志忠《执剑的维纳斯——军事文学纵横谈》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 年6月版)。
  1986 年12 月30 日—1987 年1 月4 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受有关领导指派,做军事文学现状的大会发言。
  张志忠投身总政文化部,有关领导本来是想组建一个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为此延揽人才,其时的军事文学创作也正处于峰巅状态,是文坛的一个热点,吸引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形势变化很快,百万大裁军的战略决策使得该中心胎死腹中。张志忠因志向是从事文学研究,不安于机关事务工作,要求调离,于是到总政下属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该院文学系于1984 年秋天新组建,徐怀中任系主任,学制两年,莫言、李存葆、朱向前等都是该系第一届学生。张志忠调动到文学系时他们都已经毕业。为此他多次向人们解释,没有做过莫言的老师。但张志忠一到文学系,就结识莫言。当时莫言正在办理调入北京总参机关的事宜,毕业后仍然住在文学系学员宿舍。此前张志忠已经发表过两篇莫言研究的论文,经刘毅然推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王中忱代表出版社向张志忠约稿,写一部《莫言论》专著。为此与莫言有了更多的交往,了解其身世和成长经历、文化背景。
  1987 年9 月,文学系招收第二届学员,邢军纪、江其涛、贺东久、张廷竹、燕燕等入学。教学中,张志忠负责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两门课程,在约请北京众多文学名家讲座的同时,也独立讲授部分课程。   1989 年9 月,徐贵祥、麦家、石钟山、赵琪、孙晶岩、王久辛、曹宇翔等第三届学员入学。如果论成才率,这一届学员是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写作特征的。
  1991 年9 月,第四届学员入学,柳建伟、刘静、许福芦、傅建文等为其佼佼者。
  ……
  1996 年文学系设立硕士点,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与朱向前、张方合作,招收耿丽、李雪梅、侯丽艳入学,共同授课,分别培养,分在张志忠名下的学生是耿丽,耿丽后来以小说创作见长。
  1997 年11 月任教授。
  1997—1999 年任该学院文学系主任。期间主持了从两年制干部大专班向三年制战士大专班的转型。
  在文学系培养部队作家的经验,写入为纪念文学系创办10 周年的3 万余字长文《“军艺作家群”变奏曲》,刊载于《昆仑》1994 年第5 期,也收入张志忠军事文学论文集《天涯觅美》(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以及为诸多学员撰写的小说、诗歌集序言和专题评论中。
  2002 年8 月—2018 年12 月
  2002 年8 月转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曾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负责人,2018 年12 月退休。
  2010 年9 月—2011 年1 月,中国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访问教授,主讲“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课程。
  2011 年9 月—2012 年6 月,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2015年9 月—10月,中国台北教育大学访问教授。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一、出版学术论著、译著多部
  《莫言论》( 作家研究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3 月版。23 万字。
  《莫言论》(增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12 月版。28 万字。本书的繁体字版更名为《论莫言》,台北秀威传媒有限公司2018 年版。
  《执剑的维纳斯》(军事文学评论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 年版。15 万字。
  《中国当代文学藝术主潮》(文艺史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32 万字。
  《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态录》(文化研究专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7 万字。本书增订繁体字版以《迷茫的跋涉者——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心灵史》为书名,由台湾木兰出版社分为上下卷出版,35 万字。
  《天涯觅美》(部队作家评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30 万字。
  《1993 :世纪末的喧哗》 (文学史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21 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年重版。
  《卑微的神灵》(译自“1997 年度英国布克小说奖”得主印度女作家罗易的长篇小说,与胡乃平合作),南海出版公司1998 年出版。30 万字。
  《90 年代的文学地图》(文学史论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17 万字。
  《求真之道》(杂感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18 万字。
  《1966 :风乍起》(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军出版社2000 年1 月版。34 万字。
  《当代长篇小说论略》(专题论文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年8 月版。22 万字。
  《世纪初的漂浮与遮蔽》 (文学评论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 年12 月版,23 万字。
  《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10 月版。23 万字。
  《跨世纪文学:精神向度与心灵困惑》,武汉出版社2009 年1 月版。39 万字。
  《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
  《莫言文学十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
  二、主编论著和会议文集6 种、教材6 种
  论著和会议论文集
  《无法遗忘的精神家园》,武汉出版社2009 年版。
  《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武汉出版社2010年版。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重要现象评述:1978—2008》, 武汉出版社2010 年版。
  《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
  《在多重转型中兴起、全盛及分化:新时期以来北京作家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年版。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教材
  《视频教材:张志忠讲莫言(30 讲)》,五分钟课程网2016 年版。
  《MOOC 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2016 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导读》(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60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5 月版,49 万字。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年8 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选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年2月版。
  三、重要论文选目
  除出版上述著作外,在国家级社科期刊上发表文学论文多篇,其中多篇并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转载。部分论文篇目如下:
  《近年农村题材小说概论》,《中国社会科学》1984 年5 期(此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10 年论文选》)。   《论中国当代文学流派》,《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5 期(此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论文10 年论文选》;被翻译成英文,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发表;并被摘要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年鉴》1986,为该年度当代文学研究选载的三篇论文之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读张贤亮的小说〈河的子孙〉》,《读书》1984 年第6 期。
  《贾平凹的创作:渐进与跳跃》,《文艺研究》1985 年第6 期。
  《在限定中攫取纵深——论朱苏进的小说创作》,
  《读书》1985 年第12 期。
  《壮丽生命的涌动——近年来军事文学的英雄主义漫议》,《人民日报》1987 年7 月28 日。
  《逃离土地的一代人——周大新小说创作漫评》,《文学评论》1989 年第2 期。
  《王安忆近作漫评》,《文学评论》1992 年第5 期。
  《跨世纪之交:文学的困惑与选择》( 与沉风合作),《文学评论》1994 年第6 期。
  《抗拒遗忘》,《读书》1996 年第2 期(该文同时作为刊物主题词发表在《读书》台湾版和香港版)。
  《历史感 文学性 人物图——历史题材小说三议》,《文艺研究》1996 年第4 期。
  《试论90 年代文学的文化视野》,《文学评论》1998 年1 期(此文选入《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9 年第5 期)。
  《追忆似水年华——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漫议》,《文学评论》2001 年第2 期。
  《人生无梦到中年——池莉简论》,《文学评论》2003 年第1 期。
  《怀疑与追问——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种精神气质》,《文学评论》 2004 年第4 期。
  《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文艺研究》 2005 年第4 期。
  《略论当下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文学评论》2006 年第6 期(与浙江传媒学院彭少健合作,第二作者)。
  《误读的快樂与改写的遮蔽——论〈启蒙时代〉》,
  《文学评论》2008 年第1 期。
  《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文艺争鸣》2009 年第1 期。
  《略论当代文艺的家国叙事》,《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2009 年7 月17 日。
  《强化史料意识 穿越史料迷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 年第2 期。
  《有待展开的当代文学可能性》,《文学评论》2010 年第4 期。
  《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简评》,
  《文学评论》2011 年第1 期。
  《镜中之像 像外之旨——洛夫诗作中的镜像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年第2 期。
  《文学批评应重视审美品格》,《人民日报》2011年3 月18 日。
  《长篇小说〈西征记〉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年第7 期。
  《流放地的爱情罗曼史》(繁体字版),《人文中国》(香港浸会大学文主办)2011 年9 月。
  《士林心史 儿女风姿——宗璞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2011 年第6 期。
  《流放地的爱情罗曼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年第4 期。
  《金介甫对中国反腐败小说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年第10 期。
  《论莫言小说》,《文学评论》 2013 年1 月。
  德文版ber rotem Sorghum weht der Geistder Freiheit.Charakteristika im Erz hiwerk MoYans(《红高粱上飞翔的自由精灵:论莫言小说的精神品格》),收入德国汉学家、慕尼黑大学副教授YivaMonschein(孟玉华)博士主编莫言研究文集Chinassubversive Peripherie :Aufs?tze zum Werk desNobelpreistr gers Mo Yan(《从边缘重构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研究》),projektverlog,2013年2 月版。
  《奇想化的“战争启示录”——莫言战争小说谈片》,《山西大学学报》 2013 年第1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7期转载)。
  《莫言研究的新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 年第4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同年第7 期,《新华文摘》同年第18 期转载)。
  《欲望迷乱·平庸之恶·完美罪行——简论类“犯罪—追凶”小说的兴起》,《文学评论》 2016 年第3 期。
  《大奖纷纷向莫言:经典化的过程及其价值取向》,《当代作家评论》 2016 年第5 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 年4 月转载,本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 年度优秀论文奖)。
  《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评价》,《文艺研究》2017 年第9 期。
  《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建构与反思》,《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4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 年第1 期主体转载)。
  四、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莫言的文学世界研究”(13YJA751066)
  2.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创新经验研究”(13WYA002),20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3.“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   4.“社会大转型期北京作家群的形成、选择与困惑”,20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6BZW060)
  5.“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述评”,北京市教委2004 项目(SM200410028005)
  参加项目1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与文艺实践的历史经验研究”,20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类编号第36 项 朱寨主持,主要参加者(第二)
  参加学术团体和获荣誉表彰
  1.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學学会副会长,北京文艺学会副会长。
  3. 专著《莫言论》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88—1990)。该书被收入《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莫言论》被东京大学汉学家藤井省三介绍给日本,并予以高度评价。
  4.1993 年12 月因对当代文学研究成绩突出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
  5. 军事文学评论集《天涯觅美》获总政治部颁发1995 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
  6. 在四年一度的全军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连续四届获奖(军队级):1988、1992 年两度荣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996 年“以教材改革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搞好当代文学教学”分别荣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四等奖”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2000 年硕士研究生课程“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研究”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7. 专著《1993 :世纪末的喧哗》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颁发“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6—1998)”。
  8.1997 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评委。
  9.1998 年任全军文学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10.《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 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获中国文联主办“2000 年度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11.《青春、历史、诗意的追寻与质询:王蒙与米兰·昆德拉比较研究论纲》(刊载于《文史哲》2003 年第6 期)获《文史哲》“2003 年度名篇奖”。
  12.2009 年10 月,作为对当代文学做出积极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入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共和国文学60 年文学成就展》,有本人照片和著作参展。
  13.2011 年5 月,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2015 年5 月,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1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15.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先后荣立二等功1 次(1994),三等功2 次(1991/1999)。
  16. 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于2003 年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于2013 年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成北京市重点学科,并且在学界产生良好的学术声誉。2017 年最新学科排行榜列为全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第18 名。
其他文献
【摘 要】备战高考,是辛苦忙碌的,但要做到忙而不乱,顺利又出色的完成备考,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完整的计。特别是数学这一学科,大都是通过讲题来复习,那么讲好每一个题就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细致 全覆盖 深入浅出 最准确 最精练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又送别了一届学生。回首高三,辛苦而充实。经验谈不上,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吧!  一、一轮复习的准备  首先,我们找了宁夏等新课标考区近
期刊
关键词:写作取向 向后看 长时段 现代经验  被称作“铁西三剑客”的青年作家双雪涛、班宇和郑执,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引人瞩目。和新文学史上许多青年作家[从20世纪20年代的郁达夫(《沉沦》)、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直到“80后”作家韩寒(《三重门》)、张悦然(《誓鸟》)等]青春叙事的创作起点相异的是,他们讲述的是父辈下岗、失业的悲凉记忆,大工业基地的沈阳往事,而不是青春的迸发与怅惘,爱情与叛
期刊
鲁达送走金老父女,救人完成。接下来,就要干第二件事:打人。  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鲁达起身了。回家吗?不!“迳到状元桥来!”  你有没有感觉到一团煞气,陡然升起?  状元桥,是镇关西肉案铺所在地。场景转换到这里,施耐庵这样描述镇关西的肉铺:  且说郑屠开著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著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
期刊
20 世纪“双百时代”绽放的鲜花中,有一篇貌不惊人的作品,名叫《假日》(《人民文学》1957 年第1 期,作者陈布文)。也许题材太细小,加上写法较平淡,发表后波澜不惊,没有引起批评家的关注。  然而,貌不惊人的《假日》却是一篇真正的杰作。它绵里藏针,不动声色地演绎了新时代“几乎无事的悲剧”;艺术上,它白描清逸,虚实相间,疏密有致,惜墨如金,丰富的“象征”意蕴,令人回味无穷。六十年后读此文,给人“蓦
期刊
要说当代学人中长相最像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首推张志忠——研究现当代文学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  初识张志忠,是在1992 年。那时,我还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枚“青椒”。正赶上“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子山上召开,一时群贤毕至。时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团职讲师”(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职称)的张志忠也与会。此前,我就读过他的很多文章,知道他毕业于北大,是谢冕先生的弟子,黄子平、季红真的师
期刊
关键词:章平 魔幻小说 《阿骨打与楼兰》  当今世界的汉语文坛,大多的华语作家还是喜欢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缺少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但这个世界从来就沉浸在“被”幻想所诱惑的渴望里,因为人类的成长总是以不断丢失生命中的童真为代价,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现实的迷惑时,更期望在想象的世界里奔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所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因此在美国文坛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期刊
关键词:元好问 《老树》 《秋怀》 《续小娘歌十首》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此诗写作时间,或说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或说兴定二年(1218)。就“旅食秋看尽”一句看,以贞祐四年说为近。这年夏,元好问举家避兵南渡来到三乡(今河南宜阳)。诗人本希望兵定回乡,但自夏徂秋,眼见秋已将尽,战事不仅未已,反倒更殷
期刊
澳门曾出过不少人才,生于澳门者有冼玉清女士,定居者有汪兆镛、汪宗衍父子,曾在澳门长居者前有郑观应,后有曹聚仁。据香港掌故家方寬烈先生《澳门当代诗词纪事》,曾在澳门留下诗词鸿爪的名人,有康有为、丘逢甲、黄节、钱振鍠、商衍鎏、邓尔雅、叶恭绰、章士钊、朱希祖、闻一多、饶宗颐、陈蝶衣等,确不能与香港相比。不过此书只录“当代”,故未收录郑观应的诗作。  1884 年,郑观应被两件经济纠纷案弄得心力交瘁。一是
期刊
关键词:泰华 “小诗磨坊” “疫情叙事” “诗与思”  泰华“小诗磨坊”,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非凡的品格;从她一路走来的坚持,更铸造了她精神的隽永、情怀的赤诚。  那是2006 年的一个夏日,在著名泰华作家曾心家“怡心苑”里一座小巧幽静的八角凉亭里,七位泰华诗人岭南人、曾心、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漠凡)和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诗人林焕彰 ——他们自称“7+1 组合”,首次聚首。不曾想
期刊
关键词:章平 诗歌 森林  章平对艺术语言极其敏感,这从其小说、诗歌、绘画中都能见出。这种敏感赋予他一种能力,即深谙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在创作中体现出某种普遍性、联通性的艺术思维特征。譬如,他的小说,在博采现实主义及先锋技法等小说表现形式之外,又体现出浓郁的诗性色彩;许多诗作则在精妙的语言节奏、肌理与灵动诗思之外,又呈现出叙事性特点——小说家的本色当行;而其文学书写与绘画创作之间的彼此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