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4-000-0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日益成为国际上的体育大国,但国民体育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阳光体育运动也日渐得到人民的关心,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里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发展状况,为以此为依据,努力探讨符合时代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毽球 阳光教学 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一大尝试,教学形式、内容、进度等等都不在受到限制,用自由的方式完成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俱乐部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已经倍受认可,有效教学展开的基础往往在于兴趣与热爱,而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将体育运动的趣味性放大,让参与者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利用毽球运动俱乐部的形式,打造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我国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在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一)存有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学的观念影响着教学方向,先进的体育观念引领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阳光成长;反之,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在以往的毽球体育教学观念中,教学活动要按照课表来,时间要按照进度来,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口号就是掌握技能以增强体质。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无新意,教学循规蹈矩,课堂内容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教学过程干涩,教学方法老套,教师应付,学生应付,结果本末倒置,在这种空而陈旧的教学理念下,毽球体育教学活动始终是原地踏步。
(二)教育评价体系待完善
毽球运动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教育评价系统却不够完善,评价系统仍然是以达标率、出勤率或追求体育成绩为标准进行,没有能够创造出一套有效机制,既让学员积极向上,兴趣盎然,又让教官工作有动力,不断对教学进行创新。故而,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普及体育运动的一大重要条件。
(三)经费投入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的重心在于让学生学习技术而不重视学校的体育建设,政府或者是校级部门对学校的体育部经费投入也不够,直接导致许多院校的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缺失。而这些硬件上的缺失,相当程度的影响了学员学习毽球运动的积极性,也极大的影响着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故而,解决资金问题也是当前毽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师资队伍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的各项教育事业都欣欣向上,朝前发展,体育事业也是如此。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兴起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在高职院校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是高职院校里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依然有许多桎梏,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局限在运动技能这一块,对运动知识以及运动原理等知识结构的了解单一。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安于现状,并不积极思考新的出口,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
二、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
(一)阳光体育,国民健康
毽球运动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具有趣味性与文化性兼容,娱乐性与锻炼性相兼的特点。在我国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下,不少群众已然对运动越来越上心,虽说运动多种多样,但是毽球运动的魅力更加打动中国百姓,从小玩到大,既熟悉又锻炼身体,在目前高职院校兴起也是有一定历史和群众基础的。发展毽球教学俱乐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体魄,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促进学生健康交友,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目前毽球运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也日渐受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发展下去,也有利于国民健康运动的开展。
(二)在毽球运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利用毽球运动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一种氛围监督,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下,学生更愿意坚持下去,掌握更加专业的锻炼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者不如乐学者,这些道理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兴趣为着眼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重点。
三、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俱乐部会员制
毽球体育俱乐部的成员是发展这项运动的核心人物,在组织上要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不强求对此没有兴趣的同学,从而达到俱乐部里的成员都是真心实意爱这项运动的效果。我们始终坚信,唯有热爱才可以坚持,辛苦而不觉苦,疲惫而不觉累,付出而不觉无用。实行俱乐部会员制,尽力聚集真心喜欢着项运动的成员,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不会有倦怠,而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保证得到学员的支持。
(二)完善师资队伍
首先,完善教师培训,高职院校里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并没有对体育知识更加的了解,加强培训,让每一位体育俱乐部的教师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建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刺激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安于现状,积极思考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发展,以新的教学模式去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引进人才,为传统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的重大创新,既然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变化,那么管理模式也相应应该进行创新。建立一套与体育俱乐部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模式,不容忽视。俱乐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以及执行机构,鼓励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供职的机会。开设的课程、课时、活动根据掌握程度而非年级划分,打破固执的界限,按照兴趣和能力划班,并努力做到完善俱乐部章程,合理化俱乐部训练制度,定出统一的竞赛体制,将俱乐部的管理工作细化并民主化。全员参与毽球俱乐部的建设工作,让众多的成员发动头脑,贡献热情,确保毽球教学俱乐部在全校的确实开展,促使毽球俱乐部朝着有内容,有影响的方向发展。
(四)与社会服务相联系
高职院校毽球运动的发展壮大也需要经费的支持,而经费紧张的问题始终都存在,学校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空白时间,将学生上课与面向大众的开馆时间错开,既满足大众对于运动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当然,有人会质疑安全问题,这里我们需要强调,面向大众的会员制需要经过审核,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安全始终都是首位。故而,俱乐部模式开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面向学生的俱乐部会员制,一部分是面向大众的俱乐部会员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的资源,做到资源不浪费,这样做的另一层意义也在于贯彻国家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响应号召,做好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以新的模式去摸索出更加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毽球教学俱乐部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以此为模板,以点带面,相信我国的传统体育运动会有一个更加明媚的明天。
★基金项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基金(JG201301007)。
参考文献:
[1] 董晓青.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 杨文明,向国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3] 王振民,曾昭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4] 丁秀娟,吴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体育俱乐部制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5] 尹斯年.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影响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日益成为国际上的体育大国,但国民体育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阳光体育运动也日渐得到人民的关心,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里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发展状况,为以此为依据,努力探讨符合时代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毽球 阳光教学 高职院校
体育俱乐部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的一大尝试,教学形式、内容、进度等等都不在受到限制,用自由的方式完成学生学习任务和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俱乐部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已经倍受认可,有效教学展开的基础往往在于兴趣与热爱,而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将体育运动的趣味性放大,让参与者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利用毽球运动俱乐部的形式,打造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我国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在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一)存有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学的观念影响着教学方向,先进的体育观念引领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阳光成长;反之,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在以往的毽球体育教学观念中,教学活动要按照课表来,时间要按照进度来,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口号就是掌握技能以增强体质。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无新意,教学循规蹈矩,课堂内容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教学过程干涩,教学方法老套,教师应付,学生应付,结果本末倒置,在这种空而陈旧的教学理念下,毽球体育教学活动始终是原地踏步。
(二)教育评价体系待完善
毽球运动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教育评价系统却不够完善,评价系统仍然是以达标率、出勤率或追求体育成绩为标准进行,没有能够创造出一套有效机制,既让学员积极向上,兴趣盎然,又让教官工作有动力,不断对教学进行创新。故而,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普及体育运动的一大重要条件。
(三)经费投入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的重心在于让学生学习技术而不重视学校的体育建设,政府或者是校级部门对学校的体育部经费投入也不够,直接导致许多院校的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缺失。而这些硬件上的缺失,相当程度的影响了学员学习毽球运动的积极性,也极大的影响着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故而,解决资金问题也是当前毽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师资队伍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的各项教育事业都欣欣向上,朝前发展,体育事业也是如此。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兴起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在高职院校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可是高职院校里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依然有许多桎梏,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局限在运动技能这一块,对运动知识以及运动原理等知识结构的了解单一。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广大教师安于现状,并不积极思考新的出口,影响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
二、发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
(一)阳光体育,国民健康
毽球运动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具有趣味性与文化性兼容,娱乐性与锻炼性相兼的特点。在我国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号召下,不少群众已然对运动越来越上心,虽说运动多种多样,但是毽球运动的魅力更加打动中国百姓,从小玩到大,既熟悉又锻炼身体,在目前高职院校兴起也是有一定历史和群众基础的。发展毽球教学俱乐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体魄,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促进学生健康交友,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目前毽球运动俱乐部的教学模式也日渐受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发展下去,也有利于国民健康运动的开展。
(二)在毽球运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利用毽球运动俱乐部的形式可以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一种氛围监督,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下,学生更愿意坚持下去,掌握更加专业的锻炼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学者不如乐学者,这些道理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兴趣为着眼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重点。
三、传统体育毽球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俱乐部会员制
毽球体育俱乐部的成员是发展这项运动的核心人物,在组织上要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不强求对此没有兴趣的同学,从而达到俱乐部里的成员都是真心实意爱这项运动的效果。我们始终坚信,唯有热爱才可以坚持,辛苦而不觉苦,疲惫而不觉累,付出而不觉无用。实行俱乐部会员制,尽力聚集真心喜欢着项运动的成员,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不会有倦怠,而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保证得到学员的支持。
(二)完善师资队伍
首先,完善教师培训,高职院校里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并没有对体育知识更加的了解,加强培训,让每一位体育俱乐部的教师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建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理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其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刺激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安于现状,积极思考毽球教学俱乐部的发展,以新的教学模式去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引进人才,为传统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新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的重大创新,既然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变化,那么管理模式也相应应该进行创新。建立一套与体育俱乐部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模式,不容忽视。俱乐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以及执行机构,鼓励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供职的机会。开设的课程、课时、活动根据掌握程度而非年级划分,打破固执的界限,按照兴趣和能力划班,并努力做到完善俱乐部章程,合理化俱乐部训练制度,定出统一的竞赛体制,将俱乐部的管理工作细化并民主化。全员参与毽球俱乐部的建设工作,让众多的成员发动头脑,贡献热情,确保毽球教学俱乐部在全校的确实开展,促使毽球俱乐部朝着有内容,有影响的方向发展。
(四)与社会服务相联系
高职院校毽球运动的发展壮大也需要经费的支持,而经费紧张的问题始终都存在,学校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空白时间,将学生上课与面向大众的开馆时间错开,既满足大众对于运动的需要,也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当然,有人会质疑安全问题,这里我们需要强调,面向大众的会员制需要经过审核,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安全始终都是首位。故而,俱乐部模式开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面向学生的俱乐部会员制,一部分是面向大众的俱乐部会员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的资源,做到资源不浪费,这样做的另一层意义也在于贯彻国家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的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响应号召,做好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以新的模式去摸索出更加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式。毽球教学俱乐部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以此为模板,以点带面,相信我国的传统体育运动会有一个更加明媚的明天。
★基金项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基金(JG201301007)。
参考文献:
[1] 董晓青.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 杨文明,向国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
[3] 王振民,曾昭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4] 丁秀娟,吴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体育俱乐部制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5] 尹斯年.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学习价值观影响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