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 增进家乡文化认同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521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乡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家乡文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可见,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专门设置“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采访、考察、查阅文献、提出合理建议等)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在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文化认同的同时,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通过访谈、提出建议等方法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技法指津
  一、如何开展访谈活动?
  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访谈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但是,有的同学觉得当今时代网络十分发达,知识与信息的检索也十分方便,因此许多关于家乡人物或风物的资料在网络上都可以获取,访谈并非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与途径。然而,要了解与感悟家乡文化固然需要知识和信息,但留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更为重要。访谈的重要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去挖掘记忆、唤醒情感,从而在形成共鸣的过程中获得对家乡文化更鲜活、更立体的认识。
  另一方面,访谈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访谈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访谈里的“说”主要是提问。提问要聚焦,让访谈对象明确问题的指向;提问要有技巧,激发访谈对象的表达欲望。访谈里的“听”,态度上是一种倾听,是有取舍的吸收与提炼。
  (一)明确访谈目的
  在准备开展访谈活动时,首先要思考本次访谈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来说,访谈的第一个目的是获取知识与信息。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能获得关于人物或风物的主要知识与信息,但可能还有缺漏或言之不详的方面。访谈中,对于这些内容要特别关注,以补充既有资料的不足。第二个目的是通过访谈打开访谈对象的心扉,使对方主动积极地挖掘记忆,唤醒他们内心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如能做到这两点,访谈才可谓成功。
  在访谈内容准备上还有一个关键点。不少同学关注的仅仅是人物本身的生平或风物自身的特点,但家乡人物志或风物志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对人物和风物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呈现人物和风物对于家乡文化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准备撰写近代民主革命家钮永建的人物志,那么就需要了解:钮永建是上海闵行马桥人,曾任国民政府秘书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要职;他对家乡最大的贡献是创建强恕学堂,“不自恕、不强人”的理念与精神跨越百年滋养乡人,形成了马桥独特的民风与文化。因此,在访谈中要尤其关注人物或风物与家乡文化的关系。
  (二)确定访谈对象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两类人最合适。
  一是熟悉人物或风物的普通人,包括家中或邻居的长辈、普通居民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亲历家乡生活的变迁,有许多鲜活的家乡记忆,他们会知道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信息。比如,有同学在撰写上海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实践活动中,就对大楼的居民和长期在附近经营的商家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普通人对于武康大楼的记忆与认识。当然,他们的记忆未必准确,一些说法也未必严谨,但在访谈中可以记录下来供参考与查证。
  二是对人物或风物有深入了解与思考的研究者。相比普通人,他们占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资料,对人物或风物的理解与思考也更为深入。因此,对相关研究者进行访谈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
  (三)访谈方式
  访谈方式有多种,如街头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面对面访谈等。
  街头访谈是实地考察時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汇集多人对人物或风物的看法。如撰写上海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同学在实地考察时,对游客、居民、商户等进行访谈,获得人们对大楼不同视角的认识。但是,街头访谈随机性强,也难以深入,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可能性不大。
  电话与网络访谈的形式是在面对面访谈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最好的方式还是面对面访谈。面对面访谈最无距离感,互动性最强,更有利于营造氛围、调动情绪,使访谈对象更容易进入畅所欲言的状态中。但面对面访谈要注意时间与地点的选择。时间上,不干扰访谈对象正常的工作与休息,使对方能以从容的心态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接受访谈;地点上,应选择相对安静、便于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开展访谈活动。
  (四)访谈实施要点
  访谈虽然是一个现场互动的过程,但在访谈前应该做好准备和预设,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需要对访谈的问题进行设计,对访谈的过程进行预设。
  1. 根据对象准备问题,提出问题讲究顺序
  访谈时,首先要思考准备提出哪些问题。由于访谈的目的是为了撰写家乡人物志或风物志,因此要聚焦家乡人物或风物展开。此外,要考虑访谈对象的身份和特点。
  比如撰写钮永建人物志的同学准备访谈乡土文化的研究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钮永建是怎样一个人?
  钮永建为什么要在马桥创建强恕学堂?
  您是如何理解“强恕”的含义的?
  您觉得强恕学堂对马桥文化和马桥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比如撰写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同学准备访谈武康大楼的居民,设计了以下问题:
  您是什么时候搬到武康大楼的?
  您觉得武康大楼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武康大楼日常的生活中有什么让您难忘的事?   有人说武康大楼是“上海亮丽的名片”,您同意吗?
  两个例子都围绕深入了解人物或风物的目的设计访谈问题。第一个例子针对研究者提问,因此问题带有学术的意味,也符合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考水平。第二个例子针对普通居民提问,因此问题来自日常生活的视角,更能激发访谈对象展开回忆、唤起情感。两者如果互换,恐怕就不能起到应有的访谈效果了。
  访谈中,问题顺序的安排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原则。一般来说,对人物或风物一些知识性的了解比较简单,如人物的生平和事迹、风物的历史和掌故等。这些应是率先提出的问题,访谈对象也易于回答,能使访谈形成良好互动;接下来,是对人物重要事迹或风物主要特点进行更具体和更深入的访谈。这部分的问题对人物志或风物志的写作有重要价值,需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促使访谈对象展开回忆、描述细节;涉及人物或风物对于家乡的意义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也需要访谈对象在之前陈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概括,必须安排在访谈的最后阶段。
  2. 营造良好氛围开场,捕捉追问细节信息
  访谈的开场应该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访谈对象有表达的愿望。可以采用聊家常的方式开始访谈。对于普通人,可以问一问对方:您在家乡生活了多少年?有没有离开过家乡?记忆中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于研究者,可以问一问对方:您为什么会对家乡文化的主题产生研究兴趣?研究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需要注意的是,开场问提主要用于营造氛围,不要过度追问,以免涉及隐私或偏离主题。
  如前面所言,访谈需要有事先的准备和预设,但在访谈过程中,会有不少现场生成的内容。这些往往是访谈中很有价值的部分,需要迅速捕捉、有效利用。因此,在访谈的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陈述加以追问。比如在武康大楼实地的访谈过程中,有居民提到大楼现在的保护措施很严格。同学就迅速追问:具体有哪些措施?违反会有什么后果?于是居民就说,大楼里的装修要报备,经过文物保护部门审核后,在大楼物业的严格监督下才能进行;居民会收到居委会下发的温馨提示,房间里的砖墙与门窗都不能随意改造,必须维持现状或由物业在文物保护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修补。如果违反这些规定要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追问,同学们了解到大楼维护的很多细节,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追问一般的目的,是让访谈对象把笼统的回答具体化,使访谈者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细节信息。
  3.记录方式征询对方意见,记录内容及时梳理整合
  访谈中,要做好记录。有同学选择用手机录音,这当然能保存访谈的全貌。不过,有些访谈对象面对录音设备会感到极不舒服,访谈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事先告知对方,征询对方的意见,在获得允许的情况下再选择记录的方式。如果选择用笔记录的方式,则需要有速记的能力或要善于选择要点进行记录。
  访谈完成后,要对访谈记录进行及时整理。访谈本身会存在随意性,有些陈述也未必很有价值,因此访谈记录不必一字一句都呈现在文本中,可以择其重点加以梳理与整合。访谈记录应条理清晰,鲜明呈现访谈的主线与最有价值的信息。
  二、如何写建议书?
  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是“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一项学习任务。虽然大部分同学们在之前并未学习过如何写建议书,但其从格式上来说并无多大难度。写建议书,难点不在于“怎么写”,而在于“写什么”。有价值的建议,要有现实针对性,要有可操作性,落笔前一定要深思熟虑。
  (一)建议要基于调查
  实际上,对于写建议书来说,前提与基础是调查。因此,写建议前必须要有调查研究,需要对家乡文化生活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调查。
  比如撰写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同学,就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调查的方向。在现场的采访中,他们发现,大部分游客对武康大楼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前来参观或是因为偶然看了某篇报道,或是在路过时被大楼独特的外观所吸引。于是,他們在收集风物志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开展了调查,主题后来确定为“上海老建筑知晓程度调查”。他们设计了问卷,在同学中进行调查,后来又把调查对象扩大到家长。通过调查发现,大家对上海的老建筑知晓度较高的仅仅是国际饭店、武康大楼等几栋建筑,对于大部分其他老建筑的名称与分布地域不甚了解。即使是国际饭店这样的明星建筑,大家对其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尽管上海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在建筑文化的介绍与宣传方面还可以更有作为。于是,他们从调查结果出发,开始思考如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还比如,有的同学对上海方言的主题感兴趣,于是对上海方言的保存和使用情况开展调查。他们的调查对象包括祖辈、父辈和同辈。结果发现:祖辈在生活中基本使用方言,而且方言类型众多,如上海本土的浦东话、松江话、崇明话等,一般不太会说普通话;父辈能听懂本土方言,但日常使用的概率不高,平时以说上海话(上海市区方言)、普通话为主;而同龄人日常交流基本说普通话,往往只有在和父母长辈交流时才说上海话,甚至会出现父母说上海话、子女说普通话的情况。从这个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上海方言的使用与传承有逐渐式微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和上海城市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普通话教育的普遍开展有重要关系。这一调查结果,为后续提出建议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写建议书之前的调查研究十分重要。调查研究越全面、越深入,建议的针对性、合理性会越强。当然,同学们的调查研究也不需要过于专业,也不可能达到专业的程度,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调查的方法,锻炼调查研究的能力,进而对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二)建议要合理可行
  有了调查研究做基础,建议的现实针对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建议的合理性。
  合理的建议应当从家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同时又具备可操作性,从而真正产生实际的效果。   如调查上海方言的同学,他们认识到上海方言使用频率的减少与上海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密切相关。祖辈基本使用本地方言,是因为早年社会流动性小,生活在上海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因此说普通话没有必要性;父辈的生活圈子比祖辈大,又在学习与工作中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因此普通话的使用率就增加了;而青年学生从小受到的是普通话教育,同学与朋友中又有许多新上海人,因此使用方言的场合比较少,使用方言的习惯也没有形成。从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这是一种进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体现。因此,如果提出建议,就不可能以地域观念来倡导大家都说方言,这也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但是,他们发现,使用方言的空间与场合并非完全不存在,只是青年人在态度上对使用方言不积极,同时也缺少使用方言的习惯。而青年人的态度与习惯,与学校教育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那么,建议是不是可以从态度的改变和习惯的培养入手,针对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具体的举措呢?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们草拟了以下这些建议:
  建议各级学校在开展普通话教育的同时也能适当增加和上海方言相关的课程,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愿说方言、会说方言。幼儿园、小学可以开展方言儿歌诵读、方言常用语知晓等活动,中学可以开展了解、学习方言的活动。
  这样的建议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对上海方言的推广与传承无疑是有利的,也有可操作性。
  (三)撰写建议书
  完成调查研究和建议可行性分析之后,最后的一项任务就是撰写建议书。建议书在格式上没有统一的规范格式,大致可以分为标题、建议理由、建议内容等。下面笔者以“对上海建筑文化进行介绍与宣传的建议”为例来呈现建议书的具体写法。
  建议书标题应突出主题,简洁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如“对于加强上海建筑文化介绍与宣传的建议”。
  建议理由应该交代清楚,使读者更明白建议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同学们这样写建议理由:
  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开埠以来,东西文化在这里汇聚,移民文化在这里生根,形成了丰富多彩、中西融合的海派文化。其中,近代建筑是海派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比较著名的建筑,有国际饭店、武康大楼、马勒别墅等。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十分厚重,值得人们去了解与探究。
  但在实地考察这些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建筑周边的商家与居民,还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对这些建筑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回到学校后,我们又对身边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知晓率与了解程度更低。我们认为,对于上海市民来说,理应了解上海的历史与文化,这是传承与发扬海派文化的前提。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举措来改变这一现状。
  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我们搜索之后发现介绍与宣传上海近代建筑的文章与视频都比较欠缺,想了解上海建筑文化能借助的资源不多。此外,在学校里我们也没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学习内容。毕竟,能够主动去了解与探究上海近代建筑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在相对被动的情况下更便捷地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从而得到最基本的启蒙。因此,我们提出对于加强上海建筑文化介绍与宣传的建议。
  这一段建议理由,交代了上海建筑文化的价值,指出了人们对于上海近代建筑了解不够的现状,揭示了了解上海近代建筑文化的意义,也阐述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背景。应该说,建议理由是充分的。
  最后,具体陈述建议内容。同学们是这样写的:
  1. 传统媒体应加大对上海老建筑的介绍与宣传力度。如报刊上可以多发表专业人士介绍上海建筑文化的文章,电视台可以制作由专业人士参与的电视纪录片或宣传片。
  2. 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有信息传播即时性和渗透性强的优势。媒体人可以与专业人士合作,借助新媒体进行最基础的介绍与宣传,同时引导人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3.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入校园开设上海建筑文化的讲座,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上海老建筑;可以合作开展探訪老建筑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老建筑并进行深度的学习与了解。
  这三条建议针对专业人士、媒体人与学校,提出三方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并相互合作,合理可行。建议相对比较具体,明确了各方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在有些建议书中还可以写可行性分析、实施步骤设想等更为具体的内容。不过,同学们也只能提出大致的建议,不可能具体到每一步骤与环节,取代相关部门的工作思考与实践。
  主题拓展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我们该如何谈论故乡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曾说:“谈故乡,不妨就从自己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接下来我们就从乡土、乡音、乡情、乡愁四个方面,来看看作家们是怎么谈论故乡的。
  乡 土
  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光线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忧郁、怀疑、好妄想。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午后的影子是疲惫,是一整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遗憾,是先到的夜晚。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早熟,早恋,早有所成。
  ……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肯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节选)
  赏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言,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了一方水土的代言人。乡土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望、最细微的发现、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这个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我们不必和作家较真,他眼中的黄沙梁就一定是真实的黄沙梁?是不是,于那片土地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弥漫在那片土地上的光影、烟尘、鸡鸣狗叫,以及那里人们的日常起居、家长里短都投射进作家的眉间心底。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乌斯曼是一百年前那个鼎鼎有名的阿尔泰土匪头子,被称为“哈萨克王”。
  而更早的一些时候,在这茫茫戈壁,所有的路都只沿着其边缘远远绕过。那些路断断续续地,虚弱地进行在群山褶皱之中,遥遥连接着阿尔泰的绿洲和南方的草原雪山。没有人能从这片荒原的腹心通过。没有水,没有草,马饥人渴,这是一块死亡之地。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它们因为深藏着水的气息而生有晶莹深邃的眼睛。
  大约就在那个时候,就有滴水泉的传说了吧?那时,只是在牧民之间,寂静而神秘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戈壁滩最最干渴的腹心地带,在那里的某个角落,深深地掩藏着一眼奇迹般的泉水。水从石头缝里渗出,一滴一滴掉进地面上的水洼中,夜以继日,寒暑不息。那里有着一小片青翠静谧的草地,有几丛茂盛的灌木。水流在草丛间闪烁,沼泽边生满了苔藓。那是一片狭小而坚定的沙漠绿洲——有人声称亲眼看见过那幕情景。当时他身处迷途,几天几夜滴水未进,已是意识昏茫,濒临死亡。这时,他一脚踩入滴水泉四周潮湿的草丛中,顿时感激得痛哭起来。他在那里痛饮清冽的甘泉,泪流满面。
  —— 李娟《通往滴水泉的路》(节选)
  赏析 阿勒泰是生养李娟的地方。这片遥远荒蛮的土地于作家来说,犹如一位因过度劳累、缺乏营养而早早衰老的母亲。作家用手掌和脚板摩挲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肤,无比熟悉,无比依恋。
  滴水泉是阿勒泰母亲衰老的躯体里残存的唯一一点乳汁,抑或是她行将干涸的血管里流淌的最后一滴血液?不管怎样,她带给阿勒泰人,带给走卒响马、商贾行客的惊喜与慰藉是毫无疑问、无与伦比的。
  每一寸乡土都有属于自己的容颜和故事,无论是娟秀丰润,还是旷远蛮荒;无论是婉曲多情,还是单调原始,总要有人关注,有人叙述。那么对于阿勒泰,是李娟主动地承担起了那个叙述者的任务。我们因之看到了那片遥远土地上的细碎与生动。
  乡 音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盡,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贾平凹《秦腔》(节选)
  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只要乡音未改,无论离开故乡多少年,回来的时候,你一张口,还是会被乡人接纳、欢迎。乡音里含着密码,含着这个地域的人共同的记忆,不用搞清楚这腔调语音是从哪一辈来的、怎么来的,只要大家一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心里就舒坦了,人就亲近了,彼此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余的话就显得多余了。
  秦腔,是乡音中最典型的一种。八百里秦川人几乎都会唱、都爱唱,一张口,一吐调,彼此就闻到了羊肉泡馍的味,闻到了西凤酒的香,于是人就亲热了,日子也捋顺了。大苦的日子里就洋溢出了大乐来!
  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
  ……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唱童年的惊喜/唱中年的寂寞/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峡这边唱歌/在海峡那边唱歌/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节选)
  ……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节选)
  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季羡林笔下的月,是故乡的象征。虽然月亮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但无论身处何方,季羡林最牵挂和喜爱的,还是故乡的月亮。作者写了水中的月影和月色下的童趣,用月亮引出的是对故乡的回忆。故乡的月景,没有优美的景色或雄奇的风光。但无论季羡林看到哪里的月亮,都只会想到故乡那个水天相映的小月亮。故乡的这份平凡祥和与作者走过的三十个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甚至连北大朗润园的荷塘月色,都比不上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这轮明月勾起的思乡,有苦有甜。作者对这一轮明月所代表的故乡,情深义重。
  乡 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了,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果树成行。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孙犁《老家》(节选)
  赏析 对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家是他们的精神归宿。孙犁在这篇散文当中,表达了对于思念老家而不得回的忧伤与无奈。在散文的开篇,作者描述了他关于回家的梦。在梦中,家总是思而不得,以至于他每每被各种困扰急醒。从这些梦中,可以折射出孙犁对老家的思念之情。这种情绪也为此篇散文定下了基调。
  孙犁没有具体地描写故乡的样貌,而是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但感情总是难以割舍。因此,虽然自家那几间破房在新房林立的村里太不调和了,但孙犁依然不愿意拆了它们。因为他害怕如果没有了这些破房,自己就会被人们遗忘,被老家遗忘。那几间破房是他对故乡的寄托,是他与故乡关系的最后凭证。这番自我解嘲,透露着一种无奈和悲凉。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老舍《想北平》(节选)
  赏析 用一篇散文来表现北平,老舍自己也觉得很难,因此他写的是“我的北平”。他用爱母亲的情感去写對北平的情感,并反复强调这种爱他怎么也无法用语言全部说出。事实上,他运用最通俗质朴的语言,选取最简单朴实的生活场景,用最能让人引起共鸣的方式,表达出了“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老舍对北平的爱,有理性的比较,更有感性的表达。北平之于老舍的那份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是深入到肌肤骨髓中的。因此,在华北危急、北京危急的时候,老舍更是五内俱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其他文献
她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形单影只,面色平淡;他混迹在吃喝玩乐的人群中,玩世不恭,放浪形骸;她面对着新同学时,显得快乐而自信;他面对着流言蜚语、厉声指责时,毫不在意……可又有谁知道,她平淡面色下的孤独与悲伤,他玩世不恭里的无助与彷徨,她用快乐自信掩藏了多少自卑和创伤,他无悲无喜的面容上隐藏着多少绝望。这世间太多的无奈与绝望,终是磨平了那些笑起来有着浅浅酒窝、眼里仿佛落满星河的少男少女所有的棱角,让
他盯着灰白的墙面,眼珠子像死鱼目般一动不动。他的思绪已经游离在视线之外了,一会儿他看见自己身处四面禁锢的墙体中,一会儿又看见自己被簇拥着走出家门,被人群推着搡着,叫着骂着。是在做夢吧,他有些恍惚了。  墙体的边缘在他视线里融化了,露出依然灰扑扑的天空。他还是坐着,木然地面对着一堵墙,不过这是他熟悉的地方,是在他家里。周围渐渐嘈杂起来了,他听见细碎的脚步声和喧嚷的谈话声在朝他逼近。他想逃离这一切,却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騷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有偿补课作为师德红线,教师一旦触碰到师德红线,将会受到相应的处分,说明了教育部制止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力度和决心。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孩子的学习,即使是有偿补课也有
不知何时起,记忆中湛蓝的天空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雾霭;不知多大时,才渐渐知晓每个人都需要戴着面具去生活。仍是那迷蒙的雨、缠绵的风,却已不见那温暖而又夺目的阳光。我孑然一身,寻找前路。  独自漫步在黄昏中,远方被夕阳镀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让前路显得格外悠长。走在一条无人问津的羊肠古道上,仔细端详那不起眼的鹅卵石,那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草木幼芽,只觉趣味盎然。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又有别于荒野的死寂。这是
人应该具有的品格有很多,如对他人的不幸心怀悲悯,鄙弃丑恶、坚守良知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均为戏剧作品,它们通过剧中人物(善良的窦娥、真情的鲁侍萍、充满理想主义的哈姆莱特)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通过描写高贵人物的灭亡而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悲悯,以此来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2021年4月11日,四川乐山一教育局局长跳霹雳舞为高考生减压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一中年男子身穿白色外套在台上表演,台下不时响起学生们的尖叫声和欢笑声。为学生跳舞的是乐山市犍为县教育局局长段礼富。当日,段礼富到犍为一中为学生们做了题为《感恩父母,感动自己》的演讲。演讲结束后,面对台下的高三学子,他即兴跳起了霹雳舞。  活动结束后,段礼富在采访中表示跳霹雳舞是为了帮高三学子减压,希望他们忘掉烦恼
2020年12月中旬,京东向全体员工发送邮件,表示随着气温的降低,很多地方路面湿滑,老人独自在外行走易出现滑倒、摔伤等情况。京东号召全体员工,在遇到老人摔倒时,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不要担心事后是否会因为你的善举而被讹诈或产生纠纷,京东集团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为你承担所有不良后果,不让任何一雙伸出的温暖援手被寒风侵袭”。  网友“我是小可爱”:京东的这一号召,与当年流行的“北大撑腰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0年9月7日,陕西西安一男子在微博发文称,自己穿迷彩裤欲进入当地著名的“网红”书店——方所书店时,因被当作农民工而遭到书店保安阻拦。据悉,这名男子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当天身穿迷彩裤和长袖衬衫,进入方所书店时被书店保安拦住,询问他是否为隔壁工地的农民工,最终经过长时间沟通,保安才准许其进入。  9月8日,西安方所文化运营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事做出说明和道歉。而当事男子则表示,自己经常穿
2021年3月18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20至2021学年度第9次校务会议修订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其中,取消了“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明确提出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硕士研究生们纷纷表示“清华回应了学子们的焦虑”,并希望自己的学校好好学一学。实际上,清华的这次修订从2
一  民国二十六年,天津。  这年冬天比往常都要冷,还没进冬月,寒冰就封冻了整座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浑厚的唱腔划破了寒冷的空气,惊动了红梅枝头的积雪,血红的花瓣就伴着这惊雪散落到地上。  顷刻,众宾抚掌,叫好不断。  二  要说这天津城本是相声之邦,京剧要算是外来文化的。可白家班的演员偏在这儿唱出了名声,成了与相声演员齐名的巨星。  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