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zdw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71例嵌顿疝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6例,女115例;平均年龄为47 d,年龄范围为0~90 d。观察指标:(1)嵌顿疝情况。(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

(1)嵌顿疝情况:371例患儿中,肠管嵌顿264例,卵巢嵌顿102例,双侧卵巢和小肠同时嵌顿2例,双侧卵巢及子宫同时嵌顿于一侧1例,梅克尔憩室嵌顿2例。264例肠管嵌顿中,Amyand′s疝29例(回盲部嵌顿18例,其中3例形成阑尾炎;单纯阑尾嵌顿11例,其中10例形成阑尾炎)。(2)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9例Amyand′s疝患儿中,1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19例行嵌顿侧腹股沟区探查疝环松解后疝囊高位结扎术。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中1例为单纯阑尾嵌顿,术中可见阑尾盲端索带与疝囊底部相连,阑尾未见明显炎症,松解索带,还纳阑尾于腹腔;1例腹腔镜下还纳回盲部后见阑尾炎形成,腹腔镜下予以切除。行嵌顿侧腹股沟区探查疝环松解后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中12例形成阑尾炎(回盲部嵌顿2例、单纯阑尾嵌顿10例),于阑尾根部行阑尾切除疝囊高扎术。1例回盲部嵌顿患儿术后出现肠梗阻,再次腹腔探查,发现回盲部于右髂区形成粘连狭窄,切除回盲部,行回肠-升结肠吻合术。所有患儿术后均恢复顺利。(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9例Amyand′s疝患儿中,13例阑尾炎病理学检查证实阑尾化脓4例,化脓并穿孔2例,坏疽2例。(4)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腹股沟局部皮肤红肿、肠梗阻、嵌顿部位是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相关因素(χ2=10.598,15.603,9.732,3.8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8 d、腹股沟局部皮肤红肿、无肠梗阻是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4.537,35.506,34.565,95%可信区间为1.014~20.296,6.447~195.552,6.370~187.546,P<0.05)。

结论

年龄≤28 d、腹股沟局部皮肤红肿、无肠梗阻是影响小儿腹股沟嵌顿疝形成阑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T-ALL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相比较。治疗方法以柏林法兰克福蒙斯特(BFM)-ALL方案为基础联合化疗,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及感染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导致化疗剂量降低、化疗时间延迟,甚至化疗终止,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目前CIT的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等的应用。共识专家组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在肿瘤CIT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基础上,提出了淋巴瘤CI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旨在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
随着对包括淋巴瘤在内的各种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基因易位、突变外,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基于二代测序技术衍生的多种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使得人们可以更全面地检测和研究淋巴瘤中存在的表观遗传(DNA、组蛋白、微RNA等)修饰异常。研究成果显示,表观遗传学修饰广泛影响淋巴瘤的发病、复发进展、耐药等,最终可为淋巴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文章结合第61届
近年来,由于细胞靶向治疗的进展及大量新药的涌现,使得很多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率有所提高,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在淋巴瘤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很多淋巴瘤患者得到治愈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了ASCT在高危侵袭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作用,通过联合本妥昔单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或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治疗,可提高ASCT
滤泡淋巴瘤(FL)是较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患者仍会出现复发和疾病进展。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的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SYK/JAK抑制剂cerdulatinib、抗CD3-CD20双抗mosunetuzumab和REGN979、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纳武单抗等新药及来那度胺联合抗CD20单抗、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预后差,一线治疗后复发率高。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多项研究报道了PTCL的治疗进展,尤其是针对复发难治患者,包括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法尼基转移酶(FT)抑制剂、SYK/JAK信号通路双重抑制剂、PI3K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抗CD38单抗、EZH1/2双重抑制剂。新的方案及
目的探讨费城染色体阳性(Ph+)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ALL)的诊断、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诊断为Ph+ G-ALL 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骨髓涂片中含颗粒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中的23%,免疫表型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阳性,骨髓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获得了卓越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新型BTK抑制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减少了脱靶效应。阿卡替尼联合其他药物疗法总有效率(ORR)超过90%,并且外周血和骨髓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很高。对我国研制的新型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进行的多中心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的ORR
目的探讨复发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98例复发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0例,女8例;年龄为(62±16)岁,年龄范围为18~84岁。根据患者既往手术入路方式及对腹膜前间隙的干扰程度,复发疝缺损大小,复发疝分型及手术医师对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技术掌握程度,选择复发腹股沟疝的手术
目的探讨肝静脉回流区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35~68岁。10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后进行肝脏、 肝脏脉管系统、肿瘤的三维重建,评估肝脏脉管系统解剖与变异、肿瘤与肝脏脉管系统的空间毗邻关系。根据患者情况施行3种手术方式:(1)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