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大型仪器进行人才培养的探讨和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bao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学院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并进行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即基础培养和高级技能培养。高级技能培养采用研究生式培养模式,利用创新课题和平时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任务进行人才培养,并配合学校和学院的一些措施增强培养效果。一方面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同时也为大型仪器设备培养专业的使用人才。
  关键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闫浩(1983-),男,山西晋城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实验师;李全发(1980-),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师。(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高校教学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拥有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也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效益低,大型仪器专业操作人才缺乏。[1]同时,大型仪器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小。鉴于此,本文对利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学生进行仪器操作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一、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应该为人才培养服务。[2]2003年起,教育部对全国的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一项就是单位学生拥有的仪器价值,所以学校购置了许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可以说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本是为本科教学评估而购买的,其目的也应该是为本科教学服务。本校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也规定:大型仪器的使用应以本科教学优先。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用于本科教学也是提高仪器使用效益的手段之一。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低,而且主要是用于科研,用于本科教学则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数量少,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或简单使用,而且用于教学不像用于科研能马上出成果。用于本科教学不仅能提高仪器使用率,提高其价值,而且也符合仪器购买的初衷。
  仪器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关键支撑条件,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更是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3]围绕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与应用,调整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实验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大型仪器设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培养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介绍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课程,尽早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为将来用于科学研究做好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5]精密仪器的购置首先应是为了培养人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尽快地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
  在本科时期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对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大有裨益。高校大型仪器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大型仪器的课程,并采用分层次培养,也是培养大型仪器专业人才的很好途径。大型仪器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主要是因为生物仪器分析技术汲取并融合了当代化学、物理学、数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新成果与新技术,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尽早开设此课对培养大型仪器的专业人才大有裨益。
  二、“生命科学仪器分析”的课程设计
  本院拥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液相、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尤其是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几乎包括所有常用生物显微镜。以此为基础,针对本院本科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
  1.“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
  生物仪器分析技术主要讲授生命科学领域常用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原理、基本结构及其用途。[6]本门课程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能够服务于生产和研究等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之中。对它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本课程采用分阶段培养人才。前期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介绍各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运用,后期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高级技巧。
  2.课程内容建设
  “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内容建设紧密结合科研和实际生活,以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大型仪器开放式科研教学平台为依托,选取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用途的生物分析仪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介绍生命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功用,以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基本操作为核心。
  3.实验教材建设
  高校介绍生物领域大型仪器的教材多为分析化学方向的指导教材,专门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仪器分析实验教材很少,且因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型号不同,导致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实用性受到限制。基于这种现状和本院生物分析仪器的配备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本科生使用的《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该教材涵盖了大型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4.课程培养方式
  “生物科学仪器分析”课程采用两个阶段培养:仪器基本知识、实践技能的基本培养和高级技能的培养。
  (1)基础技能培养。初级阶段的培养主要采用采用理论课程讲授和现场参观以及仪器的简单操作,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进行仪器概论讲解,讲述仪器之间的共同点,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由于课程讲授的仪器种类较多,每种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又不相同,而且往往会涉及到物理、化学、计算机软件和自动化等知识,靠课堂的时间难以讲授清楚,而且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学生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不愿意听,再有用的课程也没有意义。所以结合实践尤其重要,除了现场的讲解和功能演示外,课堂讲授尤其结合科研和生活实践,以影视剧情节和诺贝尔奖及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为引子。比如现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部电视剧《法证先锋》,经常会检验一些成分、指标等,都会用到一些分析仪器。近来食品安全比较热门,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重金属超标、农残检验都要用到一些分析仪器。历年生物医学诺贝尔奖更是离不开这些分析检测仪器。
  为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该课程还重点阐述清仪器的原理和不同仪器结构的相通之处。大书法家王曦之苦练书法,始终不能悟出真谛,后来练剑,却悟出书法的真谛。讲解一些仪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还可能促进仪器的创新和仪器功能的开发。比如基本许多的自动化仪器,信号采集通常都采用光电倍增管来记录信号;质谱仪、电镜等都需要真空泵来制造真空环境;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都采用激光光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类仪器都需要一些滤光片或光栅等。
  仪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实践运用更是最终目的,理论结合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实验科学更是如此,但由于本科教学人数较多,每种仪器又仅有一台,学生只能简单了解和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所以,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基础比较好且责任心强、细致认真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意在培养能够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人才。因为大型仪器价格昂贵,所以学生不仅要有知识结构,细心和责任心尤为重要,才能尽可能避免仪器的损坏。
  (2)高级技能培养的程序和方式。
  人员的选定:理论课程结束后,对希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人进行专门考核选拨,包括原理、结构和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等。因进阶培养更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故采用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目,测试学生的自学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详细降解:此阶段由于人数较少,学生的目的明确,而且已了解仪器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仪器现场进行较详细的培训,包括仪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基本操作、基本维护,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操作。
  进一步补充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深入培训,针对不同种类的仪器,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使用很广泛的仪器设备,现在的大型显微镜功能强大,要用好维护好需要了解许多知识,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应用光学的一些知识、显微摄影的知识、光与色的知识、显微图像处理知识。色谱类仪器需要最基本的色谱理论、无机化学和有机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检测器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方法开发技术、色谱柱技术等,每一项都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生能够较深入地了解这些,对深入开发仪器功能和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模式:专业培养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1)每年都选一批人,这样就可以上一届带下一届,这样不仅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还能增加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课下还可以交流,类似研究生的培养。
  2)课题培养。学校和学院开设开放课题、创新课题、大型仪器使用专项基金等。[7]利用课题来使用仪器,增加实战经验,更深入了解仪器的使用,同时可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3)大型仪器平台是共享的,平时就会对校内和校外共享使用,这也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
  4)仪器公司的技术支持人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既了解生物学问题又精通仪器原理和应用范围,在主观上十分愿意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教师资源。[8]
  5)善用仪器公司的技术服务热线。目前大型精密仪器90%以上都是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的产品,其售后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都很好。
  三、促进教学效果需要的配套措施
  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但有时学生难免有惰性,对于选进来进一步学习的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奖惩措施来促进学习。
  1.加分政策
  进阶学习的学生如果学习效果经考核合格,能够独立操作一台大型仪器,可以加学分。
  2.技术认证
  经过2~3年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经考核达到一定水平,学院和学校可以颁发校级技术认证的证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认证,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物质奖励
  如果仪器共享效益较好,学生在帮老师完成测试任务、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奖励。
  四、结束语
  采用分阶段培养,在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仪器分析”课程不仅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尽早了解大型仪器在科研和生活中的用途,增加知识面,促进就业,而且能培养一批专业的大型仪器操作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婕,吕卫兵.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探索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93-395.
  [2]李素琴,张有生.高校大型仪器应为培养人才服务[J].煤炭高等教育,
  1993,(3):83-84.
  [3]樊广华,霍学慧,郭风法,等.大型仪器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18-20.
  [4]周云,阴金香,张四纯,等.大型仪器设备在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74-277.
  [5]王葆华,杨启军,欧阳菲,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0,13(1):159-161.
  [6]林叶,李庆章,高学军.生物仪器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9-80.
  [7]钱俊臻,柴毅,严薇,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63-267.
  [8]崔素霞,王慧,盛仙永.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分析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40-14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更新发展快、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时存在着学习心理障碍。就课程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心理障碍;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杨国诗(1960-),男,上海人,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贾群(1976-),男,江苏镇江人,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系
期刊
摘要:研究生的信息需求具有时效性、专业性、精品化和全方位等四个特点。当前,研究生信息检索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生信息检索课的具体内容安排应结合研究生信息需求特点合理安排。  关键词:信息检索;研究生;信息需求  作者简介:张静平(1974-),女,安徽肥东人,军械工程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部主任,馆员;胡晖(1971-),女,上海人,军械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LBL与PBL两种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PBL模式对提高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大学生学习能力及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探索表明,在实施PBL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学校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PBL模式提供硬件支持和制度保障,承担该课的教学单位应该对PBL模式实施进
期刊
摘要:鉴于电子技术发展现状以及高校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教学以课题研究模式统领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研究性学习,通过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创新精神方面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技术;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考核  作者简介:丁国强(1974-),男,河南南阳人,郑
期刊
摘要:针对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新升本科院校在目前电子设计竞赛中处于困难境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实践。实践表明,该模式是既能够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质量又能够使电子设计竞赛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肖卫初(1974-),男,湖南涟源人,湖
期刊
摘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实施信息化管理很有必要。分析了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素质和加强信息安全,阐述了信息化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宣传、初试、复试和录取工作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并认为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  作者简介:申丽娟(1980-),女,山西文水人,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处,讲
期刊
摘要: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工科高等教育肩负着民族和历史的教育重任,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倡导“创新”、实践“创新”。以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教学为平台、“概念设计”为主线,以创新设计小组为榜样,按照“概念”设计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践,探索创新教学的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教学;毕业设计;概念设计   作者简
期刊
摘要: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是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文章旨在总结目前制约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对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祝平(1980-),女,安徽淮北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期刊
摘要:面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跨越发展,培养高校学生建立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校推进“教育转型”、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数字技术基础”课程“基于项目导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方案,介绍了改革方案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色,总结了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面的改革措施要点,提出了几点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其毕业生的市场价值,独立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在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下设计出适合独立学院计算机语言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过程并探讨了该方式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构主义;协作学习  作者简介:吴敏(1976-),女,江苏泰州人,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