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研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cong907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一位学生跟我说,有一次她和男朋友吵架,男朋友冲她嚷嚷:“你读到研究生有什么用,毕了业不还是一样要嫁人吗?”这就是所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考研那年,我同学不屑地说,只有你们这些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才去读研.这些话或多或少透露出读研的动机和取向.根据中国教育在线《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2021年报考研究生人数进一步高涨,达到377万,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人,这意味着,除却往届考生和其他可能的因素,仍有近三成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考研.
其他文献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rn希波克拉底是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医生,医疗伦理一般溯源到希波克拉底的誓言.誓言意味着人神誓约,具备了神圣性.“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誓言强调善待病人,“永不伤害他人,不做不当之事”;“为病家谋幸福,不做任何故意伤害和错误之事”;“无任男女,无任贵贱,不得虐待与滥用”.誓言要求自我约束,“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誓言蕴涵着隐私的保护义务,“与人交流后的所见所闻,凡不应公开之事,我永不泄漏”.
在国家通过刑罚权这一公权力救济不及的“真空地带”里,正当防卫制度赋予了公民一定限度同不法侵害做斗争的权利.此种“正对不正”的制度设计于司法认定过程中尚存诸多脱序问题亟须检视与解决:首先,在防卫条件方面应揭橥不限于刑事违法程度的侵害前提条件,仅限于客观判断的时间条件,仅限于行为人主观判断的主观条件和兼顾损害的“量”与限度的“质”的限度条件;其次,在防卫过当司法认定层面应力戒“唯结果论”思想而综合考量行为关联因素;最后,辩证看待民意之“一体两面”,明辨端赖于司法公信力、偶有“左右”司法认定之弊病的民意与司法的
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诉求始于司法实践的探索,裁判结果的多样化反映出我国对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不足.通过对域外相关制度的梳理,反思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理论证成体系,进而建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制度建构上,应当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基础理论体系,对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提供指引,切实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应把握共通性要素,兼顾具体诉讼领域的客观规律,合理界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依据、赔偿方式、赔偿金的管理及使用、赔偿制度衔接等诸多要素,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