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加速度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nchou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以及教师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在双语教学、教育保障等方面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全面推进双语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双语教學”是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内容,对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依据法律,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上,采取“两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改善“双语教学”模式,已形成了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加授民族语文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另外,东乡、肃南等只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或民族文字已失传的民族县,也借助民族语记音符号等方式开展“双语教学”,推广民族语言。东乡县《东乡语记音符号练习册》、天祝县《华锐藏语口语》、阿克塞县的哈语文教材等乡土教材的开发使用,使“双语教学”更加贴近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
  截至目前,全省民族地区共有双语学校169所,双语教师4246人。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139所,双语教师3801人;天祝藏族自治县23所,双语教师116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5所,双语教师77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2所,双语教师45人。
  为进一步提升“双语”师资培养层次,省上将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另外,依托设立在西北师大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及设立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甘肃藏汉“双语”师资培训中心,大力开展“双语”教师培养培训。
  2016年12月,甘肃省藏汉双语预科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举行。建立甘肃省藏汉双语预科教育基地,旨在着力解决我省预科教育办学分散,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的问题,也将有力解决藏族学生本科入学率低的问题,必将为提高藏区“双语教学”水平、加快“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藏汉文化的交流,推动藏区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全面加强“双语教学”的同时,我省各民族地区学校高度重视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构筑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牢固防线。
  持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和水平
  教育发展离不开经费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多渠道筹措经费,逐年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资料显示,1983 年至 1991 年, 甘肃省用于改善民族自治州、县校舍修建的各项投资达 8679 .14 万元。13个民族地区县(市)的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八五”期间安排教育经费 1 .4 亿元。“ 九五” 期间, 民族地区有卓尼 、临潭、永靖、康乐、天祝 、张家川、临夏县共 7 个县列入世界银行贷款“贫三”项目,贷款和地方配套共投入人民币 7204 .4 万元, 安排解决了 316 所学校的困难与问题。又安排民族地区的11个县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总投资达到12619.6万元。民族地区学校危房比重下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民族自治州、县改善办学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5年,中央财政和甘肃省财政向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安排各类教育专项经费15545万元,用以改善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同年,中英项目为民族地区改扩建学校4所,完成土建面积1291.7平方米,受益学生达2560人;为小学配发价值195万元的课桌凳10000套;为初中购置双人高低床2200套;为小学低年级全面推广参与式教学提供支持;为小学和初中各班级配发价值168万元的图书柜3800个;为中小学配发623000元的图书和170万元的体育器材。
  从2008年开始,甘南州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所有寄宿、借宿学生享受每年每生1400元的生活费补助,基本达到了集中住宿、免费就餐的目标。大部分县还为寄宿制学校配建校医室,购置了医疗器械、药品等,寄宿生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积石山县决定对中小学生和学前幼儿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教育全免费优惠政策,对高中寄宿生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5元,初中寄宿生每生每天补助生活费3元,并对寄宿生免费提供住宿,对所有学生免费发放教学书本,实行零收费,一举实行了15年免费教育。
  然而,积石山县实行的15年免费教育并不是甘肃的首例。早在2009年,由于阿克塞县高中教育实行异地办学,考虑到广大农牧村群众子女异地就学的困难,县政府对高中教育实行“全免一补”,全额承担异地就学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路途费,补免费用每年每生3500元。从那一年起,阿克塞县每年投入80余万元,还将具有本县户籍的3~6周岁学前适龄入园幼儿按甘肃省一类幼儿园简托制收费标准,对保育费、杂支费、取暖费等项目进行免费,一举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肃北县在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政策的基础上,在2010年实行了对普通高中教育、中职中专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也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2017年,天祝县成为全省民族地区又一个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县。
  截至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基本实现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甘南州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提高到生均1650元,甘南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甘肃民族地区教育面貌飞速改变的四十年,从危房改造到学校条件大改善再到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无一不体现我省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八大以来,全面改薄项目已覆盖民族地区95.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受益学生38.93万名,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39.29万人的99%。民族地区21个连片贫困县20条底线达标率72.5%,D级危房消除、室内安全、室内采光照明、一人一桌一椅、黑板、升旗条件、宿舍位置、围墙围栏和寄宿生床位这9个指标均已达标。与此同时,我省逐步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免除保教费,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每年2000元的助学金,全面落实中职免学费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民族地区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不断强化教育协作及民族教育研究
  1982年,我国教育部门为改变以往藏文教材编译力量分散、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局面,专门成立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藏文教材协作领导小组,藏文教材建设是协作工作的基础和重点。1993年,经教育部批準,成立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五协”),协作工作由藏文教材建设逐步拓展到西藏和四省藏区基础教育协作。其宗旨是统一编译藏文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提高“双语”教材编译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藏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1991年,“五协”基本形成藏文教材联合编译、统一审查、分工出版的协作机制。1993年,中等师范学校藏文教材建设纳入协作编译范围。1995年,把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建设拓展到大学教材,涵盖理工类学科领域,为我国理科藏文教材编译奠定了基础。2000年,汉、藏、英对照自然科学名词术语丛书《数学》《物理学》词典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和视频教材的软件开发及高考试卷的命题和翻译协作工作,正式启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藏文教材的协作编译,中小学《数学》教材由分工编译步入联合编译。
  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立,属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三个跨省区民文教材审查机构之一。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由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高校、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一线教师组成,审查委员会下设学科审查组。藏文教材审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审查五省区藏族中小学藏文教材和名词术语。截至2002年,共审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包括教学辅助资料)约295种,审定名词术语约19万条。
  1985年6月,根据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构想,教育部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是我国唯一一所依托普通高师院校,专门为西部地区系统培养民族师资的办学机构。同时,西北师范大学专门成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1999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在原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11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正式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及“两基”攻坚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与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研究、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出版少数民族教育专著40余部,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8项,在《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CSSCI刊物发文200余篇。主动承担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委的研究课题,尤其是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研究课题。
  2001—2005年,先后承办妇女与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心理学与西部论坛,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欧项目学校发展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北少数民族教育高层论坛等。与加拿大安大略教育学院、美国华盛顿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合作,接收访问学者;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互派访问学者,加强学术交流。
  编辑:孟 刚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103—01   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自身的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并且会变得更加积极,在课堂上保持较好的状态,甚至是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前进。因此,假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个性的评
期刊
有人为自己没有做出惊天动地之举而遗憾,有人为自己一辈子默默无闻而叹息。殊不知,正是无数平平凡凡的人正在做的平平凡凡的事,才构成了我们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  ——题记    近年来,临洮县的教育部门在“三年上台阶,五年争上游,十年创名县”的战略目标引领下,花大力气夯实基础教育,临洮的教育取得了喜人的丰硕成果。而在街头巷尾被老百姓广为传颂、颇受好评的莫过于文峰中学。大家都说文峰中学能有今天的成绩,多
期刊
编者按   《八戒的私密账本》(上册、下册)是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玲的作品,2018年由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彩色印刷,图文并茂。   一部沉睡千年的取经账本,一段惊扰天下的取经往事。行路十万八千里,这一路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多少,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取经路上,八戒记下的岂止是金银财宝,还有人情,人生。一顿饭、一顿骂,一场淡雨、一声惊雷,一句玩笑、一个拥抱,一段真经、一点忏悔……他密
期刊
【关键词】 民族音乐;特色课程;民族器乐;少儿民乐团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68—01   一、课程开发背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浏览祖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史,可以发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民族器乐更加精彩纷呈,艺术精品美不胜收,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非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未来教室;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73—01   “未来教室”其实就是学习环境无所不在、教室随意、高互动的课堂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场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用带教材,也不用带写字用的笔,每个学生的状态都是精神饱满、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未来教室”与传统教室是大不相同的,传统的黑板板书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交流;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100—01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强,所以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更明晰,思维也更加活跃。但是由于传统作文教学的枯燥性,使得学生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写作文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瞭高山下,银凤湖畔,白银西区广场附近,近年突然崛起了一片高雅气派的建筑群。这里绿树成荫,人文锦绣;亭台楼阁,井然有序;操场球地,芳草青青;更兼有书声琅琅,课铃悠扬,便成为了一块人才荟翠的圣地,一方成就梦想的厚重沃土,这里就是新建成并投入教学的白银市白银区武川新村学校。   筑梦想矢志不移,几代人奋发图强。2008年,为解决武川移民新村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白银区第九小学在白银西区武川移民新村开始
期刊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宋芳明加入教师队伍已经有二十四个春秋了。蓦然驻足,静心沉思:一路走来,她有过付出,也有过收获;体验过苦痛,也感受过欢笑;难忘教之艰辛,更铭记师之责任。  党的十九大指出:“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大报告将教育从原来的“社会发展的先导地位”提升为“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个提升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每一
期刊
众所周知,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一是验证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检查孩子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批改学生作业,本就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这当然也不需要有什么规章制度来规范,就像公交车司机的任务就是开车一样,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孩子的每次作业都要家长“越俎代庖”批改,那这作业不就变成了家长作业?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配合,但如果老师把批改作业的事儿一股脑地推给家长,显然就是在转嫁自己的工作任务,是在公然推
期刊
近日,杭州的霍先生(化名)遭遇了一场麻烦,开法拉利跑车到学校去送孩子上学,结果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当天晚上老师在家长群向霍先生发起建議,让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来接孩子上学,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笔者看来,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未必真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但肯定是引起了家长们的嫉妒心和自卑感,也就是说,根本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这是自私狭隘的和自卑逃避的心态作怪。在多数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