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社会美;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科学美,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审美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通过教师引导,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中领悟到铁人的好品质,从中体会到风尚之美。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对客观事物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总会产生一定的态度或感到美,感到愉悦;或心情不愉快,感到丑恶。在语文教学中这一客观事物指的就是情感的载体—教材,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情感作用,运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四、实施语文美育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教学结构要系统化,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就哪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课堂组织要处理好动静的关系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即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课堂精神环境美,指的是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配合默契,融于一体,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路小学 内蒙古】
其他文献
让体育课堂焕发出艺术的光彩,追求个体自身的完美是人类的崇高愿望,也是体育教学的宗旨,从古希腊健与美的雕塑到现代的各类体育作品,都表现出体育和音乐、美紧密相连。体育中表现出的韵律美、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因为音乐和美育在体育中的存在才能使体育运动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音乐和美的追求较为迫切、强烈,这为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和美育开展活动提供了积
拖堂是公开课活动中的“常客”,在常态课中却比较少见。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多次走进常态课堂,并且与执教教师进行了交流,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常态课中,老师虽然没有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但常常出现一系列不理性现象,如:剔除费力费时的内容,简单地降低教学目标,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进程与铃声同步,只要下课铃一响,讲到哪算哪……显而易见,这些非理性现象比拖堂的弊处更多,我们教者不仅要高度重视,更应采取相应的对
叶圣陶先生曾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歇。”怎样使文章里的“溪水”流个不停,我们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寻找生活的点点滴滴,品位生活的多姿多彩。  一、走进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眼睛呢?抓住机会,创设机会。  记得我刚踏上讲台的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起床一看,不知什么时候
所谓“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其一是弄清题目内容,其二是理解题目列举的数量关系。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在实际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学会读题——审题的前提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白题意,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对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总括的了解,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