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抢功——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x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治元年(1862),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了南京。可不想,南京城内太平军战力并不弱,曾国荃包围南京两年未取得实际战果,直到同治三年(1864),才攻克了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此时,朝廷认为这是攻取南京的最佳时机,便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清廷以为,攻克南京在即,发兵就可以分得一份功劳,李鸿章必会彻夜前往。可令朝廷不解的是,李鸿章拒不发兵,甚至不惜装病,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拖延会攻南京达数日之久。而此时的曾国荃,得知清廷已命李鸿章增援,十分恼怒,担心李鸿章援军赶到争功。
  此时,南京城内外已不能通信,城中断粮,太平军已经弹尽粮绝,他认为一举歼灭太平军时机已成熟,便令手下即日开始攻城。两个月后,南京城破,此时的李鸿章依然按兵不动,直到曾国荃攻下了南京,李鸿章未发一兵一卒。
  正当曾国荃认为李鸿章发兵迟缓,让自己攻克南京取得首功而洋洋得意时,李鸿章按兵不动的意图被曾国荃的大哥曾国藩看得一清二楚,并深为感激。攻下金陵城后不久,李鸿章前来拜会祝贺,曾国藩亲自出城到下关迎接,曾国荃不明大哥之意,认为他有失身份,劝曾国藩在大营等候即可,曾国藩立即严厉斥责了他:“南京城破是大势,李鸿章一直按兵不动,实为大度胸怀,倘若出兵必分你的功劳,必然引起你们两军不团结,影响以后大业……”此时的曾国荃才猛然醒悟。
  南京城攻陷以后,各级将帅全都得到了封赏,曾国荃拿得头功,不禁有些飘飘然。可此时,各方面的将领都开始嫉妒他的功劳,诽谤谗言像雪片一样飞往朝廷,只有李鸿章对此事一言不发。按理说,没有李鸿章在江苏和左宗棠在浙江外围与太平军作战,切断了南京城内的救援力量,就不可能有南京的顺利攻陷,曾国荃也不可能立得头功。因此,李鸿章功不可没。可就在左宗棠等联合众人一致诽谤曾国荃的时候,李鸿章不但没有参与诽谤,反而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而且向朝廷尽力表彰曾国荃。
  我们不去评说李鸿章的历史功过,但就李鸿章拒绝发兵南京不与曾国荃抢功,到最后曾国荃取得成功后不参与诽谤这两件事,不难看出李鸿章有更长远的政治眼光,也因此才成为晚清的名臣、重臣。
其他文献
2012年8月5日,“伦敦碗”中,出现了惊人的画面。男子400米首轮预赛中,一个双腿截肢运动员突破残疾人的身份障碍,借着一副J型假肢,勇敢地走上了奥运跑道,现场近八万观众给予了冠军般的热烈掌声。  这名来自南非的25岁的运动员叫皮斯托瑞斯,他天生没有腓骨,11个月大时膝盖以下被截去。为了能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在家人的关心下,他从11岁起先后接触过网球、水球、橄榄球、摔跤等多个项目。2003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