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璋烈士狱中遗书发现记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初的一天,笔者在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一位男士,操着浓浓的安庆地区的口音,询问我们是不是肥西县委党史研究室。在得到我肯定答复后,他介绍自己名叫张庆,是安庆一家民间书画艺术馆“懒悟艺术馆”的负责人、安庆市政协委员。我知道懒悟,他是近代一位著名画僧,抗日战争期间曾隐居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修志时我们曾多方寻找他的事迹资料未果。张庆接着说,他想了解一下肥西县是不是有位革命烈士,名叫张璋。我说有啊!他是肥西著名烈士之一。
  “哦,果然不错!”电话那端,张庆显得有些激动。
  原来,作为安庆收藏界知名人士,張庆于年初收藏了一批民国年间的家书信件,信封上寄件人地址处“安徽高等法院看守所”“安庆饮马塘看守所”的字样赫然入目。民国年间,安庆是安徽省会,很多重要人物在此活动,很多革命先烈在这里坐牢、就义。他意识到这些家书中可能隐含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张庆告诉我:这批家书共12封,多为一个名叫“张晓天”的人所写,也有其他人所写的几封,但都与张晓天有关,信中有多处提及“璋”和“鼎”等人名。要想破译这批家书的来龙去脉,必须从张晓天入手。他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得知肥西县还真有一名烈士名叫张璋,又名张晓天、张鼎和,因此希望核实一下。
  我一听,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线索。一直以来,我们仅知道张璋烈士1936年在安庆就义,据说当时只留下一张写在香烟盒背面上的 “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一段话,其他细节都不够详细。我当时也不敢断定电话那边说的是否真实,就请他发几张图片过来,细细分析一下。
  经仔细阅读几封家书的内容,查阅我们多年前编印的《纪念张璋烈士文集》,并对信中所提及的张家人名、时间、细节一一分析后,我们认定这批张璋烈士家书是真实可靠的。之后,我根据张庆提供的邮箱,发去几份张璋烈士生平事迹的材料,供其进一步参详。与此同时,张庆还联系上拍摄过电视片《晚清淮军》的于继勇先生,并通过他联系上在天津的张璋之女张小璋、在北京的张璋之孙张恕等人,对家书的有关内容进行核对,最终确认此批家书为真实原件。张家后来还派人前往安庆实地观看遗书展览。
  2017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前往参加在肥西县上派镇举办的“结庐印社”新春雅集。来到会场时,见到做东的县政协常委、书画篆刻家周龙久先生正在接待几位来客。寒暄过后,我陪坐在旁边闲话。闲聊中,听到客人话语中提及“懒悟艺术馆”,我不由得插话道:“懒悟艺术馆是张庆先生主办的吧!”
  其中一位客人站起身来,自我介绍:“我就是张庆啊!”
  “哦,我们通过电话的!我就是彭均生。”
  真是有缘!我们相谈甚欢,我也进一步了解了张璋这批遗书的情况。张庆表示准备专门以这批遗书为主题办一次展览,临别时,他邀请我们前往参观。我当然立即答应,感谢之余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实物图片,以补充我们的党史研究资料。
  二
  张璋原名张鼎和,曾化名张晓天,1905年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张新圩一个显赫之家,其曾祖父张树屏是晚清著名将领、两广总督张树声之弟,本人是晚清淮军将领、至记名提督、太原镇总兵,头品顶戴。张璋兄弟姐妹9人,他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大,还有一姐四妹。
  张璋幼年时即随父母居住在天津,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五四运动以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逐步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25年,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天津成立反帝同盟,张璋积极参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璋在广州被捕,后越狱逃脱,赴日本留学。1929年,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被驱逐出境,回到北平,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在校期间,张璋奉党的指示积极参加“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利用安徽同乡的身份,与“未名社”的李霁野、韦丛芜等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们结识曹靖华、范文澜、孙席珍、台静农、傅仲涛等人。他团结党外进步人士和知名作家,为“北方左联”的成立奠定基础。
  1930年10月的一天,“北方左联”成立大会召开,选出执委会,负责日常工作,张璋担任执委。在“北方左联”工作期间,他表现十分勇敢。在参加飞行集会时,总是高举大旗,走在前面,并勇敢反抗警察镇压。张璋家里当时经济条件较好,凡是革命同志,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经济困难,特别是刚从牢里释放出来衣食无着的人找到他,他总是掏腰包慷慨相助,他的衣帽也让革命同志随便穿戴。1931年5月至10月间,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相继遭破坏,国民党宪兵进驻北平,实行血腥镇压。张璋被捕,后经他的妻子吴昭毅四处奔走营救,得以获释。
  1931年冬,张璋带着妻儿回到合肥。他立即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投入革命。之后回到老家张新圩,以世家子弟的身份掩护革命活动。根据中心县委的指示,他一面和地方党组织的同志组织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筹集经费,支援鄂豫皖苏区;一面筹划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为了武装农民,一天下午,他匆忙从外面回到家中,故意大喊大叫说腹痛难忍,闹得家人全知。夜间,趁家人不备,将自己叔父的10支长枪、2支短枪偷偷藏在送他到城里治病的凉床担架上,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使别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一早,担架抬着他出了张新圩,他寻机将那些武器送给游击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1934年,张璋前往上海,化名张晓天,继续做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夏天,张璋来到安庆,刚上码头即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同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952年,张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中共肥西县委在紫蓬山麓的苍松翠柏间,重新修葺了烈士墓地。张璋当年的战友、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二书记的顾卓新,题写了“张璋烈士墓”五个大字,镌刻在墓碑上。此地如今被定为肥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
  张庆先生收藏的这批信件共有12封。仔细梳理后,发现其中有张晓天寄给杭州张老太太的书信6封,寄给江西张枢和的书信2封,寄给杭州林公馆林太太的书信1封,写给二表姐的书信1封,寄件地址有安徽高等法院看守所、安庆饮马塘看守所、安庆北门外百子桥方家墩十号、安庆圣公会三号4处;署名张枢和写给母亲的书信1封;署父字写给昭和的书信1封。信封上的邮戳定格在1936年6月至10月间。通读以后,基本上厘清了收、寄件人之间的关系。张晓天即信中的四哥,张枢和则是其六弟,林太太叫张昭和,是张晓天、张枢和的姐姐,张老太太是他们的母亲,当时和女儿、女婿(林耀北)住在杭州。安庆圣公会三号则是张晓天二表姐的住址。   在信中, 张璋一方面告诉母亲和亲友,自己在狱中身患疟疾兼痧痢甚重,“每夜烧热未退”,“病势十分危险”。而且,“身病未愈而款已用罄,……难中又生病,实出无法”,只好向母亲和亲友求援。另一方面,在多封信件中,张璋告知了案情,提出托人说项加以营救的希望。他在信件中说道:(自己)被关押在司令部,公事未送南京时,是营救的绝好机会,但坐失了良机。现在,公事已送南京“军委会”将近一月了,如此时各方极力设法,尚可挽回。倘若再失去机会,一旦判决了,纵有回天之力,亦无法挽回矣!自己的案件被列为特别刑事,一经裁判批准,即毫无办法。“军法裁判,一经判决即如铜板刻定,无法挽回。因而须在事先尽力设法,克(恪)尽人事,勿令坐失机会、噬脐莫及矣!”情急之下,张璋还建议家人通过旧时的同学、朋友来疏通关节,如东京同学史益吾的表弟、任事平汉路的何其巩、中央监察委员高语罕等人来疏通关节,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收到成效。
  在狱中,张璋与狱警吴纪林建立了良好关系。吴纪林“年轻有为,事母至孝,深通文字”,本来对反动统治抱有不满,见到张璋为人正直豪爽,其文化教养、谈吐气质不俗,更兼得年岁尚壮,虽身羁牢狱毫不畏惧,侠肝义胆,深为钦佩。交往中,吴纪林处处关照张璋,平时帮其向外传递信件、打探消息。张璋也写信给在浙赣铁路任职的姐夫林耀北,托他为吴在“浙赣路上谋一小事,……月薪二十元左右即可”,“此事对弟安全及舒适均大有益”。
  正是由于吴纪林的关照有加,入狱时生病的张璋得到较好的照料,逐渐好转。后来,也正是吴纪林目睹张璋临终就义的有关情节,向张璋之弟枢和作了转述,让我们今天了解到这位革命英烈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真实场景:
  1936年10月8日中午12时10分左右,张璋被一帮荷枪实弹的军警押出牢房。临出门时,正好是吴纪林站班,张璋平静地对他说:“老弟,我们恐不能再见了!”还嘱咐吴纪林转告家人:“母亲只能依靠枢和弟及昭姐,母亲可在枢和弟处常住……”来到警备部后,张璋书写了一张字条,请二表姐派人收尸,并将死讯给家人知道。然后,张璋被一帮士兵押赴安庆东门城外的刑场。一路上,张璋大声唱着党歌,路人纷纷感到惋惜,士兵也叹惜。约离刑场十数步距离时,张璋提出要吸香烟。士兵给了半支,张璋揶揄道:“我是将死的人,你怎么一支烟都舍不得?”士兵只得递给了一支。张璋还提出几个条件和要求:一不跪下受刑;二要派人到住在安庆城内的二表姐处送信,买一口较好的黑漆棺材;三是身上衣物留着送二表姐处作纪念。
  一切交代完毕,张璋坦然地走向刑场。上刑场一个小坡时,由于身带镣铐,行走不便,士兵就用脚去蹬他。张璋怒道:“请你干吧,大丈夫男子汉,是不跪的!”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张璋倒地,数分钟后唇动,似乎还想说什么话,接着又被击中一枪,年仅31岁的张璋就这样英勇就义。
  ……
  信件中所披露的这些情节,是一位革命英雄临终前大无畏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党史研究的重要发现。
  四
  张璋就义后,过去的资料披露其大地主家族十分冷漠,甚至不准其葬于祖坟,是其妻吴昭毅千辛万苦将其灵柩运回,安葬在一个叫罗田埠的地方。
  而从这批信件中,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中有两封是张璋之弟枢和接到噩耗后,前往安庆办理后事并向其母说明的信件。信中讲到枢和赶到安庆,找到吴纪林,了解了张璋临终前的一些情况,然后,一同买了些香纸及点心、香烟、银锭致祭,又妥善安排运送灵柩回乡的事项。于农历十七日(10月31日)将张璋灵柩“找人包抬”运了回来,先浮厝于河西高头庄。家族中由大伯父提议,将祠堂前各人所分的80石田产,“除六嬸母一房,其余扫数归四哥治丧及小儿以后教养之(费)”。对张璋之妻吴昭毅(信中称为“四嫂”),则只告知为病亡,而她已晕厥数次,大家劝其不要过于悲伤,将来大家应宜尽力给予帮助。在当时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时期,这是多么难得!
  这批信件中,还有一封为张璋之父得知张璋死讯后写给其女昭和的信件。信中,张父痛心疾首:“我运何如是报?鼎命何如是苦?天之抑我何至于此?!我为张家第一罪人,生无面目见人,死无以对先辈,何以为人?!”他还写道:“鼎儿致死之由,原因……全是环境所逼”,而且“虽各处书件呼号求救,而少数应者亦不过敷衍;简直不复一字者居大多数;至于财力则无人帮助分文,我对此深为隐恨”。失子之痛,溢于言表。
  根据这批信件,张庆先生在安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关工委、市政协文史委、迎江区政协等部门(机构)的支持下,专门筹办了一次《信念如磐——张璋烈士遗书展》。那一封封发黄的信件原物,其背后情节的详实考证与介绍,对烈士事迹的生动解说,都向参观者诉说着那段在腥风血雨中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故事。展览在安庆市引起了轰动,一时成为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展览结束后,张庆将这批信件无偿捐赠给安庆市博物馆永久收藏。(题图为张璋烈士像)
  (责任编辑:吴玫)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为了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的改革战略突出强调顶层设计,并努力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辩证统一起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为落实顶层设计而建立的决策、执行和监督
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中国汽车企业,在过去的2006年交出了一份让人振奋的答卷。2006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售达到98.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首次超过此前一直轮流坐庄的日
期刊
摘 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社会运行环境,我们还处在一个会计造假严重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迫在眉睫。但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还存在很对的争议和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尽快的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机制,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最优。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对应政策 
说到德国慕尼黑,远在中国的人们应该都并不陌生,甚至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随时透出慕尼黑这个城市的印记——如果你是一个球迷,那绝对不会不知道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如果你热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
期刊
伊恩·哈金根据米歇尔·福柯与朱利奥·普雷蒂在1972年发生的一场论争对二者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本文是作者在2008年11月获得朱利奥·普雷蒂奖时发表的演说。 Ian Ha
艺术给他以灵感  毛泽东后来离开韶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对视觉和听觉艺术的爱好也向东西南北乃至外国艺术延伸。对艺术的喜爱和欣赏,使他在紧张的环境中得到休憩和放松,甚至直接开阔了他的思维,拓展了他的战略空间,他每每从中获得难得的休闲,也得到了种种灵感。  中南海毛泽东居住处留下大量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绝大多数
期刊
中国重点大学的领导人究竟是哪些人?他们具有哪些特征?国家是如何管理和擢拔大学领导人的?本文运用海外中国研究中兴起的“大学稳定”理论及“干部晋升”理论,回顾了1949年以来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准则也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这对于利益相关的分享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制度建设角度来说,会计准则不仅需要遵循会计原则,也需要考虑产生的经济效应。本文从资产减值新规(2006年新会计准则)角度出发,研究资产减值新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并指导会计准则制定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和监管。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效应分析;资本市场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