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环节”的校本培训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五分钟的导入非常关键。一个良好的导入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教师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
  小学数学的“导入新课”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搞好这种导入呢?(附:一个五分钟的导入片断)
  片断: 10以内的加减法
  显示大屏幕:一张“美丽的动物园”的大照片。
  师:“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猴子。”
  师:“嗯,有猴子。”
  生:“长颈鹿。”
  师:“大家注意仔细观察,数一数每种动物都有几只?”
  生1:“有三只猴子。”
  生2:“有五只长颈鹿。”
  师:“下面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猴子和长颈鹿一共有多少只?”
  生2:“长颈鹿比猴子多多少只?”
  … … … …
  师:“下面同学们解决你自己和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编一些算式题。老师提几点要求:
  1.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2.小组交流,一个一个地说,前面已经说过的内容尽量不重复;3.整理小组的成果,准备全面汇报,想一想,谁去发言?怎么说?4.全班交流。”
  通过以上片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来自生活,问题来自多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越贴近生活,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环境,就能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所以,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
  片断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大家注意仔细地观察,每种动物都有几只?”这种导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兴趣大增,不到一分钟就数出了猴子、长颈鹿的数量。因此,老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起点低、回答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能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求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这是关键的一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回答,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
  片断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种问题很开放、起点低,所以,让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可以注意以前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踊跃参与。
  
  三、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开展交往与合作技能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看:学生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有序地观察一个事物。
  从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说的这个学生要把自己看的东西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而听的学生要认真仔细有耐心地听。这样有助于交流,交流会促进人的发展。
  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角度看:一个学生一下子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了,需要学生学习归纳与整理,其余的学生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显然在思考性上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片断中,老师的几点要求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此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数学课的引入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数量观念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是让每个同学动起来,说起来,想起来,紧张起来,整个数量关系贯穿其中。在引入新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让他们建立数量关系,整个数学课才有意义。
  片断中,“大家注意仔细地观察,数一数每种动物都有几只?”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要让学生数一数,复习1—10这十个数字;“下面同学们解决你自己和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编一些算式题。”让学生自己编算式题,建立数量关系,实际上,教师把整个数学课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了数学问题。
  五、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语言无效的重复
  导入新课的时间仅仅限制在五分钟之内,这就要求教师语言精练,课堂语言不能重复,但大部分教师都有这种喜欢重复学生语言的习惯。
  片断中,“生1:‘猴子,’师:‘嗯,有猴子。’”学生已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师就不应该重复这句话。
  总之,“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还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可以说,教师的导入环节非常关键。所以,我认为每一位教师要对导入环节进行认真地研究,只有把学生导入了情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635000四川省达县花红乡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来说,可分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难以定时,定地,定人,定事而又必须随时随地,随人随事机智地进行教育。狭义的个别教育,是指班主任通过个别接触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所进行的教育。这里探讨狭义的个别教育,它一般是指班级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两头“冒尖”的优秀生和后进生,他们都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应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期刊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以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我承受过失败的痛苦,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将课外练笔称为《练笔日记》,因为练笔日记兼有日记与有序练笔两种性质。现将主要作法介绍如下:    一、引导  课外练笔应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每学期开始,当我要求学生写练笔日记时,平静的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一句话,不愿意,理由很简单,上小学时没写过,每周一篇作文都很为难,一天一篇日记谈何容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 等手段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注重实验探究,保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安排实验活动: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老师的赏识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学习,赏识激励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宗旨,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赏识激励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努力寻找学生的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1、
期刊
一、面临写作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英语口、笔头交际能力是整个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其中“写”又是较高层次的信息系统,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书面表达相对滞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甚微,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不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方面:(1)汉语影响、生词造句;(2)词汇贫乏、搭配不当;(3)句型误用、语法不通;(4)信息不
期刊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改造自然、建设家园,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技能和技巧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恰当把握和妥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并作为这个活动的中心贯穿到教与学的始终,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获得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何尝不是这样,若没有独特材料这股“活水”,又怎能写出吸引读者的美文?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称得上是独特的材料——“活水”呢?    一、真实、熟悉的材料  从七年级始,我们提倡学生习作“从自我写起”、“从小事写起”、“从感受最深处写起”,其实就是强调从“真实、熟悉”写起。熟悉的材料一般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是别人没有而我们独有的。    二、新颖的材料  这类材
期刊
《陌上桑》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汉代乐府名歌,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位年轻貌美、机智勇敢、不畏权势的罗敷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作者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具体体现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年轻貌美、观者表睐,尽在烘托。我们知道,在描写人物时,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动作、外貌服饰等即为正面描写;用器物来陪衬人物,借他人的反映、看法来表现人物,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突出人物等,都属于侧面烘托。
期刊
能否扣紧话题,是话题作文成败的关键之一。写作时如何扣牢话题呢?    一、标题扣话题  如:以“感悟”为话题,有学生拟题《春天》、《考试》、《跟我走吧》、《我终于走出了阴影》等,这些标题扣话题体现不够。相反,有同学拟题《感悟春天》、《爱之感悟》、《感悟初三》、《唤醒我灵魂的蜗牛》、《父亲是一本书》等,这些标题扣话题比较巧妙,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再如:以“心事”为话题,有同学拟题《窗口》、《风波
期刊
【摘要】:本文就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存在的问题:教育内部的问题;外部因素的影响。2、对策: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实际;抓住机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久积未发的自我反思终于冲决了横亘其前的于塞,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发出了声声急切的呼唤,丰腴的时代和社会土壤孕育并昭示着未来社会我国教育必然走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