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先“富民”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系列之“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12个词,“富强”被列在首位。中国梦描绘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蓝图。在我们这个国家,富强有着特殊的意义。富强,顾名思义,富有而强大。富强是捍卫国家尊严、保障人民幸福的基础和根本,没有富强,一切都无从谈起。回望历史,我们的国家曾经富强,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以来,为着国家富强这个梦想,几代中国人不懈奋斗。一个国家和民族如何才能称得上富强?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富强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史,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富国”先“富民”
  富强包含“富”和“强”两个方面。一个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做到富国。古代的先贤告诉我们,富国应该先富民。民富优先,则会带来国富;国富优先,却只能带来民穷。只有将民富作为治国的要务,国富才可期待。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阐述了民富对国家强大和社会理想实现的重要作用。中国富民思想的渊源极早,《尚书》中有“裕民”“惠民”的观点,《周易·益》有“损上益下,民悦无疆”,都把重视人民的利益视为统治者的德政。
  孔子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于是便有了那段著名的对话:春秋时鲁哀公向孔子弟子有若咨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子与荀子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子一再强调:“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孟子·尽心上》)荀子对“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做出了精彩的论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荀子·富国》)这段话的大意是:使国家富裕的方法,是节约开支,让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物资也就多了,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百姓丰衣足食,土地就会肥沃且整治得好,收成就会成倍增加。这个时候,国君还会因为没有剩余的粮食而发愁吗?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依靠管仲的辅佐坐上霸主之位。管仲治国的核心就是主张富民。《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道德进步必须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义利观,所以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认为只有让百姓富足,他们才能知礼守法,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之后,人们才会有廉耻之心,国家才易于治理;反之,国家则难于治理。
  忆昔(节选)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杜甫的这首诗展现了唐朝开元时期民富国强的盛世局面。
其他文献
人为什么会伤心、烦心、忧心、痛心、担心、惊心、贪心呢?你上一次开心是为了什么?曾经伤心又是因为什么?其实一切改变,从心开始。李焯芬教授借一百余则心灵小故事,让我们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身边的人心连心。以坦诚的心念去做好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问心、发心、修心——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十三经说略  二十五史说略  这两部书全面、精炼、准确地介绍了“十三经”和“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
期刊
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被人们称作“李约
期刊
历史的大变局并非仅限于晚清,晚明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突然提出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并非故意耸人听聞,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  “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以及美洲新大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
期刊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忠肃集》)  【解读】  明代名臣于谦刚正廉洁,在处理边患、扶持君主等大事上决断有力。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一意孤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瓦剌以英宗为要挟,明朝君臣人心慌乱,于谦扶持代宗登基,坚决主战,大破瓦剌军,也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期刊
西汉后期政治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霍光(?—前68)与王莽(前45—23)。两人有二同二异。先说二同:同样有外戚身份;同样在拥立皇帝上下过手,权势煊赫。再说二异:霍光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王莽却是一個大学者;霍光被后世尊为楷模,有“伊尹、霍光”连称,王莽被后世骂为奸臣,常常“王莽、董卓”并举。我们在这里只谈霍光。  顾命大臣 辅佐幼主  霍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兄长——霍去病(前140—前117)。霍去病是
期刊
沈括(1031—1095)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他著述的《梦溪笔谈》,被现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史·沈括传》说:“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尤其精通数学,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至今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不仅如此,沈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深,对许多名家的诗文书画也有所评论和批评。但由于他往往习惯于用自然科学家特
期刊
在中国古代,“公车”对官员们来说,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公贵族们都以乘坐公家的车为荣。西汉开国时,由于连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汉高祖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只得屈尊乘坐公家牛车。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公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再次盛行,直到经济恢复后牛车才又被马车取代。  由于当时没有规定
期刊
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人,东汉桓帝、灵帝朝大臣,历任北军中侯、尚书、平原相、河东太守、彭城相等职。  黎民百姓的庇护神  史弼为官一任,振兴一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注意体恤民情,抑制豪强,关爱百姓。据《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记载:“弼为政特挫抑豪强,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贷。”  史弼任平原相时,皇帝诏令郡国州县检举揭发“党人”,各郡国举报出来相互牵连的“党人”多达几百,
期刊
国家的富和强是两个概念,国富不等于国强,富而不强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强,应该是一个民族除了经济实力之外,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强大,是具有道德魅力的人文精神集体意识的确立,是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渗透力的强大的民族价值体系。  荀子曾说过“强国”有三种模式:“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荀子·强国》)第一种是以“道德之威”实现强国,所谓道德之威就是行善政,为人民做好事,从
期刊
重庆:官贪将骄,民不聊生  1940年3月26日,由南洋华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率领的南侨回国慰问团一行50人,乘飞机抵达重庆珊瑚坝机场。抗战期间,华侨的无私捐献是除了美援之外最重要的外援。当时,国民政府为支撑财政不断发行救国公债,国内民众虽出全力却自救不暇,1940年的公债认购仅得800万元,可谓杯水车薪。在这样的情形下,华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一个群体,从1937年至1942年间,南洋华侨认购公债达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