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黄易致赵魏札考释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新见黄易致赵魏长札进行了考释。1778年春,黄易报捐成功,成为济宁运河的河工,他的金石收藏也因为济宁地处鲁豫之间而有了更多的机会。初来乍到的黄易立即开始访求本地碑刻,并结纳济宁本地的金石友人,且通过他们了解到当时碑刻作伪的情形。这些碑刻与信息,都成为他急切报告赵魏的内容。此札涉及众多碑刻与人物,可窥黄易甫至济宁之后的基本活动,借此我们也能理解金石拓本与书画篆刻是他与外界交结的根本纽带。
其他文献
期刊
“倾巢计划2021”是ZERO女性艺术双年展项目的第五届1,本届策展思路沿着新的创作方法论呈现出女性装置艺术的新趋势:第一,女性“气质”材料+“手工”+“极多主义”创作方法;第二,从社会问题出发的“女性议题”+“公共性”创作方法;第三,去性别化的、形而上学的女性身体叙事。这三条线索交织勾勒出新一代女性装置艺术的新面貌。
【摘要】斜上正图案是土家族传统建筑装饰中最具特色的图案,它来自汉族装饰图案中的冰裂纹,但又有较大的改变和创新,这些改变和创新赋予斜上正具有不同于冰裂纹的文化意义。本文在解读斜上正图案的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斜上正图案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保存真实的永不丢失的原始图案,为保护和修缮建筑装饰提供原始依据。  【关键词】土家族;建筑装饰;斜上正;保护修缮;数字化  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最有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温州。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要展览:“‘好牌’——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边·际——陈淑霞个展”(美仑美术馆,长沙,中国,2019);“忘形——陈淑霞作品展”(大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此在——陈淑霞作品展”(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中国,2015);“我行——陈淑霞作品展”(年代美术馆,温州,中国,2015);"开放与共融——中国当
张春旸,曾用名张春阳,1999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受导师袁运生指导,获硕士学位,并参加中央美术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术交流;2004—2009年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于第二工作室与第四工作室任教;2015年受聘于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任名誉院长;2016年推出“行动的画室”美育公益活动;2019年推出“行动工作室”,介入公共艺术领域。她的创作谨守表现主义内在化精神救赎的美学遗产,始终将“个人世界”视为艺术表现唯一重
《石鼓文》乃是中国最早有文字刻在石上的大型石刻,在文字学、文学史、书法史、碑刻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朝安国“十鼓斋”收藏的《石鼓文》都是宋拓本,除一册佚失,其余都已流往日本。而对此次新出《石鼓文》拓本是否可以弥补国内没有宋拓本之空间,笔者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证。本文从笔画形态、册后题跋、流传情况等角度,证明所谓明朝大收藏家安国“十鼓斋”收藏的《石鼓文》实为翻刻本。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关“抗疫”这一重大历史现实题材,在各级美术机构和单位的动员与个体艺术家积极参与下,快速形成了一个具有新闻效应式的美术创作高峰,成为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的突出现象.尤其是在疫情暴发初期的封城、居家隔离期间,一些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理论家在线上就东西方艺术史上的这类主题相关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抗疫题材创作一度成为美术界的舆论焦点,既有对富有艺术感染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品质优秀作品的赞赏和肯定,也有对创作动机晦暗,以抄袭新闻照片为主、思想浅薄、技巧拙劣的“跟风”之作的批评
期刊
王庭筠作为金代中期的重要书法家,他对宋人米芾书风的追溯与突破,使之成为金代书法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金代书法风格趋向更加多元化,这在当时崇唐书风的大环境下,尤能显示王庭筠书风的独到价值。本文通过王庭筠石刻与墨迹书法呈现,分若干层面考述其书风渊源,进而揭示金代中后期由宋上追魏晋的文艺复古倾向。
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以罗振玉为先导。罗氏开创甲骨文书法的创作实践,对现代金石学发展也产生直接的影响。丁辅之1928年出版的《商卜文集联(附诗)》则推进了这一艺术创新。本文用1932年黄宾虹为徽州同乡汪己文书录丁氏《商卜文集诗五首》,作为考证甲骨文研究及创作实践与黄氏艺术关系的新材料,呈现这一发展,以飨金石书画的爱好者。
一rn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自身生存的土壤,这片土壤包含着艺术家自身的成长轨迹,外部的综合环境影响,同时也包含着艺术作品的市场走向与大众的审美需要.景德镇的瓷上绘画一直是当地陶瓷创作与发展的主流,东方文化下本土绘画语言的陶艺创作系列也出现在宁钢的主要创作中.宁钢对于色彩的敏感与钟爱不断激荡于心,他开始借助于不同形态的瓷胎如盘、瓷板、镶器、器皿等大量地进行着高温颜色釉的泼彩实验,这种文化观照的回归既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客观情感所需,也是他面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本真诉求和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