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过迅速发展已对全国造成严重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却知之甚少。该文总结重症流感病毒H1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SARS-CoV、MERS-CoV及2019-nCoV几种引起重大疫情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尸检肺组织均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DAD),但不同病毒引起的病理表现存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病理科 10001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病理科 1013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过迅速发展已对全国造成严重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却知之甚少。该文总结重症流感病毒H1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SARS-CoV、MERS-CoV及2019-nCoV几种引起重大疫情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尸检肺组织均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diffuse alveolar damage,DAD),但不同病毒引起的病理表现存在差异,重症流感病毒2009 H1N1病毒与受体α-2,6-SA及α-2,3-SA结合,除DAD病变外,常伴有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炎性病变,且较易合并细菌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主要结合α-2,3-SA受体,主要累及肺泡上皮及细支气管,少见上呼吸道及气管、支气管病变,常伴局灶肺出血及肺组织坏死,机化及纤维化较少见。SARS-CoV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进入细胞,病变与病程相关,DAD渗出期一般见于病程10~14 d死亡患者。病程大于10 d患者表现为DAD机化期,并常伴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样改变及肺泡腔内显著多核巨细胞。SARS-CoV及H5N1感染患者肺外器官均可见脾和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耗竭、急性肾小管坏死、骨髓内噬血细胞现象。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病理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地区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死亡后微创尸检,获取肺脏、心脏、肾脏、脾脏、骨髓、肝脏、胰腺、胃、肠、甲状腺和皮肤组织。常规HE、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2019-nCoV病毒蛋白,荧光定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理亚型的意义。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次行手术治疗的非高危型PTMC 719例,研究它们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并与PTC进行了部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CK19、HMBE1、Galectin-3和C56的表达情况。结果非高危型PT
胰腺错构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良性肿瘤,临床和影像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国内外相关报道甚少。现报道1例。患者男,63岁,因饮酒后上腹胀痛伴腹痛入院。消化系统超声见胰腺头部低回声,边界尚清;增强CT见胰腺钩突结节状异常强化,边缘延迟强化;增强MR提示胰腺钩突异常信号,考虑肿瘤可能大;送检标本中肿瘤部分呈单个结节状,与周围胰腺境界较清,镜下见腺泡细胞和导管分化成熟,但缺乏正常胰腺导管及腺泡的逐级
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肿瘤发生在食管-胃连接部,位于黏膜下层。组织学形态表现为含双层上皮细胞的导管,呈腺丛状、囊状分布。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形成乳头状、微腺体状结构。瘤细胞温和/或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内淋巴组织丰富,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医师可能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
为了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手术标本的病理形态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通过回顾临床病史资料及石蜡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验证,选取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标本,观察脏器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与临床表现的联系。结果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肺部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改变,透明膜不明显,但也可能为疾病早期改变。
目的观察肺移植切除病肺中合并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了解其常见驱动基因改变情况。方法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间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术154例病肺标本,收集其中10例终末期间质性肺疾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PCR法进行病理学观察及肺癌常见驱动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肺移植病例中肺癌检出率为6.5%(10/154),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岁,重度吸烟病史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首次将病理变化纳入其中。这些病理变化信息是基于当时所获得的有限病例病理观察(重庆和武汉共7例遗体穿刺、5例系统尸检)结果,经过多名病理专家和临床专家讨论总结并达成共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病理变化的总结,是COVID-19诊疗方案的重要指导性指标。该文根据COVID-19病理学研究结果,结合严重急
目的探讨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及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例胃原发杯状细胞腺癌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HER2基因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78岁;女性1例,50岁。胃镜活检均诊断为腺癌,肿瘤分别位于胃体和胃窦。镜下见肿瘤细胞团及腺体在胃壁内浸润性生长,2例中均可见杯状及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细
目的探讨DICER1基因在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LCT)的热点区域突变及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2017年诊断的43例SLCT及40例其他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ex cord-stromal tumor,SCST)标本,采用Sanger法检测DICER1热点区域突变,根据年龄、组织学分化、复发情况等因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已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疫情期间出于诊断或研究需要,可能需要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的死亡病例进行尸检。为了指导从事尸检人员正确进行操作检查,保证病理从业人员及防疫人员安全,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国家重点学科起草,经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本指南,供全国医疗机构参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