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小雅的文化意蕴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的“雅”诗分为大小雅,主要反映周代的贵族生活。对比雅和变雅,诗中的宴饮目的逐渐变为纵情享乐,周朝礼乐文化的衰败可见一斑。怨刺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体现周朝士大夫的独立人格和大无畏精神。周人史诗展现的是周人对先祖事业的继承以及对后世子孙的指导。总之,大小雅潜藏着周人继承先祖事业而后成就万世功业的理想,也寄托着周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关键词】: 诗经;大小雅;文化;宴饮;怨刺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Daya and Xiaoya, is mainly reflecting the nobility’s life in Zhou Dynasty. After comparing Daya and Bianya, one can find out that the goals of banquets in Zhou Dynasty had gradually shifted into epicurism and sensualism, which enables us to have a look at the inevitable decay of Zhou’s ritual culture. Yuanci Shi——poetry of resentment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 at that time, and it is also a mirror to Zhou’s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auntless spirit. The epic poetry composed by Zhou people shows the inheritance from their ancestor’s undertakings and also gives guidance to their descendants. In a word, in Daya and Xiaoya, there connoted Zhou people’s ideals of carrying on their ancestor’s cause and achieving meritorious deeds of all ages, also they carry its people’s worrying menta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The Book of Songs;Daya and Xiaoya;culture;
  banquets;Yuanci
  有学者说过:“我们以综合型研究作为《诗经》学发展的趋势,是以它作为《诗经》研究发展重大阶段的标志,在这个发展阶段内,另外两种类型的研究当然还将继续存在,并且应当得到加强和深化。”[1]对于《诗经》大小雅的研究还有加强和深化的空间。本文即以大小雅为研究对象,尝试探究其中所沉潜的文化意蕴。
  一、宴饮目的的变化与礼乐文化意蕴
  将“正”小雅和变小雅的宴饮诗做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诗中表现出的宴饮目的逐渐变为了纵情享乐,礼乐制度所规定的宴饮礼仪也逐渐遭到破坏。这些都在说明周朝王道的逐渐衰落,礼乐制度也在逐渐丧失约束力和影响力。周人在举行各种礼时,都要举行宴饮,目的是“礼终而宴”。宴饮的举行是“礼”的一部分,最直接最表层的目的或在于显示隆重,或在于显示虔诚,或在于显示真诚,要显示出一份宾主尽欢的热烈气氛,而更为深层的目的则表现为一种期待或者诉求,如“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鹿鸣》)[2]438期待客人能够传以“周行”正道。“正”小雅中,《鹿鸣》以礼燕群臣嘉宾,奉以酒食、歌乐,又奉上礼物,只为“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显示了主人积极进取的心态、守礼有德的行为和求取正道的志向。劝酒以使宾客尽欢是礼的要求,饮酒而不失酒德、威仪也是礼的要求,而目的是追求君臣上下一心。反观变小雅中,《弁》写周王燕兄弟亲戚,“尓酒既旨,尓肴既阜”显示酒食准备得很丰盛,是合乎情也合乎礼的,可这个宴会的目的却不是为了“睦兄弟,和亲戚”,而是“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2]688——及时行乐。此时,宴饮的目的已然变为了纵情享乐。《宾之初筵》更是通过前后对比将宾客醉后的丑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为了实现表层目的还是深层目的,整个宴饮的过程都必须是合乎礼仪的,乐、舞、酒、食都要按照规定进行,甚至劝酒、祝颂也不能违背礼节,气氛虽要求热烈,但是不能出现醉酒、失礼的事情。可以说,宴饮原本的目的并不在于享乐,而在于宴饮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礼仪与美德。大雅中也有宴饮诗,但是数量很少,只有三篇,且都属于“正雅”。这三首诗可以作为周朝礼乐文化兴盛的佐证。如《行苇》写周统治者和族人宴会、比射,“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2]811等都表现了宴会过程中的有礼有序,气氛融洽,且对老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尊敬和爱护,展现了尊老的美德。
  二、怨刺、进谏与政治文化意蕴
  《汉书·礼乐志》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3]大小雅中的怨刺之诗,大抵分为两类,一是个人的自伤、哀怨和忧思;二是大夫臣子的斥责、讽刺和劝戒。怨刺之诗在大小雅中有三十几首,是数量比较大的一类诗。个人的忧思、哀怨虽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但是起码可以反映出一些隐患或者危机的萌芽。大夫臣子的忧乱、讽刺和劝戒除了深谋远虑者的警示之外,大抵是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比较尖锐,随时可能出现动乱,因此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士大夫、大臣等纷纷进谏,力图将君主带回正途,挽救国家于未倒。
  其一,怨刺诗中“谗”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或忧馋,或畏谗,或劝远馋,或刺进馋,这一方面表现当时贤臣对于“乱世多馋,贤者遭祸”的警惕与担忧,一方面表现正直士大夫、大臣对进谗言的佞臣小人的厌恶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沔水》即以“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2]528告誡朋友警惕谗言。如《十月之交》讽刺朝政混乱时说“四国无政,不用其良”、“艳妻煽方处”、“无罪无辜,馋口嚣嚣”等。这个作者将时局看得透彻,却不愿以阿谀奉承谋求私利,更不愿与进谗祸乱的小人同流合污,自己整日忧国忧民,如诗中所言“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2]580。   其二,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王道渐衰,社会动乱,最能显现忠臣的赤诚之心。怨刺诗中有讽刺、有怨言、有忧惧、也有劝戒,“忠言逆耳利于行”,讽刺与怨言反映的是乱世的现实,同时指出统治者的过失并给出建议,体现的是臣子对于君王的忠诚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民劳》首章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尓能迩,以定我王。”[2]873诗人言切意深,可谓是敦敦教诲,最后直言“王欲玉女,是用大谏”[2]840,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样表现士大夫、大臣的忠诚与无畏精神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还有《板》、《荡》、《抑》、《桑柔》等。
  大小雅的怨刺诗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又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君王无道,奸臣当道,谗言不绝,贤臣获罪,则乱世至矣。忠臣虽然忠心耿耿,犯颜进谏,但是君王昏庸,又怎么会迷途知返呢?最终还是导致百姓受难,怨声载道。周朝是一个奴隶制王朝,盛行礼乐文化,其礼乐制度规范和制约着社会上的所有人,因此“礼”不只是规范着臣子的行为举止,也规范着天子的行为,如果天子违礼,破坏社会的稳定,危及王朝的统治,臣子就会据“礼”力争,进行规劝。如若天子不改正,失尽人心便会像厉王一样——“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4]可以说,周朝的政治文化受礼乐文化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整个政治文化系统其实是以礼乐文化作为背景支撑的,其预设的方向与行事的细节都渗透着礼的规定。
  三、周人史诗与历史文化意蕴
  讲到《诗经》的祭祀诗必定要讲周朝的宗教思想文化,也要讲周人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但是祭祀诗严格来说主要是在《颂》中,大小雅中的诗相比于颂诗更倾向于“史诗”。
  首先,周人的史诗是对祖先事迹的追述与赞美,其目的应该是为了激发周人对于祖先的崇拜与敬畏,以配合祭祀典礼的进行。按周人的天命观念,周王秉承上帝的意志统治万民,成为天下的共主。周王生前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者,死后,神灵升天,与上帝在一起,所以祭祀上帝往往以祖先配祭。所谓“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2]746十分清楚地表现了文王神灵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二是周朝继承商朝的祭祀文化,认为伟大的祖先能够继续护佑本族的人,即祖先崇拜。祭祀诗所抒发的感情是人的宗教体验和感情,面对神灵,最讲虔诚和崇敬,无上庄严和神圣,毫无伪饰和遮掩。如《颂》诗中的“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2]943这些诗句写出了周天子无日无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慎戒与忧虑。可是怎么样才能让周天子做到这样的慎戒与忧虑呢?又怎么做到举行祭祀时真正的虔诚与崇敬呢?唯一的可能就是通过大雅史诗追述和歌颂先祖的事迹与功德,让当世的天子了解整个周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先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如此才有可能发自内心地崇敬以及继承先祖的精神与志业。
  其次,周人的史诗详细记述祖先的事迹,本身就包含有修身、齐家、治国等方面的思想与策略,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如何保有天命、代理上帝统治万民,做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统治者,继承和保持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是周天子应该梦牵魂绕的头等大事。保住文王武王的基业归根到底就是要保住周人的统治和特权,以永享福禄,康乐长寿。在祭祀活动中颂唱史诗除了表示虔诚与崇敬,还具有指导下一代修习德行的作用。史诗可以激励和教育后人继承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以期把先人开创的光荣代代传承并努力开创出更大的事业。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人以“诗”的形式详细记述周人祖先的事迹、言行,以及祭祀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祭祀前的准备、祭祀中的礼节等等,为后世人们研究和了解周代的历史发展、社会现实、祭祀活动、礼乐文化等留下了宝贵的材料。追述祖先事迹出于赞美和学习,记述当时的祭祀活动出于虔诚与敬畏,当然更重要的是传承,所谓代代相传是也。可以看出,周人很早就有了“以史为鉴”的历史思想萌芽,周公劝戒成王就常追溯到文王、武王,甚至更远的先祖。
  四、余韵:周人的理想
  从雅到变雅,宴饮诗体现了周人礼乐文化的衰落;怨刺诗反映了周朝的政治隐患和社会动乱的现实,也体现了周朝士大夫的人格和气节;史诗则体现了周人承前启后的理想与忧患意识。大小雅内容复杂,这三方面虽各自有一番文化意蕴,却又有着共同的精神指向——周人的理想。
  周公制礼将已有的宗教礼仪、行为规范等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国家的制度和思想准则,周礼因此对周朝社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外在的规范作用和因祖先崇拜而产生的重德思想相统一,把礼的外在强制性变为人的内在的主动欲求,充分适应了宗法制的政治要求。因此,周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按等级的阶梯构成了一个层层隶属的统治形态,它要求每一个人在各自的等级地位上,受其本分,尽其职责。[5]虽然从“正”雅到变雅,宴饮诗所展现的礼乐文化正在不断地衰落,但是这无法掩盖礼乐文化在周朝统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支撑起政治文化,使得忠于社稷的士大夫和大臣,敢于以独立的精神与大无畏的精神向失道失礼的君王进谏,甚至将其放逐。书写史诗,追述颂扬先祖功烈事迹,记叙宴饮、祭祀活动,以示虔诚,以作示范,周朝的历史文化同样对整个中华文华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榜样以及巨大的贡献。归根结底,大小雅中承载着周人继承先辈事业,成就万世功业的美好理想,也寄托著周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并因此做出种种努力。
  参考文献:
  [1] 侯文冉,杨延.《诗经》文献研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6.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042.
  [4] 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
  [5] 赵沛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J].天津师大学报,1989(6):63.
其他文献
【摘要】:清代康雍乾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这些外销欧洲华瓷不仅用来装饰和摆设,而且与当时的中西艺术、宗教、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一时期,外销华瓷上的人物题材纹饰丰富多彩,源于中西方的宗教、戏剧小说、世俗生活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十八世纪中西文化艺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外销瓷;人物题材;表现内容  引言  外销瓷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
期刊
【摘要】:自从20世纪以来,在先锋话剧实践中,普遍表现出了明显的编导一体化、导演中心的倾向。 上世纪90年代盛行重构经典,在其中林兆华和孟京辉确立了先锋话剧编导的导演中心地位,导演牟森则用其戏剧创作将编导一体化的制度推行得更为彻底。编导一体化的尝试拓展了话剧艺术的表现力,但是也呈现出过于小众的弊端,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剧本荒”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先锋话剧;编导一体化;导演中心  上世
期刊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绩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在传记文学理论方面,吸收了前人重点强调的部分,力图能够多补充一些佐证的材料,另外以期有新的发现,比如关于胡适传记文学理论的趣味性问题;在创作实绩方面,借鉴了前人对一些作品的阐释及归纳的一些方法,本文试图从更多的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从而实现从不同角度理解胡适创作所取得的实际成绩。  【关键词】:传记文学;
期刊
【摘要】:晚礼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在更多领域得以展现。影响晚礼服的因素很多,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制约着晚礼服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晚礼服的需求也会不同。现今的晚礼服已然成为女性出席宴请的“战袍”,因而女性在选择晚礼服也更为慎重,传统造型单一面料的晚礼服已经很难满足女性的需求,因而,本文将从设计和结构的角度来探求晚礼服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晚礼服;设计;结构;  
期刊
【摘要】:审美情绪是指在审美情境下,人在物质精神需求被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强调在审美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就艺术创作而言,情绪的作用极为重要,它与认知、动机等心理要素结合在一起,贯穿創作始终,是艺术创作心理的核心问题。金农是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他的绘画题材多种多样,本文以金农的《寄人篱下图》为例,从其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生活态度来分析其绘画创作中的审美情绪,并对其做出评价与总结。  
期刊
【摘要】:黑白木刻以一种视觉的形式呈现人的行为和意象。这种呈现不是摹仿现实世界,而是穿透笼罩在现实外表下的层层厚壳,指向人深层次的生存困惑,超越这个现实世界而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语言特性;木刻创作; 创作来源;艺术特质;审美情趣  一、黑白木刻语言特性  (一)、木刻的“间接性”  有必要重新讨论木刻的“间接性”。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解读木刻版画语言独特性的一把钥匙。一般意义上的版
期刊
【摘要】:《中国工会百科全书》称:“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会为职工群众及其家属提供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场所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泰安市工人文化宫始终坚持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利用活动阵地、职工文体团队及职工学校的资源与优势,广泛开展送文化、送培训等公益活动,为繁荣职工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当地职工名符其实的‘学校和乐园’。”  【关键词】:工人文化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古埃及绘画有着明确的法则,其后20世纪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又借鉴了此法则,二者看似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从原因、内涵、表现形式等多个角度分析与探讨,认为古埃及绘画与立体主义是两条交叉的线,只在某个特定时空相互交融,之后便各自发展,所以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应辩证对待。  【关键词】:古埃及;平面律;毕加索  古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艺术种类繁多,特征鲜明,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艺术文
期刊
【摘要】:俗语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衣服不仅仅是单纯防来遮羞的工具,着装也是人的形象最大的一个工程,若要离开这唯一的装饰材料,人的形象就没有意史了。尤其在文艺舞台上,服装已不是简单的装扮和美化演员的服饰,服装已经成为舞台美术的一部分,一个活动的景色。服装与布景、灯光、道具、音响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是舞台美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歌舞团;演出
期刊
【摘要】:在鲁迅先生的拓荒、扶持和倡导下,通过木版一个版画画种的创造活动,能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荣辱与共,代表着一个民族争取解放与独立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取向,对现代民族精神产生如此重要而深刻影响的情况,在中国美术史及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新兴木刻运动;解放区木刻;国统区木刻;意义  在政治范畴,延安时期具体落实在公元1936—1948年,而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