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次行CRT植入的202例心衰患者临床资料和电话随访资料。定义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衰再住院。根据入院FT3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FT3≤4.08 pmol/L(67例)、4.09~4.71 pmol/L(68例)和> 4.71 pmol/L(67例)3组。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临床终点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FT3水平对临床终点的预测作用。

结果

基线数据显示FT3≤4.08 pmol/L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血钠、吸烟史、饮酒史、服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比例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FT3 4.09~4.71 pmol/L组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发生率最低(P=0.022、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FT3≤4.08 pmol/L组为参照,FT3 4.09~4.71 pmol/L是全因死亡(HR=0.220,95%CI:0.069~0.700,P=0.011)和心衰再住院(HR=0.490,95%CI:0.241~0.996,P=0.049)的独立保护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HR=1.043,95%CI:1.004~1.083,P=0.031)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FT3 4.09~4.71 pmol/L的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最低。

其他文献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浆细胞恶性肿瘤,以溶骨性破坏、免疫缺陷、肾脏损害为特点。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抑制剂硼替佐米的应用为MM患者带来希望,但部分MM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硼替佐米耐药。笔者拟就MM概述、UPS的组成与蛋白酶体的结构、硼替佐米用于MM的疗效等方面,对MM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如核因子(NF)-κB信号转导途径、蛋白酶体β5亚基(PSMB5)、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恶性浆细胞病,病灶通常局限于骨髓内,在初诊或疾病进展过程中往往发生髓外浸润。MM髓外浸润一旦发生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MM髓外浸润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MM细胞归巢受阻、MM细胞侵袭力增强、新生血管形成增强、不依赖于骨髓基质的生长及增殖相关。黏附分子、趋化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深入研究可为MM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笔者拟就上述4个方面对MM
出血性膀胱炎(HC)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早发型出血性膀胱炎(EOHC)主要与放、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的应用相关。随着美司钠的使用,EOHC的发生率显著减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与患者病毒感染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其治疗仍较困难。随着HSCT术的广泛开展,对HC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报道逐步增多,笔者拟就
血小板由骨髓造血干细胞(HSC)分化、发育产生,对维持机体出凝血稳态极为重要。血小板生成调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微小RNA(mi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其通过对信号通路与转录因子调节,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近年关于miRNA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新的参与血小板生成调
期刊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及气道上皮细胞(AECs)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清洁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慢性哮喘组、骨化三醇干预组各8只:(1)慢性哮喘组:于第1、14天小鼠腹腔注射0.1 ml致敏液[卵清白蛋白(OVA,20 μg)+氢氧化铝凝胶(50 μl)],从第21天开始雾化吸入1%OVA溶液10 ml进行激发,30 min/次,3次/周,
期刊
目的评估A型肉毒素膀胱壁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尿失禁的疗效,对比注射200 U和300 U不同剂量的临床效果。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收治的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男56例、女4例,平均年龄3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记录排尿日记并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00 U组和300 U组,每组30例。200 U组:将200
期刊
目的应用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7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应用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的8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经验。8例患者均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2例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经腘静脉及股静脉入路应用机械性血栓抽吸导管(Aspirex导管)清除血栓,术后均常规抗凝3~6个月,穿戴弹力袜治疗。于术后1、3、6个月复查,行下肢静脉彩超评估静脉血流情况,根据Vi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