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们长期以来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功利色彩的教育思想,重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强调对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以及对生命与环境的热爱,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从而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称为生命线。而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讲求“精批细改”和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定势技巧,以供学生进行模仿,尽管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客观上却造成了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尴尬境地: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章少了,情真意切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少了;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多了,千篇一律程式化的文章多了。究其原因,是在作文教学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文”为本、以“分”为本。在写作前就先给学生某种固定的模式、技巧,写作后又按这种程式去评价、修改,反复要求作文内容削足适履地去适应它,这必然破坏了学生心灵的圆融开放,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在不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不断发展学生内在的无形的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出一种平等、宽松、自由、充满信任的氛围,使师生群体之间始终有一种默契的情感流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文如其人”,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园地百花齐放,就必须优化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提供想象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在作文指导、写作、讲评、修改等一系列环节中,我不再是学生作文的定性者和权威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生随处都能听到我鼓励赏识的评价,随时都能和我交流写作的想法得失。作文指导课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甚至为了向我和同学阐述清楚自己的一个新想法,不怕麻烦地找来各种道具反复比喻、讲解;写作课上,为了一个构思,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结尾,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运用,学生早已不迷信于老师,而且与老师研讨、探究哪个想法更好;讲评课上,学生最喜欢的是走进“文章诊断室”,为的是在那里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也使作文更贴近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作文修改中,学生们敢于想象和创造,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时为了一个想法或一句话的去留而和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
这些良好氛围的营造,这种积极思维活动的开展,都得益于一个字——“爱”,得益于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四步走”,即情感准备——尊重爱护学生;情感序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爱;情感调控——审美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互动给师生一个主体探究的平台
新课改反复提出:语文课程是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丰富而有活力的,不是尘封固守的。作文教学正是这一精神的最佳体现,因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只有用心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新意、文风活泼清新的好文章来。那么,面对如此广阔的素材空间,如何开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学会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材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个人认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引导创新的平台,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以往教学把作文绑在“分数”的战车上,以“分数”论高低,“考试”论英雄,“升学”论成败,使教育这把“双刃剑”浇灭了多少思想创造的火花,扼杀了多少清新鲜活的灵魂。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那不叫“教学”;考出了好分数,那不叫“成果”,人格的独立、心灵的感受、独特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益。在师生探究的平台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才是师生互动的价值所在。
作为语文教师,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的教育,力求让学生在和我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每周的学生随笔中,我专门开设了“师生论坛”、“心灵絮语”、“知心小屋”等板块,鼓励学生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灵等方面的喜怒哀乐、心理感受倾诉出来,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解除烦恼,有时写的评语比他们写的随笔还要多上几倍,引导他们作文如做人,要多些宽容,要有旷达洒脱的胸襟,要有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参与意识,有自尊、自信、顽强的精神等等,并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生。披情入文,借文章的内在美感染人,同时也促进了文章语言美的提升。在这些随笔中,学生们做到了畅所欲言,涌现了不少文风纯朴、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的好作文。这样的师生写作互动使我欣喜地看到了一方作文新天地,感受到未加程式雕琢的灵气。在我的作文系列指导课中,我也十分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肖像描写的指导课中,我让一组学生和我在容貌服饰上作比较,得出肖像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的结论,并进一步让学生得出形似更要神似的规律来,学生自然在活跃的思维中得到启迪,引发体验,总结规律。
作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主人”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了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三、以人为本,合作给学生潜能展示的舞台。
“文贵有新意”。没有创造哪来的新意呢?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功夫的所在。合作性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做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个思想。”合作使学生拥有了多个思想,而且在合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以四至六人的小组为例,在作文构思时互相交换想法,开拓思路,启发灵感,并可以用相同的生活体验补充、完善它,先为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完后小组内互评,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以小组名义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作文写出一条肯定性意见,一条建设性意见。学生按此意见进行修改后,由小组推荐出最佳作文在全班交流,交流中自由发言,作比较、谈长处、找不足,学生并不迷信别的小组的定论,甚至是老师的评语,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想法确能做到别具匠心,切中要害,补充老师和小组没想到的地方,在合作中使师生共同进步。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合作性学习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师、学生小组的作用,充分调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这些“合力”的效应,一定可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从而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十中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可以称为生命线。而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讲求“精批细改”和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定势技巧,以供学生进行模仿,尽管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客观上却造成了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尴尬境地: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文章少了,情真意切富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少了;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多了,千篇一律程式化的文章多了。究其原因,是在作文教学中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文”为本、以“分”为本。在写作前就先给学生某种固定的模式、技巧,写作后又按这种程式去评价、修改,反复要求作文内容削足适履地去适应它,这必然破坏了学生心灵的圆融开放,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抹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悟性。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在不断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不断发展学生内在的无形的品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教师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出一种平等、宽松、自由、充满信任的氛围,使师生群体之间始终有一种默契的情感流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学生一个自由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文如其人”,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园地百花齐放,就必须优化师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提供想象和创造的思维空间。在作文指导、写作、讲评、修改等一系列环节中,我不再是学生作文的定性者和权威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生随处都能听到我鼓励赏识的评价,随时都能和我交流写作的想法得失。作文指导课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甚至为了向我和同学阐述清楚自己的一个新想法,不怕麻烦地找来各种道具反复比喻、讲解;写作课上,为了一个构思,为了一句画龙点睛的结尾,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运用,学生早已不迷信于老师,而且与老师研讨、探究哪个想法更好;讲评课上,学生最喜欢的是走进“文章诊断室”,为的是在那里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也使作文更贴近他们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作文修改中,学生们敢于想象和创造,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时为了一个想法或一句话的去留而和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
这些良好氛围的营造,这种积极思维活动的开展,都得益于一个字——“爱”,得益于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四步走”,即情感准备——尊重爱护学生;情感序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心和爱;情感调控——审美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互动给师生一个主体探究的平台
新课改反复提出:语文课程是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丰富而有活力的,不是尘封固守的。作文教学正是这一精神的最佳体现,因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只有用心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新意、文风活泼清新的好文章来。那么,面对如此广阔的素材空间,如何开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学会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材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个人认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引导创新的平台,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以往教学把作文绑在“分数”的战车上,以“分数”论高低,“考试”论英雄,“升学”论成败,使教育这把“双刃剑”浇灭了多少思想创造的火花,扼杀了多少清新鲜活的灵魂。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那不叫“教学”;考出了好分数,那不叫“成果”,人格的独立、心灵的感受、独特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益。在师生探究的平台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才是师生互动的价值所在。
作为语文教师,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的教育,力求让学生在和我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每周的学生随笔中,我专门开设了“师生论坛”、“心灵絮语”、“知心小屋”等板块,鼓励学生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灵等方面的喜怒哀乐、心理感受倾诉出来,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解除烦恼,有时写的评语比他们写的随笔还要多上几倍,引导他们作文如做人,要多些宽容,要有旷达洒脱的胸襟,要有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参与意识,有自尊、自信、顽强的精神等等,并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生。披情入文,借文章的内在美感染人,同时也促进了文章语言美的提升。在这些随笔中,学生们做到了畅所欲言,涌现了不少文风纯朴、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的好作文。这样的师生写作互动使我欣喜地看到了一方作文新天地,感受到未加程式雕琢的灵气。在我的作文系列指导课中,我也十分强调师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肖像描写的指导课中,我让一组学生和我在容貌服饰上作比较,得出肖像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的结论,并进一步让学生得出形似更要神似的规律来,学生自然在活跃的思维中得到启迪,引发体验,总结规律。
作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主人”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励了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三、以人为本,合作给学生潜能展示的舞台。
“文贵有新意”。没有创造哪来的新意呢?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是作文教学中应当着重下功夫的所在。合作性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做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个思想。”合作使学生拥有了多个思想,而且在合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以四至六人的小组为例,在作文构思时互相交换想法,开拓思路,启发灵感,并可以用相同的生活体验补充、完善它,先为自己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完后小组内互评,各抒己见,然后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形成统一意见,以小组名义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作文写出一条肯定性意见,一条建设性意见。学生按此意见进行修改后,由小组推荐出最佳作文在全班交流,交流中自由发言,作比较、谈长处、找不足,学生并不迷信别的小组的定论,甚至是老师的评语,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想法确能做到别具匠心,切中要害,补充老师和小组没想到的地方,在合作中使师生共同进步。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合作性学习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师、学生小组的作用,充分调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审美因素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这些“合力”的效应,一定可以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从而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