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育人的真谛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inle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我假期里认真品读了《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让我对这句话感悟更深刻。特别是我们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怎样教书育人。我们常常静下心来苦思冥想,我们这些教育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让我明确了方向,让我领悟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一、理解教育的真谛
  当我品读了《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一书中陶行知老先生这样一段话我深有感悟: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做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我们学会了做人,才能真正的掌握其它的知识,才能使知识对社会有所用。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我们做其它一切的基础。《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夏丏尊的爱的教育,人格的培养更像一把教育的指挥棒引领着我们如:“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过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深深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用爱心、用真情,培养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育的艺术就是读懂孩子,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品读了《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一书中[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对准音调”。我们的教育是面对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的艺术魅力。因此读懂学生是教育艺术的开门锁。想要艺术的读懂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想学生之所想,念学生之所念。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美]阿拉伯特·爱因斯坦一语中,足以说明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我是这样做的:
  1.好奇心是形成学习兴趣的先导。好奇心是人们对求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倾向。好奇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个处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向大人问这问那,总想弄个明白。几乎所有的科学家从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作为学生要十分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好奇心,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各种科学文体知识,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带着好奇心去观察社会,带着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学习兴趣的源泉。广博的知识中包含着广泛的兴趣。知识积累得越多,兴趣也就不断地增加。有不少同学有这种体验;听得懂的课就有兴趣,听不懂的课就没有兴趣;学得好的课兴趣就浓,学不好的课就无兴趣。这就说明知识的积累是兴趣的源泉。同学们要设法及时把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搞清楚,从听得懂每一节课开始,进而学好每一门课,这样你会对学习的兴趣逐步增加。
  3.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学生,要学好每一门课,打下夯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但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对每门课都要有同样程度的兴趣爱好,而应该在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基础上,可以在某些课程的学科领域里发展更浓厚的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校内外选择一些活动作为自己的中心兴趣加以发展。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三、用“爱”为孩子导航,用书籍的“智慧”让孩子扬帆远行
  “从教近20年,一直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每天都与孩子在一起学习。与孩子的交往中,我意识到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爱是伟大的,爱能感动一切,爱更是学生的导航仪。
  “无线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一书中[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一语明确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有人说,人品即文品。对教师来说,人品也是教学的品位。“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教学表面虽只是他的言语世界,其实正是他的精神世界——心灵和人格的体现。这不正如《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一书中[春秋]孔子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天的教育我们既要教会孩子的读书方法,又要鼓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明天,孩子就会善于把书中的智慧以及积累的丰富的信息化为巨大的力量,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
  总之,《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一书中的名言是教育的经典。不但让教师领悟了教育的真谛,而且还是教育的发展与启迪。更是我们教育者今后的警示和激励。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的物理知识与规律都是经过观察实验、引出猜想、认真思考、不断探究所得到的。脱离观察与实验的物理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如同是空中楼阁。实验教学是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实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初中物理正
期刊
摘 要: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等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活动比的不仅是学生的电脑技术水平,更比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辅导中如何带动、引领学生的兴趣,如何选择创作素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使学生的作品能在成千上万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对于一名初出茅庐的中学美术教师来说确实是很不容易。回顾近几年电脑制作活动的辅导历程,除了其中的甜酸苦辣,留给我更多的是感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对幼儿的健康成有着重要的意义。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落实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从树立强力的渗透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这三点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意识;策略  幼儿园有许多的日常活动内容,幼儿每天处在多种多样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当中,如果没有做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
期刊
我是新接这个班级的,学生的许多习惯和做法与我要求的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进行语文的讲读课时,学生无从入手,只是在等待老师的命令,学习上很被动,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困境,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过五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关:初读,解决字词障碍。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把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比较简单的生词,还可用联系上下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累了许多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甚至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名篇。这些美词佳句的运用离不开实践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语言,将阅读中储备的语言要素、表达方式有效激活,将语言符号变成有活力的表达密码,让积累与运用实现有效共生?  一、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词句  1.不拘一格练写话。为了使积累的美词佳句有“用武之地”,可为学生设置
期刊
情境创设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指教师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里。教学情境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感、美感,充满和谐愉悦、宽松自如的特定氛围。  小学美术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这是激活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那
期刊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活动。 “高效课堂”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从落实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双效课堂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保障,既重视教的有效性,又重视学的有效性。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想要构建“双效课堂”,老师首先要备好课,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表意方式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字表达意义的方式以外,视觉、听觉、手势等也成为不可或缺的表意手段。多元读写能力作为个体进入后印刷时代必备的一项技能,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将首先讨论多元读写能力的含义,然后综述其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对如何培养多元读写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多元读写;培养;英语教学  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
期刊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但长期以来,有很多老师反映识字教学课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辛苦。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上好识字课,已经成了当前低年级老师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识字教学工作中进行有效识字的点滴经验。  一、创设契机,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合理的识字形式。一般生字
期刊
摘 要: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因此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效地、科学地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即立体化教学资源、多元互动课堂环境以及多元化多向性评价体系对此进行了探讨,期待对我国大学英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建设  一、引言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