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枪口消焰器采用两级膨胀室结构,除具有消焰作用外,还可起纠正弹着点冷热偏差的作用。准星座前部设有用于确定准星左右移动量的刻度线(因该枪在做某试验时将准星及其护圈丢失,故安装准星位置处留有试验铝块)
2 该枪采用弧形表尺、缺口式照门,表尺最大射程800m,表尺上的每一短刻线与相邻长刻线的间隔表示射程间隔50m
3 枪身铭文特写。圆圈内的“396”为生产厂代号,“74式”为该枪型号,“0600132”为该枪枪号
4 气体调节器前部设有“1、2、3、4”标记,表示该气体调节器从小到大有4个不同的气孔。卸下固定气体调节器用的固定销,抽出气体调节器,可根据需要装定气孔位置
5 抛壳窗处设有防尘盖,在不使用该枪时可用防尘盖封住抛壳窗,此时防尘盖上的弹性片卡入机匣凹槽内
6 保险杆可拨至前后两个位置,当保险杆拨至后方位置(图示位置)时,其前部的箭头露出,表示该枪处于可发射状态;当保险杆拨至前方位置时,该枪处于保险状态
7 机匣的拉机柄导轨上设有凹坑,拉机柄处于最前方位置时,拉机柄内部的定位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进入该凹坑,卡住拉机柄
8 复进簧导杆座上的卡笋将机匣盖锁在机匣上。若要卸下机匣盖,必须向前推该卡笋到位,使其解脱对机匣盖后端的约束
9 枪托后部设有附件室盖,枪托左后侧设有后背带环
10 用拇指向前推弹鼓卡笋,可卸下弹鼓。向后拉拉机柄,检查膛内是否留有枪弹
11 扳动通条,然后将其从插入孔中抽出
12 向下压附件室盖卡笋,并转动附件室盖,从枪托内取出附件盒(图中未显示附件盒)
13 向前推复进簧导杆座上的卡笋,取下机匣盖
14 取下机匣盖后的内部特写。当向后拉拉机柄时,拉机柄钩带动枪机框突起使枪机框向后运动并压缩复进簧
15 取下复进簧及其导杆,并将两者分离
16 向后拉动枪机框,使枪机框上的导轨突起与机匣上的导轨断槽对正,以便卸下枪机框和枪机
17 向上提出枪机框和枪机
18 枪机框与枪机右侧特写。枪机框中后部设有与拉机柄钩配合的突起,枪机框前部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头部加工有两个闭气环。枪机左,右侧面中部均设有纳污槽,并且右侧纳污槽前壁还起到开启防尘盖的作用
19 枪机尾部加工有击铁槽,槽内设有开、闭锁斜面,这两个斜面与枪机框击铁上的开、闭锁斜面配合,共同完成开、闭锁动作
20 处于闭锁状态的枪机和枪机框特写,当枪机和枪机框向前复进到位时,枪机框上的击铁处于枪机击铁槽的前部,并迫使枪机尾部向左偏转一定角度,枪机尾端闭锁支承面进入机匣闭锁卡槽,完成闭锁动作
21 击铁打击击针尾部时,击针头部从弹底窝平面伸出,击发枪弹底火而实现发射动作。另外,枪机的下部设有阻铁槽,枪机向后运动到位时,会被阻铁挡住而处于挂机状态
22 击针尾部特写
23 抛壳挺设在枪机左侧,可伸缩运动。当枪机抓住弹壳底缘时,抛壳挺尾部从枪机左侧伸出
24 在机匣内左侧设有一段抛壳挺让位槽,当抛壳挺尾部运动到让位槽末端时,被让位槽侧壁撞击而向前运动撞击弹壳底缘,在抽壳钩的配合下,将弹壳从抛壳窗抛出
25 发射机座特写
26 当保险杆拨至前方保险位置时,保险杆上的突起进入机匣右下部的保险孔,并进入枪机尾部的保险槽内将枪机定位在前方位置
27 向右按压气体调节器固定销手柄,使其从前背带环上方解脱出来,然后向左抽出气体调节器固定销
28 向前抽出气体调节器
29 气体调节器特写,该气体调节器有前后相对应的4个插孔装定位置,当用某一插孔装定时,与枪管导气孔相配合的是该插孔后下方的导气孔
30 向前旋转右侧护手上的解脱手柄,到位后可卸下左、右护手
31 将活塞筒旋转90°,可将其卸下
32 拧下握把护板螺钉,可取下左、右握把护板
33 拧下枪托与发射机座的连接螺钉及螺母,向后抽出枪托
34 74式7.62mm轻机枪不完全分解图
2 该枪采用弧形表尺、缺口式照门,表尺最大射程800m,表尺上的每一短刻线与相邻长刻线的间隔表示射程间隔50m
3 枪身铭文特写。圆圈内的“396”为生产厂代号,“74式”为该枪型号,“0600132”为该枪枪号
4 气体调节器前部设有“1、2、3、4”标记,表示该气体调节器从小到大有4个不同的气孔。卸下固定气体调节器用的固定销,抽出气体调节器,可根据需要装定气孔位置
5 抛壳窗处设有防尘盖,在不使用该枪时可用防尘盖封住抛壳窗,此时防尘盖上的弹性片卡入机匣凹槽内
6 保险杆可拨至前后两个位置,当保险杆拨至后方位置(图示位置)时,其前部的箭头露出,表示该枪处于可发射状态;当保险杆拨至前方位置时,该枪处于保险状态
7 机匣的拉机柄导轨上设有凹坑,拉机柄处于最前方位置时,拉机柄内部的定位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进入该凹坑,卡住拉机柄
8 复进簧导杆座上的卡笋将机匣盖锁在机匣上。若要卸下机匣盖,必须向前推该卡笋到位,使其解脱对机匣盖后端的约束
9 枪托后部设有附件室盖,枪托左后侧设有后背带环
10 用拇指向前推弹鼓卡笋,可卸下弹鼓。向后拉拉机柄,检查膛内是否留有枪弹
11 扳动通条,然后将其从插入孔中抽出
12 向下压附件室盖卡笋,并转动附件室盖,从枪托内取出附件盒(图中未显示附件盒)
13 向前推复进簧导杆座上的卡笋,取下机匣盖
14 取下机匣盖后的内部特写。当向后拉拉机柄时,拉机柄钩带动枪机框突起使枪机框向后运动并压缩复进簧
15 取下复进簧及其导杆,并将两者分离
16 向后拉动枪机框,使枪机框上的导轨突起与机匣上的导轨断槽对正,以便卸下枪机框和枪机
17 向上提出枪机框和枪机
18 枪机框与枪机右侧特写。枪机框中后部设有与拉机柄钩配合的突起,枪机框前部连接有活塞杆,活塞杆头部加工有两个闭气环。枪机左,右侧面中部均设有纳污槽,并且右侧纳污槽前壁还起到开启防尘盖的作用
19 枪机尾部加工有击铁槽,槽内设有开、闭锁斜面,这两个斜面与枪机框击铁上的开、闭锁斜面配合,共同完成开、闭锁动作
20 处于闭锁状态的枪机和枪机框特写,当枪机和枪机框向前复进到位时,枪机框上的击铁处于枪机击铁槽的前部,并迫使枪机尾部向左偏转一定角度,枪机尾端闭锁支承面进入机匣闭锁卡槽,完成闭锁动作
21 击铁打击击针尾部时,击针头部从弹底窝平面伸出,击发枪弹底火而实现发射动作。另外,枪机的下部设有阻铁槽,枪机向后运动到位时,会被阻铁挡住而处于挂机状态
22 击针尾部特写
23 抛壳挺设在枪机左侧,可伸缩运动。当枪机抓住弹壳底缘时,抛壳挺尾部从枪机左侧伸出
24 在机匣内左侧设有一段抛壳挺让位槽,当抛壳挺尾部运动到让位槽末端时,被让位槽侧壁撞击而向前运动撞击弹壳底缘,在抽壳钩的配合下,将弹壳从抛壳窗抛出
25 发射机座特写
26 当保险杆拨至前方保险位置时,保险杆上的突起进入机匣右下部的保险孔,并进入枪机尾部的保险槽内将枪机定位在前方位置
27 向右按压气体调节器固定销手柄,使其从前背带环上方解脱出来,然后向左抽出气体调节器固定销
28 向前抽出气体调节器
29 气体调节器特写,该气体调节器有前后相对应的4个插孔装定位置,当用某一插孔装定时,与枪管导气孔相配合的是该插孔后下方的导气孔
30 向前旋转右侧护手上的解脱手柄,到位后可卸下左、右护手
31 将活塞筒旋转90°,可将其卸下
32 拧下握把护板螺钉,可取下左、右握把护板
33 拧下枪托与发射机座的连接螺钉及螺母,向后抽出枪托
34 74式7.62mm轻机枪不完全分解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