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渗透生物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STS思想、生物科学史及加强校园生物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人文教育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1:Q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83-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1]。
  
  2 多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2.1 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进行人文教育
  生物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有意识地将哲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文理兼长。
  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2个方面,这2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生物学中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遗传与变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就包含了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2]。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为ATP和热能。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也正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光合作用原料中的部分无机物正是呼吸作用分解形成的物质,光合作用中原料的输入和产物的输出所需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通过生物科学史进行人文教育
  生物科学史教育总要联系到杰出生物学家对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卓越事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奋斗的精神和辉煌的成就所感动,由此转化为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例如: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在培育新种的过程中,先后用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雄性不育杂交稻种,使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让世界远离了饥饿,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淡泊名利,脚踏实地,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3 开展校园生物文化建设进行人文教育
  在校园生物文化建设中,强化人文教育导向,创造新的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广泛宣传人文教育,创立良好的人文教育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利用宣传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校广播、校园网等宣传资源,介绍科学发展史、科技新发现、世界科技新动向和新成果、科学新知识、科学名人名家。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讲座、放映科教电影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3)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深入到社区或乡村,开展义务实践活动;宣传科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宣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破除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
  2.4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思想进行人文教育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缩写)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目前,STS教育项目扩展了科学教育的目标,突出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与文化的目标。就个体发展目标来说,包括:发展个体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的价值与伦理观念[4~5]。在此基础上,STS教育还提倡科学教育的社会与人文理解的目标,包括: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6~7]。由此可见,STS教育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把STS思想渗透或综合到现行的生物学科教育之中,赋予生物课程新的生命力和功能,使原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得到较好的感性支撑,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促进学以致用和服务于社会方面的素质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全民性的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如,环境污染,艾滋病、吸毒、优生优育、性教育、长寿、自然保护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成.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4(5):29~31.
  [2] 郭晓虎.深入挖掘高中生物学中的哲学思想[J].生物学教学,2008,33(2):10~12.
  [3] 胡永.润物细无声——分析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8(6):14~15.
  [4] 于溪.中学化学实施STS教育的方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5] 唐斌.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J].教育研究,2002(5):73~76.
  [6] 邓敏.内地与香港高中生物教材中STSE教育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7] 匡华.利用STS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08(7):101~104.
其他文献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真实记录,影响着每个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介绍了为提高薄煤层开采过程中的回采率,缓解矿井接续紧张局面,在工作面实施沿空留巷技术的可行性。
在与病人沟通时,根据沟通的原则,较好地运用沟通技巧,不但有助于搞好护患关系,改善服务态度,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做好整体护理。
介绍了综合利用神经网络和局部相似度误差过滤的方法,实现对部分污损的车牌进行快速自动识别,讨论了该方法的优缺点和工程应用方法。
高压SF6断路器触头状态是影响灭弧室电寿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动态电阻测量在SF6断路器电寿命诊断中的应用,对两台额定电压分别为40.5 kV与126 kV的试品SF6断路器进行了电
为普及非洲大陆的电力服务,非洲各国正共同努力积极开发该地区蕴藏的巨大水电潜能。介绍了非洲发展银行推出的非洲能源新政,并根据《SADC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效率报告》,指出目
地质雷达在城市地下管道的探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实际城市地下管网探测的工作中应用SIR20型地质雷达,对管道埋深、管道材质和管道大小进行探测
电视气象服务节目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本文从承德市气象局利用大洋D3-Weather5600A非线性影视编辑系统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出发。通过片头模板、云图趋势模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