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禅茶与基督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是一种冥想、静虑,禅茶是一种道行、灵修。禅茶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也可以有自己的禅茶,作为一个基督徒,灵修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课,把禅茶与基督徒的灵修结合,是东西方不同宗教现代化进程的必要工程。禅茶并不是要让基督徒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借用东方宗教的“禅法”来进行灵修,深化对基督的信仰,强化对上帝的领悟。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是以人为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思想与社会文化价值,都是为了世界和平,改善人类生活,荣耀上帝。
  禅修所要觉悟的对象,是要与“真实自我”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佛教禅宗向来是把日常生活作为修行的道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皆不离禅,达到现实与理想的无分别境界;因此,禅修能改善祈祷者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释放祈祷者的内心压力,协助祈祷者舒缓生活的烦闷,调适身心。在基督教传统里, “冥想”须以“上帝”为取向,强调“教会”与“天国”的一致性、“无分别”。佛教“不二”的思想,也是如同基督教的“无分别”。所以,基督徒在灵修时,可以吸收禅茶观想的方法,以强化祈祷生活,有助于灵性的成长,达到灵修的目的,体现“真实自我的完整性”(Oneness of the real Self)。
  禅茶的目的是要关注或反思自我存在的意义,禅茶的手段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从而“入定”,进行“止观”。止是止息散念,断除烦恼,净化内心;观是观想一处。证八清净。佛教两种最基本的禅法就是“止观”。基督徒借用佛教的“止观”、 “数息”等禅法,形成基督教的“默观”方法,充实基督教原有的“默祷”,达到“止观”的禅境,能在心灵深处见到主,与主结合为一。
  禅茶是一种精神拯救之路, “禅”在英文里被译为meditation,原因是该词和基督教所讲的“灵修”相似。基督徒借禅茶来发展灵修生活,特别是祈祷的经验,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禅茶的顿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开悟的时候。修行者既无法自知,也无从预知,西方的“神秘”(mystery)一词最早用于1545年,是指“未被人的思维认识过,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神秘源于“神秘的技术与行事”方式。“神秘感”是“神圣感”里的非理性因素,是宗教生活的根基,禅悟是要返观自身,领悟没有任何执著的自我,即“无相”、“无住”之我。这种宗教哲学,要在静默之中祈祷,实现与主合一。
  就“禅”的最高境界来说,修禅者要超越自我,体悟“无我”、“无相”。通过禅悟找到一条摆脱精神危机、解除压抑、获得幸福安宁的精神,禅所讲的“无我”、“无相”当作“无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朗然清明的境界,破除了心识的昏沉散乱,所以,这种解脱性的“无意识”,在人的意识结构里, “无意识”的部分要比意识多。若能体验到“无相”的真实自我,这种体验类似于基督徒对上帝的经验。禅宗的顿悟是靠自己的智慧,所谓“自性自度”。如果基督徒能以这样的禅法去向上帝祈祷,也就是富有禅意的祈祷,基督徒就可以成为“无相的祈祷者”(Imageless prayer),用“观想”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同一,直接感受上帝之爱。
  禅茶需要的是“活在当下”、 “用心体验”,而不是要用语言去说明修禅的终极意义,我们现在要的是静下心来,共同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问题,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并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要双方接纳对方。融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佛教主流的思想是自力拯救,基督教是以上帝的恩典来拯救人,是属于一种外来的力量;而禅茶的观想方式,是一种自力他力双修的法门,这为佛教与基督教的会通搭建了桥梁。
  不管是佛教徒、基督教,或是其它什么宗教徒,其实都需要面对时间的变迁,着眼于“现代化”,也需要注意地域空间的转化,重视“本土化”。礼为教本,以茶学礼。透过喝杯茶。以禅茶的应用作为灵修的法宝,以禅茶促使宗教现代化、本土化,为世界人类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竹火新焙,壶水初沸。  想喝一道好茶,却常常纠缠于配得上它的器物。茶器对于茶是心灵伴侣,它要用全部的智慧去接纳和读懂一道茶。  一日见着静茶坊里的龙泉青瓷,顿生大喜大爱之情。瓷质细腻、线条明快,皆上品之作。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据《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
期刊
数十万年前,大地无意的一次悸动,成就了这一条横亘闽西北的武夷山脉,它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分界线,也是一奈孕育闽茶文化的文化血脉。奇秀峻伟的碧水丹山,蒙山川灵气之所钟,化育了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和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武夷红茶。它们是世界鸟龙茶和红茶的鼻祖。  这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如果说山峰赋予了它美感,溪涧赋予了它灵性,那么茶则赋予了它灵魂,就在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如画景致里,不仅芳丛遍野
期刊
【一茶一坐,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创立全新时尚主题休闲概念的现代都会型茶馆,将中国传统茶文化成功融入到现代人士的时尚生活中。】  写这篇访谈时,电视里正在播一个异国旅行者的访谈,他轻描淡写地跟记者谈起曾经辉煌的往事,在他心目中,那些光辉灿烂的所谓成就都是一个“轮”,到了要结束的时候,就让那个轮结束吧。另一个镜头,是他站在路边向一辆辆过路车挥手的场景,可是没有一辆车肯为他停下。他说,他在寻找香格里
期刊
王勃在《七夕赋》中曾云“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星期是七夕的别称,王勃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芙士亍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这个节日如此美好,它是传统中国人的情人节。因为它,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才会落落大方地在这一天前牵起爱人的手;因为它,被“三呔四德”的封建礼教禁锢的古代女子才有喘口气的机会。所以要用最唯羡最真切的笔触纪念这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    珍惜
期刊
所谓的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所谓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所谓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是茶道的载体,是茶事活动中物质和精神的中介,只
期刊
茶友迎新从云南“一水间”寄了茶叶来,计有五六种,因天热。一直未动瓯盏。今天同夫人登山,顺带携了茶囊,想着山中清凉,可以开汤品饮。好的茶一定要有好的品饮环境,竹篱、茅舍、山泉、炉火,大概最能得茶品真味了。  连日酷暑,室外气温高达四十多摄氏度,前天还和夫人念叨:如果再不下雨,山上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就都没有收成了。这可是今春花费了很大精力亲自栽种的呢。今展喜降甘露,虽然雨很小,断断续续的,气温却一
期刊
空是没有杂念,非常安静;寂是简单,直指本质。甚至于带点凄凉味,“空寂”就是这样的情景。塞外荒漠、绵延一望无际的山峦、夜晚路灯加上孤独老人牵着一只不听话的小狗,都是空寂图片。你说火车站满坑满谷的返乡人潮、一根枯木也是空寂,没有错,跳上云端看。是另一番空寂。  有人说住在五星级酒店没有住在山间茅草屋来得容易进入空寂境界,有人反对,认为处在何处不重要,要看自己是否容易抓住空寂的心境。这个论调在日本茶道也
期刊
记者问我是否从小有喝茶的习惯,假如回答有,便成众矢之的,因为太像一则自编自导自演的天才传奇,连身世背景都交代得毫无破绽。仿佛在掠美人家才华盖世的茶师、茶人生逢其时一路走过的珍贵经历,遭受白眼真是……应该的。小小茶民,莫非还有故事白头宫女细说从头不成。  但如果我说没有呢,我就觉得我冤枉了我母亲,纵使我已记不清母亲的模样,她规定我每天要做完家里的早课才可去上学,倒烙印般记载在我脑袋不懂哪个角落。那些
期刊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唐·杜甫《进艇》    与其他大唐诗人相比,杜甫有着很大的不同,他酒杯不离手,茶盏亦不离口。郁郁不得志,内心苦闷时,他饮闷酒:国难家贫,内心忧愁时,他饮苦酒。酒与色总是相伴而生,但是这“杯中之物”无论他怎么喝,却都没令他乱了心性而恣意妄为于声色犬马之中。酒能醉人
期刊
上海外滩Bund是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交集震荡最重要的地标,建于1922年,原为英商麦加利银行大楼的外滩18号,更是融合了古典与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的优美建筑。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定期艺术品(如雕塑大师罗丹等)展出,外滩18号也是卡地亚Cartier、杰尼亚、宝诗龙、百达翡丽、宝姿1961、雅格狮丹等国际顶级精品争相进驻的名店。  2010年5月,被茶人普遍尊为“茶中极品”的台湾梨山茶也正式进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