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量数据综合分析判断的配网停电范围辅助决策系统

来源 :云南电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wei27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介绍楚雄供电局针对目前配网调度系统存在的配网自动化终端覆盖率低,调度台无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准确掌握配电网运行方式变化信息等难点问题,利用计量“四合一”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判断配网停电范围辅助决策系统研究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其他文献
渤海S油田开发时期较长,老井和新钻井测井系列不同以及受测井施工过程中环境影响,不同井间测井曲线存在精度不匹配、刻度不统一等问题,需要对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分析测井曲线标准化常用的几种方法,认为趋势面法具有更加可视化、可分区块研究特征值,且具有可插值等功能,矿场应用表明,趋势面法可在开发生产阶段用于确定研究区标准层段岩性的特征曲线值,在渤海S油田应用效果较好.
能源转型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过去对油气煤等化石燃料的狂热追求,转变成了当前对锂铜钴等清洁能源矿产的趋之若鹜,这也是俄罗斯“后化石时代”能源战略规划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深埋在北极冰层之下的大量能源矿产进入了俄罗斯的视野.鉴于极地气候恶劣、基建落后、偏僻荒凉,俄罗斯计划打造一个“浮动核电+北极航线”的供能输运体系,从而将偏远落后的西伯利亚港口升级为俄能源矿产经济中心.
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影响,全球测井技术发展放缓.通过追踪国外测井技术最新动态,梳理出电缆测井、随钻测井、生产测井、射孔等四大研发方向共9项技术现状,再分别从低成本测量技术、智能化测井技术及光纤测量技术3方面进行测井技术发展趋势展望.这些新型测井技术的智能化水平、测量精度、作业效率均明显提高,可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成本.
本文主要对目前配电网的停电情况进行分析,阐述建设友好型配电网的特征与重要性.
针对海上聚合物驱油藏非均质性强,注入突进严重等问题,利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聚合物驱时注聚时机、注聚浓度及注入速度等参数对非均质油藏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转注聚时机越早,采收率越高,注聚时机越早,油井高产期越早,同时油井见水更晚,使得低含水以及无水的稳定产油期得到有效延长;与空白水驱相比,聚合物浓度为1000,1750,2500 mg/L时,其最终采收率分别提高10.56%、17.38%、20.46%;聚合物注入速度越快,含水率下降的时机越早,聚合物驱见效时机越早;注入速度越低,最终采收率越
气井产能评价是气田开发的核心工作.产能试井存在测试时间长和成本高的缺点,在气田开采中既无法实现单井的实时评价,又无法满足大规模实施的要求.为了实时监测生产期间的气井产能变化,提出一种基于气井生产数据拟合的产能评价方法.采用Blasingame等现代产量递减分析图版对气井生产数据进行生产历史拟合,得到地层参数;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工作制度下的井底流压,再拟合产能方程并计算气井无阻流量.实例结果表明:采用Blasingame图版生产历史拟合得到的地层参数与同时期的试井解释结果差异较小;与产能试井的结果对比,计
为了提升传统低压脉冲法的电缆故障定位能力,本文提出基于短时互相关的低压脉冲法电缆故障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电缆开展低压脉冲测试,得到相应的测试波形;然后根据输入波形设置短时参考信号,将短时参考信号进行时移后与测试波形计算互相关系数;最后根据绝对互相关系数序列曲线的峰值位置来定位电缆故障.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低压脉冲法中反射信息的识别能力,提高低压脉冲法对电缆故障的定位能力.
渤海某凝析气田地质情况复杂,采用衰竭方式开采,投产至今已持续生产近30年,累计产气达85×108 m3,天然气采出程度已超过65%.目前气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因油水侵入导致气井产能大幅降低,同时,井身结构、生产流程环节频繁出现的异常情况也对安全生产带来较大隐患.通过深入分析该气田开发特征及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并制定了配套生产管理和采气工艺技术对策,可以有效地减缓油水干扰并延长气井寿命,对类似凝析气田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油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急剧下降.尽管bp、壳牌等传统油气巨头都制定了减排计划和净零排放目标,但招揽稀缺的绿色人才绝非易事,公用事业公司、可再生能源生产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等都成为与传统能源公司争夺人才的强力对手.
为改善辽河油田潜山油藏S625区块注水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注水难度大等问题,在室内采取不同含氧量减氧空气配置实验方法,并借助物理模型、高温高压PVT等实验装置,开展减氧空气驱实验.结果 表明,地层温度压力下,静态低温氧化后原油中轻质组分减少,重质组分增加;随含氧量增多,氧化程度增强,O2利用率与转化率升高,产出气中CO2含量增加,但不高于0.6%.油藏温度较低时(110℃),随含氧量增多,低温氧化作用对驱油效率贡献率增大,但含氧量变化对气驱驱油效率影响不明显.在地层温度下注减氧空气比单纯注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