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 将5例人小肠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植入裸鼠小肠黏膜层内,观察原位移植成瘤率和移植瘤的侵袭、转移,并进行形态学(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有3例原位移植获得成功。依据新的WHO恶性淋巴瘤分类标准,建成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HSIL-1)、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高转移模型(HSIL-2)和1株人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T细胞)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HSIL-3)。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SIL-1和HSIL-2的CD19、CD20、CD22、CD40、CD45、CD72阳性,HSIL-3的CD3、CD7、CD45RO阳性。染色体众数范围55~69条,为亚三倍体核型。移植瘤细胞的DNA指数为1.46~1.71,均为异倍体。HSIL-1、HSIL-2和HSIL-3分别传至32代、27代和21代,共移植裸鼠443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和自发转移率均为100%。移植瘤在裸鼠小肠内呈侵袭性生长,破坏肠壁各层组织结构,出现血道、淋巴道及种植性转移。原位移植瘤与来源人小肠恶性淋巴瘤 细胞一致。结论 3株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bcl-2、p53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用RT-PCR法检测49例胰腺癌、5例慢性胰腺炎和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癌中bcl-2、p53蛋白表达.结果 Survivin mRNA在胰腺癌中表达率为76%,在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中不表达(P<0.05).Survivin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 (VE)患儿应激性高血糖 (SHG)和电解质紊乱与病情发展的关系 ,并探索重症VE患儿血糖及血清钾、钠、钙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 1999年 10月至
目的 探讨快速肝肾供体联合切取的可行性.方法总结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共138例快速肝肾联合切取的技巧及评价移植后近期效果.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灌注加下腔静脉引流,分离胃肠道后肝、胰、脾、肾整块切取,冰水浴中分离肝肾.结果肾脏的热缺血时间为2~6 min,肝脏的热缺血时间为3~8 min,整个手术过程约20~30 min.所有变异血管均保存完整.行肝移植131例,术后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MG患者在用GC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20例正常对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残余漏的易发部位.方法 1979年1月至2003年5月对37例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患者行手术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1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间隔残余漏1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室间隔残余漏1例,占同期心脏手术的0.21%(37/18 000).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3个月~53岁,平均(16±12)岁.全组以室缺术后再度出现心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脊柱侧凸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4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随访41例,平均随访16个月.观察同种异体骨的临床反应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术后存在一定的排斥反应,但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1例出现急性深层感染,无晚期感染者.均未因同种异体骨移植发生疾病感染.X线观察发现术后4个月,开始出现新骨,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平均丢失3.4°,最小者为-1°,最大者为6°.内
目的 评价超声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率及应用价值.方法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210例,比较分析其术前超声检查与手术所见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并与核素和CT对比观察.结果超声对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断总的敏感性68.62%,特异性93.79%.对甲状腺上极背侧病变的敏感性低于下极(P<0.05),对异位病变的敏感性低于正常部位(P<0.05).单从声像图上难以区分甲状旁腺腺瘤、增生或癌,需结合临床考虑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本院确诊为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39例中有34例行手术治疗,
目的 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早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方法对16例(17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证实患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光动力疗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