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圆桌会议:从故事(文本)到儿童剧,要走多少路?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编绘本,  是市场运作还是儿童剧艺贡献?
  明日艺术教育艺术总监
  亚洲儿童青少年艺术节及剧场联盟(ATYA)秘书长   王添强
  近些年,儿童及青少年剧场出现了许多改编自绘本的舞台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因其标榜的原著授权而欲成为票房保障。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改编的剧作呢?将绘本改编成戏剧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文化遗产和集体回忆
  这也许可以从对文学作品改编的历史说起。无论是漫画、小说还是绘本,很多受欢迎的文学作品每隔十多年就会在影视及舞台中有新的演绎。究其原因,在于世界各国都有代表各自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作品,比如中国的《西游记》、英国的《雾都孤儿》、日本的《竹取物语》、美国的《小妇人》。这些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一代代传承。影视和戏剧正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和理解的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近些年,更是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走上荧幕和舞台,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熏陶和滋养着年青一代,促进他们对经典作品的关注和了解。例如:在英语地区,人们会通过芭蕾舞、音乐剧、木偶戏等多种表现形式演绎莎士比亚的作品,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中闪烁着永恒的价值。
  此外,还有很多自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舞台剧及影视作品,例如美国的《狮子王》、英国的“纳尼亚传奇”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还有我们的《三国演义》,几乎每部都代表了某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最近几十年里,华人世界的共同记忆也许是金庸的作品,几乎每隔十年八载就有新版本的影视作品出现,大家还会对每版的角色和演员进行比较,往往讨论影视作品比讨论原著更为热闹。
  世界各地的儿童剧场也热衷编演经典作品,以《小红帽》《白雪公主》等故事为蓝本的舞台作品经久不衰。这些由经典作品改编的戏剧,还会专挑在节庆假日上演,以满足合家欢的市场需求。最近我看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彼得兔》,全场芭蕾舞演员都戴着动物头套,仿佛再现了书中的画面。一方面这体现了人们对经典作品的仰慕,另一方面其实是对节假日娱乐市场的重视。包括西方芭蕾舞剧院及儿童剧场在内的演出,在每年圣诞及新年都有推出合家欢节目的传统。为了覆盖更多的观众群体,一般会采用更受儿童喜爱的经典作品作为故事蓝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作品是《小红帽》《白雪公主》《孵金蛋的鹅》,现如今,是《小熊维尼》《彼得兔》《爱丽丝梦游仙境》,近几年更是把非常受欢迎的绘本搬上舞台。
  市场运作还是文化行为
  尽管可供选择的儿童剧众多,但观众会挑选质量有保证的作品,于是正版引进绘本剧成为市场策略,将绘本故事原汁原味搬上舞台似乎成为儿童剧创作的重点。当受到大众认可和儿童欢迎的绘本被越来越多地改编成戏剧,观众也抱有很多期待,有的家长还希望借此机会引导孩子接触绘本、喜欢阅读。然而,在这样的诉求下,戏剧表演也许就只是将绘本换一种方式展现而已,没有完全呈现戏剧所独有的艺术价值。
  绘本与戏剧的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绘本是小朋友根据家长阅读的文字再配合图画去理解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多想象,有的绘本还会设置留白为孩子留下幻想的空间。戏剧则是编剧及导演、演员根据对绘本的理解,从而将绘本故事展现在舞台上。当绘本故事在舞台得以具象化呈现,留给孩子的想象空间反而缩小了。再加上绘本可以从多角度描述,可舞台不易从多样的视角同时去展现多个角色,这也是绘本改编成儿童剧的困境所在。现如今,编剧在选择要改编的绘本时往往更多考虑绘本是否受欢迎,而非绘本是否有更具想象的舞台演绎空间、更适合改编成剧,于是市面上便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作品。
  将绘本搬上舞台的意义
  我曾在1993年获奖助金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儿童艺术剧院学习,跟从剧院总监约翰重新排练美国著名儿童作家苏斯博士的《五百顶帽子》。大家一定熟悉他的《戴高帽子的猫》《圣诞怪杰》等作品,为何选《五百顶帽子》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该绘本有极大的演绎空间。故事中的主角有一天要在国王面前脱下帽子,可是刚一脱下马上就自动出现另一顶,帽子永远脱不掉,这种难题毫无征兆地发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夫身上。就在国王发怒要将他处死的路上,他还是在不停地脱帽子,一直脱到第五百顶,这是一顶极其华丽的帽子,国王看到后心动不已,便赦免了他的死罪。这本绘本的精髓其实不在于农夫一直脱不下帽子的神奇经历,而是揭示了在人一生成长中所遇到的偶然和必然。
  其实,世上所有孩子都必然要面对一些偶然的事情,努力以实际行动面对并解决,才能让孩子获得成长。后来,导演选择此书进行演绎,并不单是因为该绘本出名或出自大师之手,而是因为绘本有戏剧发挥的空间。于是,当年《五百顶帽子》因剧大受好评而使绘本更畅销,这部儿童剧也成为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
  现今的文娱市场,很多是因为要推销绘本而推出戏剧,又或许因舞台艺术家对绘本有演绎的构思才进行编演计划。比如当年我导演《狐狸孵蛋》,是因为看到蛋宝宝的成长经历在戏剧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蛋宝宝的成长又成就了狐狸爸爸的成长,这些可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促使我完成了作品。约翰总监曾告诉我,在绘本中如果没有找到有意义的内容和角度,就最好不要演绎。
  绘本与儿童劇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媒介,戏剧不应是绘本的真人动态版表演,不能完全照搬绘本的形象和情节,两者应该互相参照、互相映射,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让两种作品既有情节的交互,又能展现新意。使我们在欣赏戏剧时能呼应绘本,在阅读绘本时又能忆起戏剧。绘本与儿童剧都应通过各自的艺术魅力感染孩子,促进孩子思考和各项能力的发展,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绘本变身戏剧的起步
  儿童剧评人,  台湾FunSpace乐思空间实验教育     谢鸿文   当我们打开一本绘本,似乎就可以看见文字与图像相生共感,在纸上完成着一场演出。读绘本时往往产生很强烈的立体画面感,视觉流动的印象既像是动画,又像是一出戏。
  为何有这样的趣味感受呢?关键在于故事的戏剧性,即绘本所蕴含的戏剧特质,这决定着一本绘本是否适合改编成一部儿童剧。那么,什么样的故事具有戏剧性?当我们了解了戏剧构成的基本因素,也就更加明白戏剧性究竟是什么。
  世界戏剧史上最早的戏剧理论,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这个说法影响深远,几乎成了一种对戏剧本质的认定。
  可以说,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在由人物行动所衍生的情节中,往往也伴随着冲突和转变。冲突使情节产生高潮起伏,昭示着角色的内在动机与目的,同时也让角色的性格和意志更加立体饱满;接着是情境与场面,因为所建构的故事情节是被观看和欣赏的存在,因此所有角色在一定空间、时间内发生的事都必须互相联系并有因果相承关系,这样的故事才算完整。由此,我们整理出构成戏剧性的四个基本要素:行动、冲突、情境和场面。如果要将一本绘本改编成戏剧,可以用这四个要素检验绘本有没有符合要求。
  有的绘本是为了识字、辨图,有的只是语言上的简单重复,明显欠缺角色行动、冲突及情节建构起来的情境和场面,这样便很难改编成好的戏剧作品。但是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加拿大美人鱼剧团就是一个专门将绘本改编成戏剧的儿童剧团,代表作有艾瑞克·卡尔的《好饿的毛毛虫》,他们运用黑光剧的效果——在全黑的舞台上呈现出一片缤纷亮丽的荧光色彩,展现着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在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刹那,被黑暗笼罩的舞台突然亮起,一只美丽的蝴蝶梦幻般飞来,同时也带来了无限惊喜与感动!
  我曾指导过亲子戏剧工作坊,参加工作坊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把巴贝柯尔的绘本《顽皮公主不出嫁》改编成剧并演出来。故事中的顽皮公主史玛蒂向往做一名“单身贵族”,她讨厌童话故事中公主等待王子求婚的老套情节。那么,史玛蒂该如何应付一大堆讨厌的求婚者呢?剧情在此产生了冲突转变,反转了我们对童话故事里公主柔弱而被动的印象。这是一本在轻松幽默之余又能反思女性平等地位与价值的作品。因为戏剧性与情节足够丰富,改编时我大胆地让一个男孩反串扮演史玛蒂,邻国王子的角色也颠倒过来让女孩诠释,最后还让一个年纪最小的女孩扮演皇后。性别和年龄带来的视觉反差颇有喜剧效果。整个活动中,亲子享受了共读绘本的乐趣,孩子体验了戏剧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和创造力的迸发,演出过程又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此时,演出结果的好坏倒成了其次,对孩子创造力的成长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才是珍贵可存的成长经验。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BICT Fest曼谷国际儿童戏剧节艺术总监,  剧院导演    Adjjima Na Patalung
  陈  岑    译
  对于从绘本改编而来的儿童剧,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表现形式的创新,有时是传统故事与新技术的融合,有时是传统表现形式与新故事的碰撞,不同时代的内容重新组合后呈现的作品非常有表现力。我曾看过一个儿童剧借用绘本《100万只猫》讨论死亡的主题,但选择的戏剧形式是传统的木偶戏;还有一个苏格兰的儿童剧,在故事《小红帽》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义的角度,让传统的故事有了新的解读。作为一名艺术家,我要做的不是将传统的故事再现,而是从当今世界的多元视角出发,让传统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得以展现,使代表“过去”的故事也能焕发新意。
  泰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我们希望通过戏剧给孩子带来更广阔的世界。一些戏剧人会选择将更具开放性的绘本改编成儿童剧,比如关于死亡的话题以及一些社会问题。舍弃原有的经典故事,创作新故事是现今的趋势。不过,我们也有表现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儿童剧。“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作为一种传统职业延续至今,他们还是会用绘本或故事书跟儿童讲述故事,其中也会融入影子偶、木偶的方式去呈现。我们的艺术节(BICT Fest The Bangkok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Theatre Festival)上也有一个延续了很多年的艺术传统:一般是一个人在开阔的场地或小剧场给50个甚至更多的人讲故事。他们非常有创意,运用不同的手法和技术演绎或经典或新潮的故事。但无论什么故事,我们都希望給孩子传递正能量。
  其实,一些儿童剧是没有故事线的,其目的在于丰富儿童的感官经验,让观众从对故事情节的关注转向身体感官的体验。婴儿剧较多使用这一形式,因为很多低龄的婴幼儿还处于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的阶段,更多是通过声音、灯光、颜色、触感等途径去感知世界。
  现今很多儿童艺术可以说是从已有的文本出发,加入对故事的讲述就是“听故事”,加入不同人的演绎就变成“戏剧”,加入音乐韵律等形式就是“歌舞剧”,如果没有人的话还可以是“木偶剧”。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讲述故事。只是如何去讲故事、如何将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媒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看艺术家愿意走多远。
  接受稚嫩,  享受戏剧的美好
  小不点亲子剧场制作人,  京剧发烧友    道淑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也许是杂志希望向幼儿园老师介绍儿童剧的生成和创作过程。因此,我就以“给大班幼儿排一场儿童版《剧院魅影》”为例,大致介绍我和团队从故事到儿童剧的创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精读与思考,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寻找其成长经历中所承载的人文主题。相信看过《剧院魅影》的观众会被故事深深感动:富有音乐才华的魅影深爱着女主克里斯提娜,曾陪伴她度过无数个孤独的夜晚,赋予她美妙的歌声并帮她获得女主角的位置。然而,克里斯提娜美丽的歌喉也吸引了富足且优雅的爵士拉乌尔,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徒留魅影叹息。现实中,我们是不是常为了一个看起来新鲜而有吸引力的目标便抛弃了一些东西?可是往往也忽略了这些东西曾经给自己带来过许多美好。   对孩子来说,完全理解这一点有些困难,但如果能跟他们的经验和情感建立联结,经典戏剧与儿童的对话就有了可能。玩具是孩子成长中的伙伴,他们每收到一个新玩具就会开心好久。但一年年过去,很多原先深受喜爱的玩具逐渐被新玩具取代,从而被冷落一旁或抛弃。他们会不会以“我已经长大了,这个玩具不适合我了”为由将旧玩具安心扔掉?当我们抓到这个点,就将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建立了联系。
  第二步,探索与生成,基于已有的故事,联系并激发孩子的生活经验,通过融合、发散、丰富、提炼,形成全新的故事线。首先,我们让孩子把他最喜爱的玩具带来,在玩的过程中让他们分享各自的玩具,比如:你是什么时候收到这个玩具的?这个玩具哪里吸引了你?你有多么爱它?……如果将孩子比作克里斯提娜,那么孩子当下喜爱的玩具则是克里斯提娜爱着的拉乌尔。随后,再让孩子把他已经不喜欢或准备扔掉的玩具带过来一起分享:这个玩具你是什么时候得到的?当时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了?……相信我们又能了解到很多故事。而这些旧玩具,也许就是曾经陪伴过克里斯提娜的魅影。
  我们要做一个倾听者,对孩子的生活经历感兴趣、抱有好奇心,随着每个孩子的回答能逐渐展开许多的故事,并且还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追问,比如:你们还有锁在抽屉里的玩具吗?哪些是更早以前的?故事越多,触发孩子生活和情感的经历也就越多。
  我们不用特地告诉孩子要如何编故事。因为拥有了这些生动活泼的事例,我们便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素材。慢慢地就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故事主线:按照时间线或情感线不断挖掘、尝试和探索。故事的架构可以是:拥有玩具,陪伴,玩耍,抛弃;然后拥有新玩具,新陪伴,新玩耍,再次抛弃。面对繁多的素材,我们还要学会做减法。儿童剧有三幕就够了,再加上引子和尾声,全剧大约半小时。另外,需要注意故事不要设计得太复杂,全剧抓好一个高潮就可以。
  第三步,分工与排练,因地制宜完成舞美、道具、灯光、音乐、音效等工作,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并充分发挥,帮助他们实现创意。在与孩子相处、排练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同孩子的特质和故事,也就自然形成了儿童剧的主角。每个集体里,总有会唱儿歌的孩子,蹦蹦跳跳的孩子,腼腆的孩子,也有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抱着玩具的孩子……慢慢地,我们会欣喜地发现他们是一群有天赋和特色的演员。在这里,我们不用给予特别的指导,只需给他们打一束温暖的灯光,这时一个女孩安静地抱着玩具贴在脸上,然后让轻柔的音乐缓缓响起,不远处有其他孩子玩耍的身影,就自然形成了舞台上很美的一幕。
  我们还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合理安排各种元素从而排演成戏剧。我们对戏剧的理解应当是多元且包容的,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得很好。编排戏剧的过程,其实也是和孩子一起想象和发散的过程。我们会发动其他班级将孩子们不再喜欢的大量玩具作为道具搬上舞台,如此舞台便有了更具直观和冲击力的呈现。戏剧舞台的视觉表现也需要设计,要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感,巧妙的安排能使简单的物品焕发出艺术的光彩:手电筒能形成灯光,儿歌也可以形成戏剧的主体音乐。我们不强求孩子一定要学会做什么,而是尽可能发挥他们愿意做和能做的。需注意的是,成人一定要及时抓住孩子天马行空的小创意并力求实现,这会让他们愈发有信心去发散、去想象。反之则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变成听之任之的“木偶人”。
  第四步,统筹与规划,营造良好的戏剧氛围,兼顾整个观演体验流程,让演出给成人也带来触动。这一点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既然是一场演出,那就要让观演的家长和老师有代入感。因此,在剧前的入场设计上可以稍花心思,比如布置《剧院魅影》的剧照,甚至循环播放那首主题曲:“In sleep he sang to me, In dreams he came. That voice which calls to me……”通过营造氛围,让大家误以为会看一出音乐剧,当正式拉开帷幕后再给他们带来反转与惊喜;演出谢幕后,可以邀请孩子和家长一起走上舞台,在遗弃的旧玩具堆寻找一个他们最想留下的玩具,这个玩具也许陪伴过孩子,代表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也许是家长童年玩过的玩具,承载着童年的回忆;散场时,还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信封送给每一个家庭,里面有孩子们排练时说的话,大人打开后也许能找到童年的自己,我们希望孩子的戏也能温暖到大人。
  这就是儿童版的《剧院魅影》,一个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汲取故事并整合的戏剧。也许我们对儿童剧无须抱有太多的定论,如果能将一点点温暖与浪漫通过戏剧带给家庭,给孩子多一段快乐的经历和体验就已经足够。
  我所说的内容只是引子,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获得更多灵感,做出属于每个人的《剧院魅影》。我比较倾向于在原故事基础上创作新故事,从孩子的生活中撷取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话题。这些对幼儿园老师来说可能会比较难,因为这是集编剧、导演、舞美、道具、灯光、音乐等多媒体为一体的活动。可是,戏剧就是由这么多道工序组成的。只有讲清楚戏剧创作的过程,才是对这个话题最好的回应。如果问有没有捷径,答案是:没有。
  编排一场儿童剧,老师要面临的工作任务会有很多,学校也需要为老师预留充足的时间、预算和辅助工作人员,这样才能让演出不留遗憾。希望家长在观看以后能体会戏剧创作和编排的不易,学会接受稚嫩。毕竟,作为专业团队的剧场也很难做好。
  戏剧让生活更加美好,希望我们都不为所累,尽情享受戏剧带来的魅力与快乐。
  从故事到戏剧的转变
  饭米多蔻亲子剧场儿童剧导演    Penny
  好故事都有好内核
  作为一名儿童剧场的工作人员,我发现很多儿童剧都是由传统故事或绘本改编而来。这些故事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好的故事都有共同的特性,即使改编成儿童剧也同样能赢得孩子的欢迎。
  优秀的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还拥有更加触动人心的主题。饭米多蔻改编的绘本剧《守林大熊》讲述了守林“人”——大熊在东北的森林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如果通过故事感受大熊内心的期盼与渴望,就会发现《守林大熊》寄托的是远方游子对家乡的一份眷恋。《守住大熊》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往往争先恐后地告诉演员他们的家乡在哪里、有哪些美食。可见,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這部剧中体会到家乡对于他的含义。
  好戏剧都有好结构
  戏剧的结构一般都包含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单概括就是主角在生活平衡被打破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事件所导致价值观的变化,然后直到生活重新恢复平衡。
  此条准则对绘本改编的儿童剧也同样适用。绘本虽然也讲究起、承、转、合,但故事普遍较短且很多情节是用图画描述,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故事结构然后重建,使其更加适合戏剧表演。例如桑达克的作品《野兽国》,通过极少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画展现了一个孩子在幻想中探秘野兽国的经历。但要改编成剧本就需要重新规划整个故事的结构,把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场景、事件等要素归类分幕,不仅要保留原著的完整性,还需要加入合适的情节使戏剧结构更加完善。因此,我们在改编时加入了主角迈克斯在野兽国里捉迷藏和遭遇木头人的经历,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好的戏剧结构,用每一幕的紧密连接推动着情节发展,伴随场景的转换将主角一次次推向转折点,带孩子逐渐步入充满想象的童话王国。
  “戏剧场景”让故事更精彩
  绘本和戏剧分别是两种文学和艺术载体。绘本面向的群体是孩子,他们依靠父母的讲述和对图片的观察去理解故事。儿童剧的剧本不能直接面对孩子,它需要进一步包装,包括导演的编排、舞台设计、音效处理、服化道准备等,最后通过演员将故事演绎出来。其中戏剧场景的刻画尤其要符合小朋友的认知。皮影戏《红豆粥婆婆》是我们与山西孝义的老皮影艺术家联合制作的剧目,除了拥有制作精美灵活的皮影道具外,还有我们剧场首创的三面旋转皮影舞台。剧目的精彩之处就是按照每个角色的性格,在出场时排演了不同方式,在配音方面也做了特别设计,针对每个人物的戏剧场景也有独特刻画。艺术家的表演将这些元素放大和渲染,即使没有台词,孩子在看到不同角色出场时也能从独特的戏剧场景中体会人物性格,了解事件的演变。
  好的故事和儿童剧可以直击孩子的心灵。绘本要转变成戏剧既不能打破孩子原有的想象,又要符合戏剧的特征,这需要导演、编剧、道具、舞台设计等环节的努力和配合。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本土的绘本改编成儿童剧,让美好的故事通过戏剧在孩子间流传。
其他文献
在繁荣的21世纪,人类用智慧和科技打败了饥饿,减少了战争,维护了和平,但还是无法阻挡病毒的入侵。近年来,随着工业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离科技越来越近,离自然却越来越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与生存问题,我们必须反思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一、城市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或多或少都有在自然中畅快玩耍的体验;而2000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基本已经处在一种远离
期刊
朝鲜诗学的范畴与批评体系在国内学界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个别学者直观地认为,朝鲜古典诗学范畴与中国传统诗学并无二致;亦有学者抱持“影响与被影响”的传统理念,偏执地认为朝鲜古典诗学范畴与中国传统有太多的同质性,至于其独立品格更无从谈起。张振亭的著作《朝鲜古典诗学范畴及其批评体系》肯定了朝鲜诗学的独立品格,是该领域的一部创新之作。全书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阐明了朝鲜古典诗学与中国语境的关系;第二章揭示了朝
期刊
无意义的互动是场灾难  剧评人,台湾FunSpace乐思空间实验教育 谢鸿文  在剧场中,也许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舞台上的演员东张西望后询问观众“╳ ╳去哪儿了”,然后匆忙跑下舞台,在台下假装寻找:“你在哪儿呀?”大家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这就是许多儿童剧爱用的互动桥段。我不否认设计这类互动环节的合理性,然而,当这种形式一再出现,殊不知创意就被老旧陈腐的观念掐到了无生气,一出戏的
期刊
一、预设主题,发现幼儿兴趣  通过对中班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对黑夜的恐惧在幼儿生活中普遍存在。本着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的原则,我们在班级图书区投放了很多关于黑夜的绘本。不久后,绘本《夜黑黑》就被幼儿发现。我们看到,幼儿不仅对《夜黑黑》的故事产生了兴趣,而且还围绕着绘本内容愉快地交谈,他们时不时谈及森林里的树木和夜行动物,还有主人翁方丹害怕黑夜的心理。可见,这本绘本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能让他们有
期刊
爱喝茶、有礼貌、逆境中保持镇定是英国文化较为典型的特征,在英国人创作的绘本中常常能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大多数时候,不了解这些文化并不妨碍读者理解故事,但当我们对隐藏于故事背后的英国文化有更多了解后,或许就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有读出来的意思,从而对故事有更丰富或更深刻的理解,阅读体验也会更加有趣、立体。  《老虎来喝下午茶》的作者是朱迪斯·克尔,这本书在1968年首次出版并畅销不衰,受到很多儿童的喜爱。
期刊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幼儿通过模仿习得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技能,从而认识世界。班级的角色扮演区可以算是成人社会的缩影:娃娃家里,幼儿模仿爸爸妈妈的样子买菜、做饭、照顾宝宝吃喝拉撒;娃娃医院里,小医生和小护士们用各种器具给娃娃看病开药、输液打针;娃娃超市里,有工作人员理货,有收银员算钱,还有顾客在挑选商品……  中班幼儿正处于从无意识模仿开始向有意识模仿转化的
期刊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教师主导作用、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幼儿很难有机会运用感官进行操作性的活动和游戏,导致幼儿自我保护的实际能力得不到体验和有效巩固。我们尝试通过棋类这一载体,把安全教育的学习内容,以图画的形式融入棋类游戏之中,在寓教于乐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游戏,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能力。  以棋为“兵”,开启安全之门  (一)师幼互动,巧设游戏棋棋谱  游戏棋是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幼儿喜欢的、有趣的故事是他们的好朋友,能让他们开阔视野,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与探索。但幼儿总是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让不少教师和家长深感困惑。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呢?  一、顺应天性,掌握规律  蒙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选择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在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择园作为教育选择的一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反映当地当时的教育状况[1]。择园是家长基于学前期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帮助其选择幼儿园的现象[2]。择园倾向是指家长在受到自身背景、幼儿园情况、幼儿特点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对选择幼儿园所表现出的偏向。  现阶段幼儿教育机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进行选择时更加自由自主
期刊
记者: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请您谈谈对于当前绘本出版与创作的看法。  郑荔:近些年在中国绘本界,“原创绘本”是一个高频词,经常被提起。我想,这意味着大家已经有了共识,那就是让中国的孩子能够有机会阅读更多优质的中文原创绘本。  学前教育领域对原创绘本的关注由来已久。我所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非常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每年都鼓励本科生申请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最近几年,我先后指导了三个以原创绘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