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88413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12例,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经胸骨小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与经传统切口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 1999年7月至2001年10月行Bentall手术60例.采用胸骨小切口15例,传统胸骨正中切口45例.结果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661).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长于传统切口组(P=0.027,P=0.015).小切口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输血量、未输库存血率、胸腔引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刺激抗体(TSAb)对培养的甲状腺细胞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性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愈创木酚法观察TSAb对原代培养人甲状腺细胞TPO活性的影响.结果 4 mg/ml TSAb作用48 h可使甲状腺细胞TPO活性达对照的360%;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使TSAb作用的TPO活性增加减少近79.2%(P<0.01),而胞内Ca2+鳌合剂及木黄酮对TPO活性无明
目的 研究发夹状RNA对人乳头瘤病毒(HPV)E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发夹状RNA、正义RNA及反义RNA表达质粒,重组体转入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应用RT-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其对CaSKi细胞E6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夹状RNA表达质粒的导入明显下调了E6 mRNA及蛋白表达,发现含有发夹状RNA的HPV-E6 mRNA表达水平相当于空白对照组的14.6%,蛋白表达水平相
目的 探讨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无转移癌(pN0期)食管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3例pN0期食管鳞癌患者166枚根治手术后病理诊断阴性(pN0)区域淋巴结的黏蛋白1(MUC1)基因mRNA进行检测,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术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监测肿瘤的早期复发,比较pN0淋巴结MUC1基因mRNA表达与否的肿瘤患者复发率差别. 结果 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