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情境诱其情 巧妙点拨促感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尤其是语文这门课程,更需要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并持之以恒。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件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大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教式的课堂形式太过于枯燥乏味,而应用案例创造出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我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通过语言描述引入情境
  人的感情一般是不外露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场合下,会被激发出相应 的感情。语文教师应当根据这个特点,善于创设情境,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与教学相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振,就能让学生进入忘我的境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课文中有一篇古诗是《山行》,其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所描写的意境确实很优美,让人浮想联翩。可是,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还在初始阶段,对这种古文还不能够深入地理解。 为了能够让学生被文中的美景吸引,教师可以把文中所描写的语句翻译成白话文,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那种白云深处、曲径通幽的景色说给学生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难懂的古文自然就变得轻松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情境
  课程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就是强调教学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课文中有一篇课文是《会走路的树》,说的是一只驯鹿长着长长的角,看上去非常的漂亮。有一只小鸟误把鹿角当成了一棵会走路的树,还和鹿成为好朋友。教师在讲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引起他们的思考。比如,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会走路的树呢?学生一定会说没有。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可是,会走路的树却是存在的,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样的树会走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棵会走路的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说到这里,学生一定兴趣十足,毕竟他们在生活中没有见过这样奇怪的树,它一定很奇特。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学生就被教师带到了这棵神奇的树面前。
  三、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
  视频和音乐都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其中播放音乐和动画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如果能够将其巧妙应用,这对语文教学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考虑要素之外,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情境。其实,音乐与语文都有相同之处,都可以用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用于表情达意;而动画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如果能把音乐和动画同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就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更容易领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使教学活动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苏教版第五册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是《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长有四只脚的像蛇一样的小动物,在树林中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以保护自己和猎取食物。这本来是一种很少见的动物,学生对它没什么印象。教师如果能在课前播放一段变色龙的视频或者动画,学生就可以亲眼观看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变色和抓捕猎物,这比单调地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变色龙要有效得多。小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如果能合理地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就很容易抓住他们的心,上课的效果也就自然会有所提高。
  四、反复诵读体验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告诉我们,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大制胜法宝。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反复思考,深入咀嚼,通过长久的经验积累和语文功底,达到“书读一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如此一来,书中所描述的事物自然就浮现于脑海中。《西湖》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文章,它所描述的山水景色都比较富有情调,可以让学生多次诵读。随着诵读的深入、感情的投入,文字里的湖光山色自然会呈现在眼前,甚至可以让人达到忘我的境界,与青山秀水融为一体。
  总之,情境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和理解。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口语教学中,老师教得很卖力,但在课堂上只有少数优生参与交流,很多学生羞于开口,上课时仅充当听众,保持沉默。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呢?笔者认为,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一、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  课堂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进行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的教育若要顺应时代潮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堂作为完成预期目标的场所,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效率低,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累。这样的教育,它应该悬崖勒马,它期待一场“暴风雨”,它需要学生“喧宾夺主”。介于
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而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读和写脱离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上课归上课,主要解决读的问题;作文归作文,主要解决写的问题。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植”好学生练笔的有效落脚点来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互动,是可以改变读写分离的现状
2016年3月上旬,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1只1岁左右雄性麋鹿出现精神沉郁、进行性消瘦、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半个月左右,于2016年3月25日死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
一、美读课文,讲究方式技巧  (一)精心选择朗读方式  朗读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为了了解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可选择个别读,情感丰富而多变的内容可选择优秀的学生个别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让学生读出兴奋、不解、失落、激动、幸福的情感;要表达热烈的气氛、磅礴的气势,可以用齐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让学生读出长城高大雄伟的气势;对话多、情趣浓的文
就猪萎缩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作了介绍.
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呈现了一群主要是90后新生代流动女性的职业经历和主体体验。在漂浮-锚定的职业化成人历程中,新生代流动女性不断逃离、转换,经历学习和重组
近三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学校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是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尝试最多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引用探究性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1.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