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柏拉图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国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所以卢梭将《理想国》评价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柏拉图指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的目标是建立理想之国、实现正义之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和护卫者;教育有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方式等等。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公平;美德
柏拉图在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时,无论是对于统治者还是护卫者都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理想国》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必定是相对有限的,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制度和方法其本质都只能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其结果则都只能是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教育资源,一部分人得到了普通的教育资源,一部分人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为了让大家都能获得教育资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如柏拉图所讲,“要是人人都做他最拿手的事情,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又多又好”,所以教育资源应当依照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最优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进而最多的增加教育资源。此外,柏拉图的教育公平思想还体现在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用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来教育女性。、
二、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理想国》中提到“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培养护卫者时强调,护卫者不仅应当拥有勇敢的品质,更要具备智慧,因而体育和音乐都不能偏废。“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只进行体育训练会失于粗鲁,只进行音乐训练则会失于柔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基于教育时间的完整性, 柏拉图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对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初等教育发展节制、勇敢、毅力等品质;高等教育发展理性和为人类服务的品质。人的一生是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当接受教育。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量和认识水平不相同,因此在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各有侧重。
四、美德教育
《理想国》中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每个阶段的教育中都伴随着对于美德的培养。理想的国家应该由三个不同的阶层构成,即统治者(哲学王)、护卫者、生产者,他们除了要做好本职事情以外还都要具备相应的德行,这样才能实现至善的理念,整个城邦才会趋于合理和实现正义。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的“哲学王”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需要有酷爱真理的思想品格;需要有勇敢坚毅、公正温良、性格和谐等优秀品质,护卫者要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效忠于国家的品质。通过教育授予治国者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使个人达到善, 从而领导国家走向正义。
纵观现在的中国教育,应试教育贯穿始终,对美德的培养和教育被忽视。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幼儿园,被老师不断地灌输知识点,家长们从小就要求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忽视了幼儿的天性和素质的培养。到了小学和中学,教育脱不了应试的巢臼。家长和老师们也都急功近利,为了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大多数孩子被埋没在题海和教科书中。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基础教育中的美德教育是缺失的。现在的大学生同样承受着来自自身、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遇到事情解决不了,便会为此困扰很久,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强调德育,注重孩子人格和美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育是一种感召,而不应是肉体的强迫。在大学里,老师们经常采用各种方式要求学生上课,往往并不能使学生们学到东西,反而招来反感。如果老师讲的课很好,对学生很有启发,能够产生共鸣的话,学生会非常愿意去上课,觉得上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育首先要教人追求智慧,这也是教育的前提。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有过多的局限,方式单一,内容贫乏。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都是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幸福的生活。总而言之,最后大多数都归结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离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远。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逐渐丧失了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殊不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真、善、美”。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应该各有侧重,教育的内容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方式也应当灵活变通。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了十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尤其是经过了高考的复习,他们当前最需要的不是那些他们早已铭记于心的知识,而是那些有助于提升思维和理性的教育。被考试、分数所充斥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老师们还是运用传统的方式,要求学生上课,以分数来衡量一切的话,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人的心灵具有趋向于善的能力,都有对“真、善、美”的渴求,教育更应注重教学生们超越狭隘的视野,追求这些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长伟.“高贵谎言”中的教育真相[J].教育学报,2008,8.
[2]鲍灵美,沈玲玲.从美德教育视角解读《理想国》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刘树才.柏拉图《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 [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张法琨.《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J].教育评论,1995,5.
作者简介:
胡媛媛(1991.1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公平;美德
柏拉图在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时,无论是对于统治者还是护卫者都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在《理想国》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必定是相对有限的,因此无论是怎样的制度和方法其本质都只能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其结果则都只能是一部分人没有得到教育资源,一部分人得到了普通的教育资源,一部分人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为了让大家都能获得教育资源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如柏拉图所讲,“要是人人都做他最拿手的事情,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又多又好”,所以教育资源应当依照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最优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最好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进而最多的增加教育资源。此外,柏拉图的教育公平思想还体现在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用与男性同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来教育女性。、
二、学前教育观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他认为人的初始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理想国》中提到“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尤其对那些性格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对好的总是会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以后发展的方向,甚至也能决定他将来的目标方向。所以,柏拉图认为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熏陶开始。
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培养护卫者时强调,护卫者不仅应当拥有勇敢的品质,更要具备智慧,因而体育和音乐都不能偏废。“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只进行体育训练会失于粗鲁,只进行音乐训练则会失于柔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基于教育时间的完整性, 柏拉图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对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初等教育发展节制、勇敢、毅力等品质;高等教育发展理性和为人类服务的品质。人的一生是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当接受教育。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知识量和认识水平不相同,因此在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各有侧重。
四、美德教育
《理想国》中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每个阶段的教育中都伴随着对于美德的培养。理想的国家应该由三个不同的阶层构成,即统治者(哲学王)、护卫者、生产者,他们除了要做好本职事情以外还都要具备相应的德行,这样才能实现至善的理念,整个城邦才会趋于合理和实现正义。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的“哲学王”需要有坚定的爱国信念,需要有酷爱真理的思想品格;需要有勇敢坚毅、公正温良、性格和谐等优秀品质,护卫者要具有高贵的品德修养、爱国爱民、效忠于国家的品质。通过教育授予治国者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使个人达到善, 从而领导国家走向正义。
纵观现在的中国教育,应试教育贯穿始终,对美德的培养和教育被忽视。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幼儿园,被老师不断地灌输知识点,家长们从小就要求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忽视了幼儿的天性和素质的培养。到了小学和中学,教育脱不了应试的巢臼。家长和老师们也都急功近利,为了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大多数孩子被埋没在题海和教科书中。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基础教育中的美德教育是缺失的。现在的大学生同样承受着来自自身、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有些学生十分脆弱,抗压能力差,遇到事情解决不了,便会为此困扰很久,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强调德育,注重孩子人格和美德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育是一种感召,而不应是肉体的强迫。在大学里,老师们经常采用各种方式要求学生上课,往往并不能使学生们学到东西,反而招来反感。如果老师讲的课很好,对学生很有启发,能够产生共鸣的话,学生会非常愿意去上课,觉得上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育首先要教人追求智慧,这也是教育的前提。但是现在的中国教育有过多的局限,方式单一,内容贫乏。从小学开始接受的教育都是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幸福的生活。总而言之,最后大多数都归结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离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远。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逐渐丧失了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殊不知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真、善、美”。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应该各有侧重,教育的内容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方式也应当灵活变通。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接受了十多年的书本知识教育,尤其是经过了高考的复习,他们当前最需要的不是那些他们早已铭记于心的知识,而是那些有助于提升思维和理性的教育。被考试、分数所充斥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如果老师们还是运用传统的方式,要求学生上课,以分数来衡量一切的话,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人的心灵具有趋向于善的能力,都有对“真、善、美”的渴求,教育更应注重教学生们超越狭隘的视野,追求这些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长伟.“高贵谎言”中的教育真相[J].教育学报,2008,8.
[2]鲍灵美,沈玲玲.从美德教育视角解读《理想国》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刘树才.柏拉图《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 [J].高等函数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张法琨.《理想国》中的教育理论[J].教育评论,1995,5.
作者简介:
胡媛媛(1991.1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