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三主式“102510”课模中高中英语学习的学法指导

来源 :中学生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内容为对象,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研读、努力创新为目标,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升华。它具有主体性、主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特征,通过思考和探索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1. 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1.1 强化学习指导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意义、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有必要端正学生的态度,讲明探究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进步,并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克服自卑。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并采用切实有效的实施办法。外语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学好英语,课上功夫很重要。一要听思路,不是听结果。二要听要求,知道审题的重要性。三要边听边记,边记边深思。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思和多问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效果,同时也要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答题习惯。教师要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自主深思,合作探究。
  1.2 巧妙引导课堂
  课堂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最有效且最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人都喜欢被夸赞。因此,教师首先从夸赞入手。教师要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等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尽力使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1.3 注重生活中的引导
  教师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健康。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道德和审美观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同时也要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减压。平时,教师要以自身的精神风貌去打动每一学生。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正能量。做好学生生活引导,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
  1.4 合理的训练和评价
  教师要重视和利用好教学过程评价这个环节。评价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老师的告诫或教导,而是学生自己的实际体验;重要的不是老师对学习策略的笼统介绍,而是学生所接受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指标的训练。学会反思是人自身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好反思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甚至每天的具体目标,拟定好反思计划和实现步骤。每天布置适量的探究性作业,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检查督促,可以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形成强烈的反思动机和良好的探究习惯。教师还需适当补充课内外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教师要最大可能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掘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5 教学案例
  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例如:在教授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部分时,教师可以在读后的活动中,重点可以提出问题:(1)Do you think being a good comedian is very challenging? Why or why not? (2)Are comedians born gifted? What are good comedians required to do? 讓学生去积极探索和思考。
  2. 结束语
  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策略。高中英语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则需要老师有意识加以培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坚持不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三主式“102510”课模中高中英语自主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 2002.
  (作者单位:涟水金城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