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和谐校园与实现心理和谐的途径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l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构建和谐校园,对实现心理和谐提出了具体方法:行政部门从抓住并化解主要矛盾、重视并满足心理需要、改善并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并量化心理和谐指数、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和完善并落实各种制度体系来完善管理;专业教师从促进公平竞争、正确对待竞合关系、关注职业倦怠和加强师生交往来加强引导;大学生从拥有和谐心态、学会稳妥处事、形成稳定个性和塑造健康人格来做到心理和谐品质的诉求。
  [关键词]心理和谐 和谐校园 构建 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膨胀,高校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核心。高校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稳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知识、文化传播与创新基地的高校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实现心理和谐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必须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途径与方法,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当前,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心理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对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心理和谐的管理
  
  1.抓住并化解主要矛盾。不同学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有的是学校内部人员间的矛盾,有的是学校与外在社会的矛盾。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信息接收系统来理解外界刺激的,由于个人的需要动机不同,理解就会产生差异,在处理矛盾前,多调查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多沟通不同层次的群众,行政管理人员在与师生交往时要主动用理解、宽容、和蔼、耐心的态度进行,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督促与指导、命令与说服、权利与非权力的关系。
  领导班子在做决策前内部多协商,对于不同意见求大同存小异,承认差异,容纳差异,保护差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顺应多数,尊重少数。不偏执,不走极端,善于在不同意见不同利益之间做出平衡。处理好干群矛盾做到上下和谐,处理好强弱矛盾达到强弱和谐,处理好校内外间矛盾,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内外和谐。
  2.重视并满足心理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价值、成就个人理想和抱负、个性张扬)。当低一级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成为行为驱动力。当上升到一定的需要层次后,原来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在高校的管理中,需要了解不同的个体处于需要层次的水平,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大学校园更应注重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需要层次满足的程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层次满足的越高,自我就会越趋于和谐。
  3.重视并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人际和谐,高校管理成功者多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调解者,因此能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判断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人际和谐可以加强员工心理和谐的感受,提高工作绩效,有助于员工对学校的工作满意度,自觉维护学校的利益,促进人事和谐,是学校内聚力的体现。因为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员工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思维活跃,产生亲和力,增强凝聚力,从而激发工作、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高校营造宽松的人际氛围,协调人际关系是高校人际和谐管理的目标。
  4.构建并量化心理和谐指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认为GDP和GNP等经济指标并不足以评价个人和国家真正的幸福感。因此,主观幸福指数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国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个体活群体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现在高校内多实行量化考评的管理,常常强调竞争,使得高校教师深感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感强,较少有工作愉快感,极大地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目前高校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考核严的情况下,高校在明确各自责任的基础上强调合作,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协商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追究责任,给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营造一种心理和谐的合作的氛围。另外,高校也可创设量化的心理和谐指数来评价高校管理的绩效,可从自我和谐、人事和谐和人际和谐等方面着手进行心理和谐管理指数的评价。
  5.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同文化、生活方式不断融合、冲突,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和复杂。互联网已成为获取知识和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需要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来适应形势的发展。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一个完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工作网络、教育网络和服务支持网络。(1)工作网络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心理辅导指导委员会及其下设机构,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第二级由心理辅导人员在接受了专门培训后与咨询者的直接接触,了解其面临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出预防和预警。第三级由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以及其他各级各类组织构成,通过组织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人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教育网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正常、健康的个体,通过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其健康地生活,防止心理障碍行为的发生,使之得到完善的发展。第二级是轻度心理障碍的个体,如问题行为、人际关系、适应问题、情绪情感、危机状况等。第三级是严重的心理障碍者,此类的表现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调、不能与人相处、不能参加工作,完全丧失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都属于这一类。其中,第三级对象主要由社会心理健康治疗组织来承担。(3)服务支持网络包括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论坛,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大联盟。总之,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配合,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完整而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结构,从整体上维护和预防人们的心理健康。
  6.完善并落实各种制度体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沃土。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学校应通过整顿教风、推进教学改革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来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系统的学生帮扶救助体系,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获得关爱和帮助;在强烈的就业压力下进行全面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就业部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互动,把用人单位引到学校来,从而极大限度地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
  
  二、专业教师应积极加强对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心理和谐的引导
  
  1.促进公平竞争。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它主要探讨奖酬分配的公平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付劳动(投入)(如资历、工龄、教育水平、技能、努力等)和所得的报酬(结果)(如奖金、晋升、荣誉、地位等)与社会其他的人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自己过去的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就认为公平,心理上感到满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不平衡,产生不公平感,就可能改变原来的劳动动机、降低劳动积极性,这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谐。现代社会是充滿竞争的社会,大学内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追求公平,但公平也只是相对的公平,更应注重公平的竞争,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竞争中体现公平,就可以为心理和谐奠定基础。
  2.正确对待竞合关系。从另一个方面看,个体也应该调整心态——跳出强求公平的陷阱,弘扬“和合精神”,懂得“竞争也要合作”,相信“对手就是力量”。教学人员由于学校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同行间相互竞争,“同行是冤家”是其结果,并且教师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使他们相互间沟通交流机会有限。因此教师间应能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相互欣赏。教师既是高校的管理对象,又是一些管理措施的实施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高校的教学人员知识水平较高,工作独立性较强,自我实现感强。同时由于高校提倡学术自由,所以他们对权威的崇拜比较弱化,在与管理者进行沟通时要注意避免高傲的态度,要摆正教学与管理在学校的地位一样重要的思想,应用谦虚、宽容、理解的态度交往。
  3.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被耗尽的感觉。由于情绪衰竭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人们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职业倦怠会给个体、家庭和组织带来消极的影响。职业倦怠高的个体,常出现疲乏、失眠、头痛等身体问题和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会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工作满意度、绩效的降低和离职率增高等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不可预测的伤害。但是,职业倦怠虽然令人心力交瘁、备感痛苦,但它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它只是人生的一个交叉路口,如果选择得当,就会让人们能够找到人生的新方向,不但将危机转化为转机,而且还能将转机变为再一次成长的契机。因此,应关注职业倦怠,及时调整,为构建和谐心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4.加强师生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比较容易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大学生,非常渴望与教师交往沟通,但由于角色的不同,使得他们大多不会主动与教师交往。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和情绪调整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学生,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专业。教师要在课堂上上好课,用学识打动学生,用人格感染学生,采取主动关心、帮助、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真正感到与教师交往有收获。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对学生的困扰要有耐心,用温和的语气、诚挚的表情、友好的手势和体势等;努力了解和接受学生热衷或感兴趣的事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教育,不断地鼓励学生开发自我,并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自我实现”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情感。
  再次,教师应不断完善个性品质,加强个人修养,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防对学生的心理虐待( 即对犯错误的学生不以正面教育为主,而肆意讽刺、讥笑、挖苦、过分强制、无端猜疑等,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具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对学生抱有期望,富有同情心和热情,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的不良情绪消除在工作之外。
  
  三、大学生应努力做到构建和谐校园对心理和谐品质的诉求
  
  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我们的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培养与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的心理和谐品质。
  1.拥有和谐心态
  大学生将来能否做出成绩,不是看今天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多好,能力有多高,得到的荣誉有多少,而是首先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端正,也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体现了人对自己、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心理,这正是人能承受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基础。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大学生只有摆正心态,踏实的学习,认真的生活,安心的工作,自然的交往,培养起社会的责任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遇到矛盾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充满信心。同时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立足本职,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和坚定的毅力积极应对各种新的挑战,领悟人生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2.学会稳妥处事
  大学生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在处事上有一定的理智思考,但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没有社会经历,经验不足,想法过于简单比较单纯,做事易冲动,所以在处理一些问题上,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容易急躁,不理智,没耐心,甚至偏执。心理和谐需要建立健康的处事准则,保障处事畅通,做事不偏激。
  3.形成稳定个性
  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心理的实现,需要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稳定个性。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自尊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高自尊的人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世界的看法也比较乐观。自尊自信是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者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肯定自己的实力,对自己充满绝对的信心,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义务与责任;同时还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独立坚强的精神。而不能自卑自贬、自暴自弃、被动的依赖等靠,这样不但不会让人进步,相反只能延迟人的进步进而让人倒退。
  4.塑造健康人格
  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正视自己,正视过去,面对现实,注重未来,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有安全感,有自由感。这就是健康人格。
  从总体上看,人格健康的人应该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发展的人。从具体特征上讲,健康人格应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1)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表现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无关的认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表现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视清高、妄自尊大,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甘愿放弃一切可以努力的机遇。
  (3)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乐观的人常常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对学习的兴趣如何可以反映出对生活的基本倾向。人格健康的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观察敏锐、注意集中、想象丰富、充满信心、勇于克服困难,通过刻苦、严谨的学习过程,获得不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很难相信,对學习和生活缺乏兴趣,整天精神不振的学生的人格是健康的。
  (4)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应,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渲泄、排解、转移和升华。
  (5)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当代大学生往往对自身期望值比较高,又有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系统关爱,自立意识比较薄弱,求知欲求胜欲较强,奉献精神比较缺乏。缺乏爱心,不关注弱势群体,甚至轻视弱者已经是许多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心理现象。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健康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对于与人发生的矛盾与摩擦,以宽容谦让的心态,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多换位思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不能心胸狭窄,凡事只替自己考虑,这样才能使矛盾摩擦越来越小,进而使心理和谐。“具有体验丰富的情绪并控制情绪表现的人,通常是有能力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是能紧紧地把握现实的人,是获得健康的自我结构的人,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的人。”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方力量相互统一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下,实现心理和谐必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5.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4-247.
  [4]杨玉森.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3):66-69.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目前实施公費自费双轨制和奖助金制的高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方法,详尽分析了研究公费自费双轨制和奖助金制各自的特点,并对其实施后给研究生学习、消费和压力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充分讨论,最后针对研究生收费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问卷调查 公费自费双轨制 奖助金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收费也相应地进行调整
期刊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期刊
自2003年11月起,本人组织和参与右江区几所学校的部分班级共533名师生从事“激活学习兴趣,发展语文智慧”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各项实验目标已经完成。该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三个结合的教育方式来激活学生读书和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和习惯。实验学校改进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语文智慧的新路子。    一、实验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期刊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办学思路为依据、学生需求为指向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仅是课改的难点,也是课改的亮点,更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们老河口市实验小学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凭着对教育改革的满腔热情和冷静思考,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 独具慧眼,赛诗会如火如荼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崇素质教育,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习作教学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几年,我在如何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情趣,使他们用文字表达出真情实感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换个方式讲评,点燃习作兴趣    习作课的气氛轻松、愉快,才能使学生的思
期刊
[摘 要]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听”几乎成了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的“拦路虎”,也是困扰教师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听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弄清其中的原因,并针对其提出了几条策略 。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 听力    听力理解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绊脚石,也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主要障碍。少数民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听不懂、说不出、理解力偏低的问题,主要是这
期刊
案例描述:  本文教学内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文章之所以流传千古,因为这份知音之情特别感人。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知音的内涵以及为何知音难求理解不深。教学时,我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超越文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古时的人和事,体味这份感人肺腑的知音之情,让语文课堂人性更丰满。    一、课件辅助,初品知音情    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总体感受钟子期是
期刊
不少老师总是在抱怨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不能把单词的音读准,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学生总是背不出单词来。其实,这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如何引导小学生快速、有效地进入英语学生状态,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小学老师去共同探讨、研究的一个课题。外国英语教学普遍使用Phonics教学法。Phonics最早是一种教英语本族语的儿童识字、拼写和阅读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坚持把Phonics教学法灵活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相
期刊
一、引言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优化的过程。  当代中学生3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执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两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说谎、吸烟、喝酒、厌
期刊
软件代码的可重用性和可靠性是程序开发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Java 语言的泛型是JDK1.5(Java Development Kit,Java 开发工具包)及以后版本引入的较大的新特性。不仅语言、类型系统和编译器有了较大的变化以支持泛型,而且类库也进行了大翻修,所以许多重要的类。它的主要优点有:    一、代码重复性、可读性好    首先我们看两个例子:  public class Strin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