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博士在2016年软博会期间举办的两化融合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编辑整理。在主旨演讲中,安筱鹏博士全面解读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的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入总结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新形势,提出了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抓手是“双创”平台、重要标志是新模式、有效途径是行业系统解决定方案、关键支撑是“新四基”等理论认识。因篇幅较长,分三期连载刊出,本期为第一期。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现在我就文件相关内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开篇就提出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定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如何来理解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这是由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从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上。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发达国家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从国内来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是规模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2%,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二是创新活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带动性强。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支撑,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这是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客观要求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整;中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是互联网产业规模、企业规模、应用终端规模大国。就整体实力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全球互联网市值最大的10家企业中,中国占到4家,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服务数亿用户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应用在中国普及率持续提高,各类新型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网上支付、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16亿、4.13亿和2.60亿,全年增长率分别为36.8%、14.3%和17.1%。
  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激发了全社会的无限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但总体上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于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互联网潜力巨大。仅以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看,我国网络零售即消费型电子商务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服务水平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交易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工业企业间电子商务方面,我们与国际上尚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较差,互联网在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方面应用尚不够深入,制造领域互联网应用步伐亟待加快。
  在28号文件研究起草过程,我们反复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了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1月5日出版的《新华文摘》上的署名文章《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升级》。我们反复学习领会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哪里来,新旧生产体系如何转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将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双优势,形成叠加效益、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叠加,聚合是竞争优势叠加融合催生的化学反应,倍增是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的放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三)这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特征和趋势所决定的
  与“互联网+”其它领域相比,“互联网+制造”有三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是价值创新过程,而不仅是价值传递过程;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不仅提高了制造业交易效率,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其它技术的重要区别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发展理念的融合、技术和产品的融合、生产体系的融合、业务模式融合。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特征,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放到整个“互联网+”布局中来看,我有几点认识:一、制造是关键环节。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制造是价值创新的环节,是全球制造业巨头在标准、技术等方面长期掌控阵地,互联网融入制造环节将会带来新旧力量的角逐。二、制造业是“互联网+”的主战场。这是由制造作为强国之基、立国之本的地位所决定的。三、制造企业是主力军。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技术、人才、观念以及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但面对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繁重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只有激发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发展理念、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制造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主攻手。四、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系统是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还是德国工业4.0平台,其核心都是打造产业生态系统。   二、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断涌现,成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大型制造企业、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中航工业、航天科工、中信重工、联想、小米科技等制造企业通过打造“双创”平台,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企业内部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些大企业“双创”平台已经成为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中国移动、百度、阿里、腾讯、猪八戒网努力构建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平台,并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双创”新环境,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创了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二)骨干企业研发设计迈向集成协同新阶段,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不断融合研发设计各个环节,由单项应用加速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研发设计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1.1%,其中大型企业达到了80.7%,中型企业达到了72.1%,极大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效率。实现研发设计与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环节数据互通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45.7%、36.0%、18.7%。华为、三一重工、潍柴、吉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全球多地协同研发体系。
  (三)智能装备在重点行业开始普及,成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智能装备和现代生产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生产过程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分别达到40%和57%。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加快普及,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为45.4%,其中大型企业为56.1%,中型企业为42.9%,大幅提高了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服装、家具等行业正在兴起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青岛红领、韩都衣舍、维尚家具、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陕鼓、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东方电气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五)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13万亿元,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形成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百亿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达到20个、50个以上。传统B2C、C2C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转变,电子商务从交易平台向生产平台转变,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已成为家具、服装等产品销售主要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网络支付、信用服务、电子认证以及智能终端、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构建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和跨越的重要驱动力。
  总之,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仅为14.6%。三是核心技术薄弱,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五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在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在经历了从局部扩散到全面融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从生产变革到组织创新之后,正推动研发、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重构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一)互联网加速构建新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一是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支持万众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二是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流程正在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构建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新型能力。三是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协同创新、迭代创新、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对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二)互联网加速开辟市场需求新领域,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强产业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将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一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新一代感知、传输、存储、计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极大激发了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互联、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创新活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二是产业投资的新空间。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核心软硬件、信息物理系统(CPS)、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正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施和装备,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产业投资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带动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三是信息消费的新空间。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和消费流程,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刺激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需求。互联网从产业、投资、需求等方面不断催生大量新兴增长点,开辟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三)互联网加速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
  互联网与制造领域加速融合,引发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竞争格局的持续变革。一是“云”、“网”、“端”正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工业大数据、工业APP的集成应用不断激发对工业云的迫切需求,工业网络宽带化、IP化、无线化稳步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成为新型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GE、SAP、IBM等跨国公司纷纷抢先布局工业大数据平台和产业生态。二是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凸显。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正在解构和重塑工业活动,工业产品、企业流程、生产方式、新型能力、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被重新定义。三是定制化、服务化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趋势。传统产品将被具有感知、存储和通信功能的智能产品所取代,消费者正成为深度参与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产销者(Prosumer),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精准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四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制造过程中人、机器、产品等要素的泛在连接,形成制造、器件、网络、软件、芯片、解决方案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攻关、标准合作、能力适配、规则共制利益共同体,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工业4.0平台(Industrie4.0Platform)作为产业生态发起者、推动者、构建者的地位将不断巩固和加强,新的竞争规则正在孕育和形成过程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初始治疗前CRP/Alb比值(CAR)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及其在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80例健康对照人群及SCLC患者
所谓水上交通安全设施,是指助航标志、交通安全标志、应急冲滩点、应急停泊区、特闸锚地等有助于船舶安全航行的设施。本文就水上交通安全设施对西江航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研究背景】近年来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氟氯烃类等化学物质能够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球表面的UV-B增多,同时高粱纹枯病也是严重威胁高粱产量的重要因素,两者在自然界具有共存
目的探讨腓骨后外侧放路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7例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1例患者接受经腓
目的研究向天果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冷浸并加热回流提取向天果,乙醇提取物采用石油醚萃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化学成
目的探讨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现状、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帕金森病、便秘、治疗”为检索策略,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起始时间未做限定
人,永远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竟争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目的对比分析改良和传统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过程中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1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传统Ivor-Lewis手术和改
目的观察地尔硫[艹卓]对氯胺酮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6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4组(n = 16):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氯胺酮(ketamine,K)组、地尔硫[艹卓](diltiazem,D
通过危险源理论,分析了煤矿掘进面中瓦斯爆炸危险源,并利用FTA从人、机、环、管理4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最终确定了掘进工作面瓦斯爆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