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被迫”登顶珠峰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c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现代登山运动,地点是在苏联。那时,苏联在登山运动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可他们没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鉴于中苏之间特殊的友邻关系,苏联提议,两国共同组队攀登珠峰。在苏联的帮助下,1956年中国有了登山队。
  
  意外变化苏联人撤退
  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对于珠峰的归属,当时中尼双方存在争议。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中方曾建议给这座山起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友谊峰”,但尼方拒绝接受:“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这样的反问缘于尼泊尔人的率先登顶。1953年5月29日,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和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从南坡登顶珠峰,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的队伍。尼泊尔是印度的附属国。印度人一度叫嚣,中国人从来没有登上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国的领土范围。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中国攀登珠峰陡然间成了一项庄严的政治使命。
  按照中苏双方约定,两国于1958年选拔队员训练队伍,1959年正式攀登。刚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王富洲通过层层考核顺利入选。
  准备工作按部就班展开,可是,苏联政府一纸命令,当时在中国的所有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退回国。
  三次行军损失惨重
  虽然面对诸多困难,但1960年3月,200多人的队伍还是集结于珠峰大本营。按照苏联人教的办法,登山队计划步步为营逐渐适应,分4次行军完成登顶。
  第一次行军,登山队前进至6400米高度,沿途建立3个高山营地,并将物资和装备运到6400米。完成既定任务后,队员撤回大本营休整。
  第二次行军,登山队打通从北坳底部到顶端的“登山公路”,在7007米建立营地。
  按照计划,第三次行军的基本任务为侦察突击顶峰的路线并建立突击营地,如果条件成熟则相机而动直接登顶。然而行动过程中天气突变,虽然3名队员在8500米建立了突击营地,但此时全队共有50多人不同程度冻伤,包括队长史占春在内的多名主力队员不得不抱憾退出,另外还有两名队员牺牲。
  在前几次行动中担任运输任务的王富洲,此时入选第四次行军突击组,组长为登山队副队长许竞,队员还包括刘连满和贡布。
  临危受命冲刺登顶
  第四次行军是从5月17日开始的。6天后,许竞、王富洲、刘连满和贡布4名突击队员到达8500米突击营地,屈银华亦率运输队员随后赶到。
  5月24日上午9点多,4名突击队员向顶峰进发。刚刚走出几十米远,许竞突然两次倒下。只能赶紧让运输队员屈银华顶替许竞参与冲顶,王富洲则临危受命担任突击组组长。
  中午12点多,4人来到“第二台阶”,这是一个高约30米的天险,平均坡度在80度左右。他们发现,“第二台阶”下半部分岩石上有一条裂缝,可容一人通过,从裂缝中间爬上去之后是一段高约6米的峭壁,几乎直上直下,而且光溜溜的无处下脚。
  最后刘连满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屈银华借助刘连满的托举,在岩石上砸进两枚冰锥,穿上保险绳,并利用保险绳第一个爬上峭壁顶端。其他3人亦如法炮制,成功突破“第二台阶”。
  刘连满在此处耗尽体力无法继续前行。在海拔8700米处,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继续向顶峰进发。此时天色已晚,3人决定摸黑前进。
  借助微弱的星光和雪光,最后冲刺走得异常艰难,找不到路线,只能用手摸索着往上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食,3人体力都下降得很厉害,有些地方完全是一寸一寸爬上去的,从8700米到登顶,上升100多米花了10多个小时。
  登顶时间为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环顾四周,除了夜空和闪亮的星星,再也无路可走,他们这才确信已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使命。
  (摘自《生活日报》2012.5.29)B⑦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今严重的世界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甚至有学者将其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一起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对包括我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