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突破 举一反三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整合;重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44-03
  【作者简介】王萍,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教学现状
  1.古代诗词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从学生的层面来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古代诗歌由于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学生在解读时存在生活背景的差异,不易产生共鸣;二是大量优秀诗歌都是创作于诗人的中年甚至是老年阶段,十四五岁的学生人生阅历和积累显然不够,理解上很难深入,读不出诗歌中的人生况味,读不懂作者的“欲说还休”;三是古诗以文言写作而成,很多学生不能完全解决文言障碍这一难关,如2013年江苏高考有“山静似太古”一句的赏析,很多知识面较窄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太古”一词。这种情况下,学生鉴赏起诗歌来往往力不从心,难免要望文生义、胡编乱造。于是,考试时诗歌鉴赏部分变成了学生最不易得分的环节之一。
  2.教学时间紧任务重。
  高中阶段对教学进度的要求较高,《唐诗宋词选读》整本书,62首诗词,即使适当压缩掉部分选教及自读内容,教学量还是较大的。常规安排是长诗2课时,短诗1课时,很多时候不得已赶起进度来,一首诗、一首词半节课时间就能“说”完。从功利的层面看,诗词毕竟篇幅短小,即使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也一样能完成背诵、应付默写考试。
  3.传统教法面面俱到,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诗歌教学的课堂,大多以单首诗词为单位进行讲授,意象、情感、技巧、主旨等方面面面俱到。这就造成每一首诗词的每一个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粗略而又仓促。这样的高投入换来的未必是高产出,除了留在学生书本上的笔记,真正留在学生心中的东西却很少。另外,长期机械、重复的讲授方式,会让学生对诗词产生后天“免疫”,自带“防火墙”,形成解剖诗歌的“条件反射”。比如一旦捕捉到诗歌内容或注释中的“贬谪”信息,作者的情感就一定是“失意、愤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至于其他个性化的东西,已经没有热情、也没有意识要再做深究。更有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一些程式化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使诗歌赏析沦为了“关键词”加“标签”的简单组合。
  二、教学理念
  1.变面面俱到为重点突破。
  整册《唐诗宋词选读》,62首诗词,怎样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我的思考是,有取有舍,无须面面俱到,但求一招制敌,不求满园春色,亦可一枝独秀。不完全局限教材的编排顺序,不一味以单首诗词为授课单位,而是根据需求将教材重新排列整合,抓住一首诗词的难点,或围绕几首诗词的共同点,只着力解决一到两个问题。这种解决不是点到为止,而是砭入骨髓,将问题细化,将研读深入,要么不讲,要讲就讲透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本节课就是这一想法的实践。整合教材,讲授苏东坡的四首诗词,设定一个教学任务:还原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苏轼,让单一死板的苏轼立体起来、丰满起来。同时顺带解决与人物形象有关的人物描写的方法、炼字赏析、诗词诵读等问题。
  2.由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
  苏轼的四首词依次是《卜算子》《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记梦》。这样的设计课堂容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前两首词内容较为复杂,因而主要由教师引导带领学生分析鉴赏,后两首词中《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解读难度并不大,后一首《江城子·记梦》作为悼亡词,学生能完成情感的体悟共鸣即可,因而在处理时后两首词以学生自我学习讨论为主。在这种巩固性练习中,用两首难度不算很大的词作,让学生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人物分析的方法及时加以应用实践。在教师带领和引导下,完成诗词理解,这是一种“学”;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独立自主完成分析鉴赏,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学过程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本节课既然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授课内容,自然就要以人物形象导入为宜。在备课搜索资料时,我意外发现了有部名为《苏东坡》的电视剧,男主角是陆毅,女主角是林心如,这两位演员颜值高、富有亲和力及时代气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于是,我将古代苏轼的画像与时下电视剧剧照进行对比,导入课文。
  我将导语设计为:“读诗就像看古装片,我们满心期待能看到这样的(展示电视剧《步步惊心》精美剧照),结果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展示三幅古代线描苏轼画像)。——说实话,后面这样的人物我也不喜欢,他是干瘪的,是面目模糊的,是千篇一律的。可历史上真实的苏轼会是这样一个干瘪无趣的糟老头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试试看,能不能还原一个这样(展示三幅电视剧剧照)的苏轼。”在这几幅图片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由意外惊喜到哑然失笑,再到最后的眼前一亮,尤其是最后几张剧照中那位俊朗、儒雅又不乏英武的苏轼形象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惊叹。很多学生立即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想一探究竟的劲头。
  2.不急不缓,授之以渔。
  《卜算子》《定风波》这两首词在理解时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卜算子》一词中,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境况,学生是比较容易捕捉到的。但苏轼孤高自许、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学生很难一下就把握准确。在教学设计中,我给这两首词分配的教学时间就较长。事实证明,“发掘”进程果然并不顺利。在具体分析过程中,我始终提醒学生,所有的分析应该来自文本本身,而非读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我始终立足于引导学生牢牢抓住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深入品味,尤其是“拣尽”“不肯”这两个词。我提醒学生注意“尽”字背后所具有的含义,引导学生将“不肯”与“不能”“不敢”“不愿”这样的字眼反复进行辨析,揣摩作者用字背后的情感内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诵读时要适当对这些字音进行重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意蕴来。   又如《定风波》一词,作于苏轼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这首词尤其适合与《卜算子》进行对照,在对照中体会苏轼三年来心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口号、不是呼喊,而是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我仍然致力于引导学生紧扣诗词中的关键意象、人物的言行举止、重要的抒情议论行的语句进行分析。令人欣慰的是学生逐步找出了词中“莫听”“何妨”“徐行”“竹杖芒鞋”“轻”“谁怕”“任平生”“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字句,并较好地进行了分析。之后我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学生一起着力辨析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与“回首向来潇洒处”两个版本两种用词的优劣。有学生指出“潇洒”一词更切合,因为本文中苏轼就是一个洒脱旷达的形象。但更多的学生认为,“萧瑟”指代的是人生中的坎坷和逆境,作者回首这些人生痛苦,能够无所谓风雨和天晴,才更能够突出此时苏轼从容镇定的性格特点。这一个讨论环节,是我个人比较满意的。在一个迷信权威、唯教材是从的时代,启发学生做一点独立的思考,尽一己之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比掌握知识本身更有意义的事。
  3.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很多教师常常感慨,我讲了那么多,为什么学生就是不能掌握?作为一线从教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教训,我深切地感受到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用”,是多么必须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早已是“闻道百”,然而却始终“不能为”。这其中就是缺乏了一个教师放手让学生练习的过程,尤其是缺乏了课堂上即时强化的过程。因此,在对第三第四首词的处理上,我给予了学生较为宽裕的时间,首先让学生参照前两首词作分析解读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己尝试赏析词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将每个人的思考汇集整合。如果说,前两首词学生是在学习一种方式方法,后两首词就是一种切实的巩固训练。从课堂反应来看,在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学生不仅分析出了人物形象,还指出了作品塑造人物时运用的典故、比喻、借代等手法。在分析《江城子·记梦》时,学生在没有教师提点的情况下,就能十分准确地捕捉到词作中情感意味最浓烈的句子,如“小轩窗,正梳妆”,又如“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也许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讨论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许学生的思考还远不够成熟和深刻,但这一过程的意义远大于这一结果的意义,知识可以由教师加以补充,但学以致用的意识必须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这才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正是这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目的所在。
  4.首尾呼应,一以贯之。
  通过学习,《卜算子》中孤苦凄凉、惊魂未定而又孤高自许、不愿同流合污的苏轼,《定风波》中潇洒镇定和轻松旷达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孔武有力、豪气干云的苏轼,《江城子·记梦》中那个充满了柔情的、细腻的苏轼,这许多的苏轼重叠在一起,组合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活”的人,这个苏轼是立体的,是可亲可爱的。
  一直以来,学生对苏轼熟知但并不了解,学生爱用苏轼作为文章素材,但真正的苏轼,在学生心中的认知又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其实,又何止苏轼?平淡乏味的教学会让无数饱满的生命个体都变得干瘪无趣,他们写下的流传千年的热血诗歌变成了冰冷干枯的文字“木乃伊”,骨架仍在,但字里行间没有了血肉,没有了温度,没有了情趣,学生触摸不到诗歌写作之际那一颗颗跳动的心,感受不到写下这些字句时一个个或孤傲或愤慨或狂喜或悲悯的灵魂。
  然而,真实的苏轼远远不止这些方面,这四首词对于苏轼还只是豹之一斑。因而,在整节课的最后,我仍借助电视剧的剧照,选取了苏轼纵马驰骋的图片、顽皮逗弄儿女的图片,并以结婚之喜的剧照作为整节课的收尾。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课堂讲授的内容,还应在课后更多地去解读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我将小结语设计为“古人也可以是鲜活的,要你自己去细细品读。学完这几首词,希望大家的脑海里留下的不再是这样的(仍是展示古代线描画像)苏轼,而是真切感受到一个这样的(展示导入时的三幅电视剧剧照)苏轼,甚至有一天你们能自己读懂一个这样的(展示其他多幅电视剧剧照)苏轼。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将来的某一天,你就是苏轼!”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紧扣人物形象这一要点,适当拓展与人物塑造有关的内容,如写作技巧、用词炼句、思想情感等,但都是围绕如何表现人物来进行,并不无限铺展。因此整节课总体上能做到紧凑凝练、不蔓不枝。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我自己而言,是在原有教学思维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和突破。结合课堂完成情况和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给我的信息,应该说这种尝试还是达到了预期。
  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学生悟不出的人生感慨。我想,不应着急,师生可以一起来讨论探究。如讲授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的两课时,我们能否暂时抛开尽人皆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只专门去讲一讲李白在文中大胆奇特天马行空的想象?那片镜湖及镜湖上的那轮明月到底照见了李白怎样的身影,凶猛的百兽之王为什么会乖乖鼓瑟,什么样的人物才有资格让老虎为之奏乐,为什么李白要在梦境中列出“如麻”的仙人,如此种种。学生和教师一起慢下来,一起尝试着,不是简单勾勒,而是细细描绘诗人笔下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在深入想象体会梦境美好的同时,教者再适时引领学生去揣度诗人这样构思的用意,这种设计看似只探讨了想象这一个问题,其实对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探究不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吗?学生读懂了李白,与此同时,不也就可以读懂屈原?读懂天下所有爱做梦的人?
  教师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对教材进行整合,进行个性化的排列组合,诗词教学的任务即使再繁重,我们也可以从容平和、游刃有余。其实,我们可以做的努力又何止于诗词教学?教无定法,我们无法断言哪一种教学模式更行之有效,作为一线的从教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发生,让学生有所获得、有所提升应该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从教者终身研讨并为之努力的一个永恒命题。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用语言去完成任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近年来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延伸,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任务型教学”的本土化应用存在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即“唯任务”和“伪任务”。本文在界定了“任务型教学”的定义的基础上,指出了“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唯任务”和“伪任务”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设计;高中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75-03  【作者简介】王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一级教师。  【教学理念】  Widdowson认为,文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英语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
【关键词】读写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78-04  【作者简介】朱婧,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二级教师。  【教学理念】  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语言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中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输入形式,是理解技能;写作作为一种语言输出形式,是表达技
【摘 要】讲评课与新授课、复习课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课型。高质量的高中历史讲评课,不但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步骤,可目前高中历史讲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在讲评目标、讲评内容和讲评策略上进行充分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讲评课 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  一、目标的优化设计  1.准确定位。  审视每一堂优质的历史讲评课,不难发现都有其共
多年来,在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里,尤其是在学生心目中,化学总是与概念、性质、方程式等联系在一起,枯燥乏味、难学难教一直成为阻碍学生学习化学的绊脚石。事实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化学知识的灌输、化学技能的重复训练,无视化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实质,轻视化学与自然、历史和人文等领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
【关键词】函数;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68-03  【作者简介】王新奇,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一、设计理念  1.概念形成要让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自然融合。  概念的形成过程应是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自然融合。在教学“函数”这一概念时,应始终抓住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宜兴是紫砂故乡,古往今来,许多名士创作了大量的壶铭。这些装饰壶身的紫砂壶铭文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极简练的字句,刻于壶上,融书法、篆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意蕴丰富,富有诗意,蕴藏着无数哲理,足可令人深省,又平添几分情趣。这些作品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让学生通过对紫砂铭文的学习,学会欣赏身边随处可见的紫砂器物情趣之美。同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紫砂铭文的艺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学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82-03  【作者简介】王娇,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一级教师。  【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
【摘 要】一堂好课一定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应当呈现出“教师导学导思,学生情趣盎然;学生深度参与,实现自主建构;课堂生动活泼,产生积极生成”的生动局面。学习发生表现为发生“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发生“方法”,是学习的原点;发生“思维”,是学习的力点;发生“元认知”,是学习发生的远点。  【关键词】学习;真正发生;发生什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
【摘 要】本次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教学展评的主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来自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吴俊老师在其展评课中呈现出“巧”“真”“深”的特点,对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巧”;“真”;“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09-03  【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