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光祈20世纪初的文化取向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光祈(1892—1936),四川温江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音乐学家,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年稍长就读著名的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他在近代新式学堂读书这一重要经历,奠定了他民主爱国的思想基础。当时,各种报刊书籍均针对时弊,提出改革社会、救国救民的主张,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劼人曾回忆说:“我在中学时,喜欢看《民报》、《神州日报》、《民呼报》、《民主报》。”[1]与李劼人关系密切的王光祈,自然受到这些进步报刊书籍的影响,这从他喜爱研读《天演论》可见一斑。[2]
  辛亥革命兴起,王光祈积极参加保路运动中学生的罢课活动,并对川籍民主革命家邹容、彭家珍等烈士推崇备至。[3]这些活动坚定了他对建立一个真正新中国的追求,使他逐步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走上富强繁荣之路,亡国灭种的阴影仍笼罩着神州大地。“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成为当时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先进分子纷纷探求救国救亡之路,王光祈也不例外。他在1914年致周太玄的信中就表示要打破旧中国的现状,创造新的路子。[4]这一年,他就读于北京中国大学。在这期间,他参加北京《京华日报》的工作,并兼作四川《群报》驻京通讯记者,后又担任了四川《川报》驻京通讯记者。新文化运动兴起,他积极投身其中,并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李大钊等人,为《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晨报》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新文化运动,探索救国之路,遂成为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这场在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行的革命,对处于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极大震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而随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巴黎和会”,引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对此,中国的先进人们更加深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缺陷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他们的思想迅速从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研究社会主义。有人对这种转变作了深刻地分析,指出:“中华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压迫,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5]于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及其学说在中国广为传播,讨论研究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王光祈对此加以概括说:“自从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直接行动以来,这布尔什维克主义也就成了中国的新闻记者、政治家、教育家所注意的一个问题。”[6]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学说竟然成为时人的“一种口头禅;杂志报章,鼓吹不遗余力。”[7]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希望社会主义能够拯救中国的心情。王光祈因为从事新闻职业的关系,较早接触到俄国十月革命的信息,同时,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交往甚密,由此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也说:我“因为留意世界大势,不知不觉就中了社会主义的魔了。”[8]从此时起,王光祈就将自己的文化取向定为宣传、实践社会主义。他宣称愿以社会主义“新村及工读互助团”为自己“终身欲从事之事业。”[9]
  王光祈用社会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认为现今的社会是“万恶的社会”[10],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制度的不良,平民生活日艰”[11],人们的生活“不是‘人间’,而是‘鬼间’。我们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是鬼的生活”;在这种严酷的生存条件中,人们不仅要为生存而挣扎,还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这就使人“立刻要得精神病”,“立刻走上自杀的道路上去了”[12]。因此,王光祈认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必须用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造。他决心要“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13]为此,他会同李大钊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英人士,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集合了一批信仰、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为实现救国的理想而努力。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虽然多数都宣称信仰社会主义,但他们的文化选择大相径庭,有的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有的选择了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这在当时,涌入中国的新思潮,多数都是以社会主义的思想或被当作社会主义思想来加以认识和接受的。少年中国学会所提倡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的思想,使其在全国进步青年中有着广泛影响,先后在成都、南京、巴黎成立了分会,遂成为当时全国青年先进分子的一面旗帜。
  王光祈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对比研究,旁通博采,大量吸收了他感兴趣的流派的学说,形成了他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和俄国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俄国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这三个学派在当时都是被人们当作社会主义加以信仰和宣传的。
  武者小路实笃是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他不满资本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各种弊端,于是以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和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为思想基础,以欧文、傅立叶建设“社会主义新村”为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希望集合志同道合者,摆脱黑暗的现实社会,建立一个自给自足、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人平等、互助互爱的理想社会。为此武者小路实笃搞了“新村运动”,进行实践,名噪一时,被迅速介绍到中国来,引起追求、信仰社会主义的人们的极大兴趣。陈独秀、李大钊等纷纷表示肯定和赞赏。李大钊称赞武者小路实笃“是一个思想大家”[1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新青年》更是多次登载介绍新村主义的文章。其中一篇说:“新村主义的起因,就是感到社会主义的潮流,觉得现实社会有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因此从事于改革的方法。”[15]王光祈对新村主义倍加推崇,认为它“实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理想,正中普遍人生的福音”[16],是达到“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17]社会的良好途径。因而王光祈的社会主义理想,就是以日本的新村主义为模式和榜样的。
  托尔斯泰也为王光祈所推崇。他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社会改革家。他说:“若托尔斯泰者,则吾只有歌之咏之以表其崇拜信仰之热忱,奉为吾党社会活动惟一无二良师也。”[18]王光祈还很崇拜克鲁泡特金,认为克氏的互助论“是一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积极的,建设的”,“是要实现一种极公平极快乐的互助社会”[19]
  王光祈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互助论等,而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进行实践。他最初希望组织一个“菜园子”新村,但未能如愿。于是他将大量心血倾注于另一个新村式组织——工读互助团,在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著名人士的支持帮助下,王光祈发起组织的北京工读互助团“居然组织成功”,一时名声大噪,报名参加者“有数百人之多”,而远在外地的“各处同志来函探询讨论的约有数百封”[20]。就连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对北京工读互助团寄予厚望,认为如果成功,将解决世界上最重大的问题。[21]面对如此火爆场面,王光祈踌躇满志,以为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将在改造中国问题上成为现实。但不久,他的希望落空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很快解散。随后,他又同陈独秀合作举办了上海工读互助团,毛泽东、张国焘等人也加入了进来。但上海工读互助团也好景不长,旋即解散。这给王光祈以很大打击,但他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就在出国求学后,他仍然继续追求他的社会主义理想,始终不渝。
     通过对王光祈的文化取向以及实践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光祈选择并毕生追求的文化不过是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脱离中国国情的幻想,其理论和实践都是行不通的。
  王光祈在中华民族处在历史紧要关头,作为中国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员,为寻求救国图存之路而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应该加以充分肯定。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救国真理,进行着艰难的文化选择。虽然他没有能够找到救国救民的先进文化,没有找到实现其救国救民宏大抱负的正确道路——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亦可称之为历史局限性——但这无损于他作为崇高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强烈的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救国理想至死不渝的执著追求精神,是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继承的。正是因为王光祈这样的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感的中国先进分子,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的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众多的文化中找到先进文化,选择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实现王光祈所毕生追求的救国图强理想,建设美好的新中国。
  
  注释:
  [1]李劼人:《自传》,《李劼人选集》第一卷,第2页。
  [2]戴尧天:《王光祈温江故乡生活志略》,《黄钟流韵集》,成都出版社,1993。
  [3]方惠生、朱舟:《王光祈为什么要改学音乐》,《黄钟流韵集》,成都出版社,1993。
  [4]周太玄:《王光祈先生与少年中国学会》,《追悼王光祈先生专刊》,成都,1936。
  [5]瞿秋白:《归国杂感》,《太平洋》第二卷,第六号。
  [6][8]王光祈:《致左君》,《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四期。
  [7]王光祈:《工作与人生》,《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9]王光祈所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职业调查表》。
  [10][12]《王光祈旅欧杂感》,《少年中国》第二卷第五期。
  [11][19]王光祈:《与左舜生书》,《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二期。
  [13]《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三号。
  [14]郭绍虞:《新村研究》,《新潮》第三卷第一号。
  [15]周作人:《日本的新村》,《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
  [16]王光祈:《“社会的政治改革”与“社会的社会改革”》,《少年中国》第二卷第八期。
  [17]毕兴、韩立文:《王光祈》,《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8]王光祈:《学生与劳动》,《晨报》1919年2月25日。
  [20]王光祈:《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七期。
  [21]蔡元培:《工读互助团的大希望》,《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二期。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当代
  四川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民国初期,成都市人口约为四十万人;到抗战时期,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人口已达到七十万人。如此多的人口集中于一个城市,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当时,政府和市民是如何解决饮水卫生问题与公共厕所卫生问题的呢?    一、成都市民饮水方式的变迁    民国前期,成都是一个还未受现代化太多影响的内陆城市。它的子民们仍然保持着几千年来的饮水习惯——主要依靠井水与河水。成都的著名小吃“铜井巷凉面”,就是因为这个巷子的铜井
期刊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今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毛泽东主席称颂的“云南三老”之一。  周钟岳青年时代曾随从老师赵藩(字樾村,云南白族学者,曾任四川盐茶道,是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名联作者)在成都生活两年时间(自辛丑迄癸卯,其间曾赴湖北公干约一年)。从他留下的《惺庵诗稿》卷二《蜀游草》中部分诗
期刊
现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翰林中国书画艺术进修学院国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的祁博文教授,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他形成了自己重气韵、富传神、寓巧于拙的画风。他长于写意花鸟画和行草书,尤擅写梅,有“祁梅花”之誉。其精品无不体现出以书法笔趣入画、画中有书的艺术个性和意境。    一、老树春深更着花    祁博文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四川荣县,其父能诗会文,知书善画。他在父亲的教育培
期刊
公元3世纪,有一位名叫宝掌的印度僧人,经缅甸沿南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名山大川,然后再经长安,越过秦岭,入蜀地,上峨眉,先后在灵岩寺、洪椿坪、宝掌峰等处搭起茅棚,驻锡修持。相传他在山中住了一百多年,成为颇为神奇的千岁宝掌。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又和众多名山大川进行比较,遂作出“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国第一山也”(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的评价。峨眉山名列“震旦第一
期刊
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文姬归汉图》存世本子多达九个: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摹本各一幅、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各藏一幅、日本奈良大和文化馆藏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幅、瑞士苏黎士私人藏一幅以及至今下落不明的“艺林本”。它们上迄唐宋,下至元明,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系统。其间尤以南宋宫廷画师陈居中所绘的画幅影响最大。但是,有关陈居中的相关事迹至今仍旧鲜有人知。  (南吕宫)(瑶台月)“从今至古,自
期刊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的日子来临。此时此刻,回首半个多世纪来四川舞台艺术事业走过的历程(1997年重庆市直辖,行政区划上不再属四川,本文涉及重庆方面的内容乃此时之前的),可谈论的内容多多。下面,就扼要述说二三,以供读者窥豹。    一、往事闪回舞台撷英    话剧之于中国是舶来品。1907年,川人曾孝谷与李叔同、欧阳予倩等成立“春柳社”,拉开了中国话剧的帷幕。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等地大批进
期刊
20世纪的四川美术在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审美愉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以后,来自原国统区与解放区的美术家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先后在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个行政区的美术组与西南美协、重庆美协、四川美协、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省文史馆、四川人民出版社(后美术出版社)和一些报刊等单位院校的积极组织、团结、指导下,学习有关方针政
期刊
辨别“乌”、“鸟”  书刊和解说文字中,有以“鸟”代“乌”之误植,可借对文校勘。例如:  1、据对文探讨词性。“……顾鸟帽青鞋,难得梁逢大佛;……问黄冈赤壁,何如乡郡挟飞仙。”“乌、青、黄、赤”为颜色词,构成对仗。故“鸟帽”为误植。  2、据对文探讨声律。“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乌”平声,“燕”仄声,对仗。故“飞鸟(仄声)”是误植。  3、据对文探讨典故。“燕来雁去……兔走鸟飞……”
期刊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层次的对生命意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有着数千年的传统,门类众多,博大精深。单就书法而言,它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从古至今,不乏其人在攀爬它、培植它,但能开花结果的又有多少人?!它也如同浩瀚的大海,在这片艺术海洋中遨游的人不计其数,但能鱼跳龙门自成一家者,也较为鲜见。一名书法家要
期刊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党史国史研究在曲折中凯歌行进的60年(本文所论不涉及大陆以外)。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党史国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曲曲折折;后30年虽有曲折,但明显趋势是凯歌行进。二是前30年研究中左的意识形态影响甚巨,尤其是在作为标准教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示范作用下,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篇一腔的调门、结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