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钠对严重烫伤小鼠肠道屏障的作用与相关机制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严重烫伤小鼠肠道屏障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将18只雌性8~12周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每组6只。将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背部浸入90 ℃热水中9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将假伤组小鼠背部浸入37 ℃温水中9 s模拟致假伤。3组小鼠均于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乳酸林格液1 mL。此外,烫伤+丁酸钠组小鼠分别于伤前30 min及伤后即刻经腹腔注射300 mg/kg剂量丁酸钠溶液;假伤组及单纯烫伤组小鼠仅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伤后24 h,取3组小鼠抽取门静脉血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荧光探针示踪法检测肠道通透性,取回肠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肠黏膜带状闭合蛋白1(ZO-1)、闭合蛋白、密封蛋白1、密封蛋白2、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蛋白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ZO-1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伤后24 h,假伤组、单纯烫伤组、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道通透性分别为0.88±0.19、2.62±0.48、1.23±0.16。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强(P<0.01),烫伤+丁酸钠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道通透性明显减弱(P<0.01)。(2)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闭合蛋白及密封蛋白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ZO-1及闭合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密封蛋白2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密封蛋白1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3)伤后24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和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及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5)。(4)伤后24 h,假伤组小鼠肠黏膜ZO-1沿细胞膜均匀分布,光滑连续;单纯烫伤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不规则,有断裂;烫伤+丁酸钠组小鼠肠黏膜ZO-1分布改变较单纯烫伤组有所改善。

结论

丁酸钠能够抑制严重烫伤后小鼠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少IL-1β和IL-18产生,从而减轻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和分布异常,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6月— 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0~93岁,平均69.72岁。致伤原因均为扭伤。内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4例,双踝骨折6例,三踝骨折13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5例,旋后内收型4例,旋前外旋型1
目的探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81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2例,女542例;年龄60~99岁[(80.0±8.0)岁]。按照ASA分级将患者分为四组:Ⅰ级23例(2.8%),Ⅱ级380例(46.7%),Ⅲ级389(47.8%),Ⅳ级22(2.7%)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同时发布的有关"医疗机构创面修复科基本标准"和"创面修复科临床医师,护士基本技能要求"两个指导性文件,结合前期我们探索建立创面修复学科体系的具体实践,笔者就如何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修复科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建议,供读者参考。
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致死率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双膦酸盐是临床上最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作用,抑制骨改建,维持骨量。近年来基础及临床研究未表明双膦酸盐影响骨折愈合的证据,因此对于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应当重视应用双膦酸盐药物,以减少再骨折风险。笔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应用双膦酸盐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应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使用双膦酸盐进行干预。
肝癌目前占我国癌症死因的第二位。我国肝癌的发病特点大多遵循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癌前病变的筛查在胃癌、大肠癌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肝硬化状态下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具有较强的恶变潜能,尤其是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癌变率极高。基于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专家临床经验,《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版草案)》经多学科协作对肝脏高级别不典型增
2018年10月18日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接诊1例右大腿近端内侧肿胀疼痛的49岁男性患者。患者因46年前右下肢烧伤已行2次截肢术,在笔者科室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右大腿内侧瘢痕性鳞状细胞癌转移,患者于上一级医院行局部活检后伤口仍溃烂不愈,患者要求化学治疗,于行第1周期化学治疗后10 d死亡。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针对烧伤后瘢痕溃疡应及早进行病理学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癌变恶化及转移。
目的分离可裂解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噬菌体,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信息及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2018年,取分离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烧伤患者血液的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UA168(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及滴板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瑞金医院污水中分离纯化得到烧伤患者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将其命名为噬菌体KP168,观察其噬菌斑形态。(2)取噬菌体
本文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在简要回顾我国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重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我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论述,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把我国创面修复科建设好、发展好,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冻伤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损伤。为此本文总结冻伤的损伤机制、类型及康复,并介绍冻结伤分度与临床治疗。冻结伤主要造成微循环以及血管结构的破坏,而烧伤主要造成皮肤组织的损伤。冻结伤的治疗关键是适当的复温、微循环治疗,烧伤则以创面修复为主。目前冻结伤导致的截肢率仍然很高,其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是现代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值得同仁们更多研究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