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6S rDNA初探中药对免疫重建不良HIV/AIDS病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中国艾滋病性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pi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经抗病毒治疗(ART)后免疫重建不良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经中药治疗24周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于基线和服用参灵固本免疫颗粒、青蒿琥酯片24周后分别采集一次粪便.从粪便样本提取细菌总脱氧核糖核酸(DNA),经16S靶向扩增、高通量测序、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将菌群丰度与金域现有的健康肠道菌群数据库进行比对,以此为依据描述样本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多样性.结果 收集了26例经ART后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300个/μL,且血浆HIV载量<50拷贝/mL>18个月的HIV/AIDS病人的粪便.免疫重建不良病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偏低(2.47±0.90),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偏低0.41(0.25~0.80).中药治疗24周后,肠型以肠型2占56.5%,肠型3(26.1%)次之,与基线的以肠型3(61.5%)为主,肠型1(19.2%)、2(19.2%)次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6);乳酸乳球菌丰度0.00(0.00~1.53E-04)、青春双歧杆菌丰度1.66E-04(0.00~3.60E-03)、龙根菌丰度1.31E-04(0.00~2.29E-03),两歧双歧杆菌丰度0.00(0.00~1.21E-04),与基线相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疫重建不良病人肠道微生物平衡失调,服用中药可能改变肠型,增加肠道相关益生菌的丰度.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快乐式教学法也被很多语文教师所利用,并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立足于小学语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在愉快中学到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