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甘肃教育》因工作而结缘。从《甘肃教育》筹办开始,我先后在《甘肃教育》编辑部工作了近10年。1988年调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后,我又义务做了两年兼职编辑工作。在那段日子里,我有缘和各位在全省都数得着的优秀编辑老师们一起学习、共事,对我这个20出头、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接到纪念《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的约稿信,那段往日岁月又重新浮现在了我心头……
我是1974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现改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的。后因各种原因被借调到甘肃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简称“中编组”(当时的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是西北师大和省教育厅双重领导的部门)。“中编组”第一任领导是辛安亭,他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在国家支援西部地区的号召下,他来到了甘肃。那时各省要自编中小学教材,他在全省高校,主要以西北师大为主借调了一批知识丰富、功底扎实的各学科拔尖人才。和我一起调到“中编组”的有师大毕业的赵连勤、冉生斌、牛喜林、程金城、惠岩、姜延芳,一年后又调来了兰州大学毕业的李志强、屈选等,他们个个才华出众,年轻有为。
我初到“中编组”上班时与绘图组的高增志先生和李赞华先生一起共事。绘图组负责各学科教材的封面设计、插画等工作。高增志先生是西安美院毕业的,原先是西北师大美术系的教师,也是借调过来的。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中午没时间回家吃饭,他就一手画插画,一手拿着馒头吃,这种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在“中编组”工作不久后,他又被调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李赞华先生是学地理的,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绘制的地图非常精美、准确。甘肃省的中学《地理》教材就是他和另外两位先生编写的。李赞华先生对我有不小的影响,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热情平和的待人方式,做学问的执著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1980年《甘肃教育》试刊,1981年正式创刊发行。《甘肃教育》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原“中编组”的人员中选留的。我当时准备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系里也催我尽快回去。但当时的领导是我很敬重的方祯,他勤奋好学,在省教育厅有“活字典”的美称,在他的一再挽留下,我就留在《甘肃教育》编辑部工作了近10年。先后的领导都惜才、爱才、尊重人才、关心年轻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带头人,《甘肃教育》编辑部才汇集了一批各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这是《甘肃教育》走到今天如此辉煌境地的关键所在。
《甘肃教育》当时是以甘肃省教育厅机关刊物的身份面世的,为机关代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是它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办刊原则必须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实用性。
我们美术编辑是《甘肃教育》的“美容师”。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我和张有龙具体负责封面、封二、封三、封四及内文各页的装帧设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甘肃教育》创刊号开始,我们就高度重视四封的装帧设计。为了使四封既有教育特点又有艺术性,我们将封面确定为以教育内容为主的画,将封二确定为以报道教学为主的照片,将封三确定为以反映教育为主的歌曲,将封四确定为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的画。创刊号的封面,经领导同意,我们邀请了甘肃省出版社在美术设计方面颇有名气的吴祯先生,他将一幅描绘女教师形象的人物画定为封面主体画,画面中女教师站在鲜花丛中,右手拿着书,左手拿着钥匙,背景为五彩缤纷的田野,象征着多彩的世界,钥匙放着光芒,象征着智慧和希望,总的寓意和感觉非常好。封二是一组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照。封三是甘肃省著名作家洪元基先生和著名作曲家卜锡文先生专为《甘肃教育》创刊而创作的一首歌曲——《我是园丁》。封底是著名水彩画家张阶平先生的一幅《飞流直下》水彩画。我们在突出《甘肃教育》个性特色上下工夫,把抽象的教育内容用富有诗意的具体形式呈献给读者,给人一种视觉审美上的享受。
为了突出甘肃地方特色,我们将甘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和名校作为选材重点,以精美的摄影图片和高水平的画作隆重推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和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了使内页装帧精美,我们从栏目设计、标题制作、插图尾花等方面反复斟酌、精雕细刻,力图使版式设计图文并茂、异彩纷呈、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力求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格调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
为了使设计既真实又有艺术性,我们将新闻图片和艺术摄影照片相结合。新闻图片以报道重要教育会议、教育活动和先进集体等为主,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刊登艺术摄影作品。在刊物创刊之初,我们邀请新华社驻兰著名摄影记者及省上著名摄影家给刊物供稿,保证了刊物新闻图片的质量,在逐步提升刊物知名度的同时也及时传达了重要的教育会议精神,介绍了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讴歌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多方位地描绘了教坛英杰的卓越风采,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了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形成。
为了使刊物的形式更加美观,我们还专设“园丁画廊”栏目,刊登教师的书画作品。为了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我们还专门在内页开设了“教育画页”专栏,刊登的作品有反映师生教学活动的,有表现古代教育典故的……形式上有的是故事连环画,有的是诗配画。总之,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让广大读者在阅读刊物的时候更加赏心悦目。
回首往事,我与领导、同事们在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中结下的友谊一直感动着我。在纪念《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向曾在《甘肃教育》创刊之初及后来为刊物精心设计、创作、赐稿的众多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甘肃教育》的关爱,给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甘肃教育》的老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博学多才,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一直影响着我。
往事如同秋日缤纷零乱的落叶,那些五彩斑斓的叶片相互掩盖、层层积压着,当我小心地一片片拨开细细回味时,真的有一种“欲说又忘言”的感觉。拿我所学的专业来比喻,如果人生是一幅美丽的油画,在《甘肃教育》工作的那段经历就是这幅画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说到这里时,如浪涛般涌来的往事已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已无法用文字来恰当地表达我此时的内心感受了,我只有祝愿《甘肃教育》的明天更加辉煌。
(作者系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接到纪念《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的约稿信,那段往日岁月又重新浮现在了我心头……
我是1974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现改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的。后因各种原因被借调到甘肃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简称“中编组”(当时的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是西北师大和省教育厅双重领导的部门)。“中编组”第一任领导是辛安亭,他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在国家支援西部地区的号召下,他来到了甘肃。那时各省要自编中小学教材,他在全省高校,主要以西北师大为主借调了一批知识丰富、功底扎实的各学科拔尖人才。和我一起调到“中编组”的有师大毕业的赵连勤、冉生斌、牛喜林、程金城、惠岩、姜延芳,一年后又调来了兰州大学毕业的李志强、屈选等,他们个个才华出众,年轻有为。
我初到“中编组”上班时与绘图组的高增志先生和李赞华先生一起共事。绘图组负责各学科教材的封面设计、插画等工作。高增志先生是西安美院毕业的,原先是西北师大美术系的教师,也是借调过来的。他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中午没时间回家吃饭,他就一手画插画,一手拿着馒头吃,这种敬业精神一直感动着我。在“中编组”工作不久后,他又被调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李赞华先生是学地理的,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绘制的地图非常精美、准确。甘肃省的中学《地理》教材就是他和另外两位先生编写的。李赞华先生对我有不小的影响,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热情平和的待人方式,做学问的执著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1980年《甘肃教育》试刊,1981年正式创刊发行。《甘肃教育》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原“中编组”的人员中选留的。我当时准备回西北师大美术系任教,系里也催我尽快回去。但当时的领导是我很敬重的方祯,他勤奋好学,在省教育厅有“活字典”的美称,在他的一再挽留下,我就留在《甘肃教育》编辑部工作了近10年。先后的领导都惜才、爱才、尊重人才、关心年轻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带头人,《甘肃教育》编辑部才汇集了一批各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这是《甘肃教育》走到今天如此辉煌境地的关键所在。
《甘肃教育》当时是以甘肃省教育厅机关刊物的身份面世的,为机关代言、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是它的双重职责。这就要求办刊原则必须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实用性。
我们美术编辑是《甘肃教育》的“美容师”。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我和张有龙具体负责封面、封二、封三、封四及内文各页的装帧设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甘肃教育》创刊号开始,我们就高度重视四封的装帧设计。为了使四封既有教育特点又有艺术性,我们将封面确定为以教育内容为主的画,将封二确定为以报道教学为主的照片,将封三确定为以反映教育为主的歌曲,将封四确定为以反映自然风光为主的画。创刊号的封面,经领导同意,我们邀请了甘肃省出版社在美术设计方面颇有名气的吴祯先生,他将一幅描绘女教师形象的人物画定为封面主体画,画面中女教师站在鲜花丛中,右手拿着书,左手拿着钥匙,背景为五彩缤纷的田野,象征着多彩的世界,钥匙放着光芒,象征着智慧和希望,总的寓意和感觉非常好。封二是一组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照。封三是甘肃省著名作家洪元基先生和著名作曲家卜锡文先生专为《甘肃教育》创刊而创作的一首歌曲——《我是园丁》。封底是著名水彩画家张阶平先生的一幅《飞流直下》水彩画。我们在突出《甘肃教育》个性特色上下工夫,把抽象的教育内容用富有诗意的具体形式呈献给读者,给人一种视觉审美上的享受。
为了突出甘肃地方特色,我们将甘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和名校作为选材重点,以精美的摄影图片和高水平的画作隆重推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和良好的艺术效果。
为了使内页装帧精美,我们从栏目设计、标题制作、插图尾花等方面反复斟酌、精雕细刻,力图使版式设计图文并茂、异彩纷呈、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力求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格调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
为了使设计既真实又有艺术性,我们将新闻图片和艺术摄影照片相结合。新闻图片以报道重要教育会议、教育活动和先进集体等为主,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刊登艺术摄影作品。在刊物创刊之初,我们邀请新华社驻兰著名摄影记者及省上著名摄影家给刊物供稿,保证了刊物新闻图片的质量,在逐步提升刊物知名度的同时也及时传达了重要的教育会议精神,介绍了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讴歌了教师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多方位地描绘了教坛英杰的卓越风采,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了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的形成。
为了使刊物的形式更加美观,我们还专设“园丁画廊”栏目,刊登教师的书画作品。为了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我们还专门在内页开设了“教育画页”专栏,刊登的作品有反映师生教学活动的,有表现古代教育典故的……形式上有的是故事连环画,有的是诗配画。总之,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让广大读者在阅读刊物的时候更加赏心悦目。
回首往事,我与领导、同事们在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中结下的友谊一直感动着我。在纪念《甘肃教育》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向曾在《甘肃教育》创刊之初及后来为刊物精心设计、创作、赐稿的众多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甘肃教育》的关爱,给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甘肃教育》的老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博学多才,他们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一直影响着我。
往事如同秋日缤纷零乱的落叶,那些五彩斑斓的叶片相互掩盖、层层积压着,当我小心地一片片拨开细细回味时,真的有一种“欲说又忘言”的感觉。拿我所学的专业来比喻,如果人生是一幅美丽的油画,在《甘肃教育》工作的那段经历就是这幅画中最为精彩的一笔。说到这里时,如浪涛般涌来的往事已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已无法用文字来恰当地表达我此时的内心感受了,我只有祝愿《甘肃教育》的明天更加辉煌。
(作者系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