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奇石写丹青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八旬的张源先生是受石友爱戴的石界元老,是最为石友熟
   知和喜爱的活跃在石界的著名书画家。他五十年来觅石、赏石、写石,快乐地为石奔波,默默地为石界奉献,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与奇石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半个世纪的书画石缘
  
  张老与石结缘已有半个世纪。1958年,他到正在建设中的重庆长江第二铁路大桥体验生活。在那里,他被伴随泥沙喷涌而出的雨花石迷住了:那些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那或具象或抽象的图案,那仪态万千难以名状令人目眩的美,让美术专业出身的他兴奋莫名。张源开始搜集奇石,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回北京时,尽管因为行李太重一再淘汰,他的石头还是装了满满一大水泥袋。
  这些神奇的天公造物,触发了这位画家的灵感。他深切地体会到,在奇石深邃博大的自然美面前,任何人为的艺术都会黯然失色。奇石的美是包罗万象的,那里有油画无法企及的色彩,有给予了中国山水画灵感的“皴法”,有雕塑家望尘莫及的线与面……“奇石是艺术之源”的认识那一刻就开始悄悄在他的心中扎根,并逐渐成为他此后艺术之路的核心理念。在此后五十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张源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天工的设色与造型之美,将之融入到自己的书画创作中。
  张老的爱石之情也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他到过许多急流险滩,也走了不少深山荒漠,哪里有奇石,哪里就是他的钟爱处。就连出差、旅游,他也要找找当地的奇石市场。张老平日生活极俭,他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购买奇石上。一次在银川,他和老伴看中了一件有迎客松图案的画面石。当时还有一个石友也看中了那块石头,张老不好与人竞争,便悄悄离开。可是回到宾馆,满脑子都是那块石头,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打车找到卖石人,连夜把那块石头买了下来。张老自号“金石道人”。几十年来到底收藏了多少石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家里放满了,就在老家双埠头又盖了房子堆石头,还是装不下,只好到处借房子。石头是张老最大的财富。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他的“艺术之魂”。
   奇石为张老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他的《夕阳照太行》、《鹿鸣山之秋》、《蓬莱阁》等作品,都以石为主题。“道法自然”的艺术理念,更让他的书画创作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体现出奇石般质朴天然的气质。同时张老以艺术家的眼光收藏、鉴赏奇石,宣传奇石,为石文化融入艺术、提升格调做着自己的贡献。
  
  以石修德拜石为师
  
  在张源看来,赏石的最高境界是“悟石”。悟石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虚幻理论。张老对石的领悟缘于对每方石的真切研读体悟。他曾专赴山东潍坊对著名的“廉石”进行调研。据说清代此地出了一位清官,时任湖南某县县令。他为官清正,不占不贪,造福百姓,备受当地民众爱戴。离任返乡时,当地百姓出于感恩,要以贵重礼品相赠。他却说:“就把山坡下那块大石头送我吧。”石头重逾千钧,他这样说是要两袖清风地回到原籍。不想两年之后,当地群众克服千难万险,把那块石头从湖南运到山东。后人为表示对他廉洁品格的敬重,也就将这块石头称为“廉石”。据张老考证,“廉石”还有多处,都有一个能教化后人的动人故事。
  无论是“廉石”以德为本的生动故事,还是道家“唯道集虚”的主张,屈原“怀沙以咏志”的情怀,恭亲王设石“独乐峰”的警喻……都被张老在怀古莫忘前贤的追思品悟中,寄予了深厚的道德理想。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并存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奇石在张源的心中,也就不再仅仅是收藏之趣、艺术之美,而是道德情操的象征。在张老看来,自古人石相伴,石头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其他任何物质不可取代的。在艺术领域,只有石是绝对的孤品。但它登大雅之堂而不自居,同样可以甘心奠基铺路。这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精神,使张老终身以石修德,拜石为师。
  
  文化境界人文情怀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组织工作时,张源曾组织在京部分画家参观曹雪芹故居壁画。除了认真研读画风与笔墨技艺,画中凡有石处,都会把他的目光吸引过去。他仔细研究画中放在主人书案上的一件赏石——玲珑剔透,温润典雅,包浆古朴,意境深邃,加之雕工考究的紫檀木座,他认定这是一件出自名家的传承古石。作为《红楼梦》的灵感源泉,这样的藏石应该不只一件吧。张老此后多年努力寻找曹雪芹遗石,可惜至今未能如愿。然而他却更深地感悟到赏石与文学艺术的重要关系。要做一个赏石人,就要先做一个文化人。赏石绝不是简单的把玩,而应循轨于高格的文化境界,皈依真挚的人文情怀。这也正是张老的赏石境界。
   张源将赏石艺术阐释为“大文化”,认为它有别于其他姊妹艺术的单一性,而是一门综合艺术。他认为,赏石艺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是极其深邃、厚重、丰富的百科全书。无论是自然科学中的地质、地理、物理、化学,还是社会科学中的美学、哲学、文学、史学、音乐、宗教等等,都包含在奇石之中,其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要想让赏石文化之花在艺术花园中大放异彩,就必须攻克文化难关。张老告诫石友,有修养、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在实践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为生活和知识的储备,最终厚积薄发。石界同道要将石文化发扬光大,就应“涉千条河,踏万重山”,钻研自然、社会两大学科,打好文化与实践两大基础,这是石界同仁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源的赏石观念从未停留在单纯赏玩的层次。他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认为这是一个爱石人的责任与使命。在书画创作与组织工作之余,张源深入研究奇石理论,多年来撰写了数十篇理论文章。他强调运用地域文化充盈文章的个性,认为地域性与民族性紧密相关。地域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富有独特的感染力和特有的价值。《京城赏石风韵》、《从米芾赏石理论得到的启迪》、《中国观赏石审美与道德观》等文章,都是他将地域文化运用到奇石理论研究中的例证。
  
  宣传推广默默奉献
  
  张源深知提高赏石队伍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多年来,他积极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建议,设立不同内容的赏石研讨会,推进科学赏石理论的发展,以提升奇石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使赏石文化有序发展。他还建议成立赏石专业院校,在条件不具备时,可以先成立赏石函授大学,在年轻人中普及推广赏石文化。他告诫石友:“石是历史自然的杰作,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基因”, 要舍得在文化上投资,多阅读奇石报刊书籍,文化的积淀、气质的提升才是获宝的必要条件。
  张老认为,赏石来自于自然,最终也应回归社会。石不应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孤芳自赏没有意义,奇石之美应该呈现给大众,供大众吸收欣赏,才是奇石真正的归宿。在他看来,奇石是培育青少年科普知识的直观课堂,也是老年人怡情冶性的健康乐园。为向公众展示奇石之美,让更多的人赏石、爱石,他先后三次自筹经费举办展览。1989年、2002年和2003年,张老赏石、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的个人展分别在北戴河、中山公园“卉芳园”和炎黄春秋艺术馆举办。展览以石为主,以书写石,以画传石,以一个书画家特有的方式立体地展示了奇石之美,获得广泛好评。
   多年来走遍祖国各地,在张老看来,赏石文化传播最薄弱的地区,就是社区和农村。于是他致力于发展社区和农村石文化。他在社区、街道举办赏石展览,开设赏石欣赏课;为实现乡村园林化的愿望,2006年,他因地制宜,帮助通州区大营旅游村克服财力等条件的不足,建成赏石一条街,使其成为该村新的旅游景观,这在农村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不辞辛苦地参与指导社区园林建设、布局设计、赏石定位等等,不仅指导他们深入产地购石,还亲为多处街心花园的设石无偿题字,为社区环境的美化,赏石文化的普及不遗余力。
  几十年里,张老以自己在石界和艺术界的影响力,热忱地为石文化奔走呼吁。他被全国多家赏石组织和业界媒体邀为顾问,不论哪里办石展,开研讨会,他都积极参与指导,并常常挥毫助兴。最近,张老应央视第二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之邀,在节目中系统介绍了北京观赏石资源如何科学开发、如何保护资源使之注入京城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走入市场等方面的内容,使更多的普通百姓更加了解和关注奇石文化。
  
  运河情深回馈桑梓
  
  和许多运河儿女一样,张老对家乡有着不能割舍的感情。他以自己的方式报效桑梓,造福家乡。2005年,在张源心底酝酿了几十年的一个愿望实现了——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二百多件藏石配好底座,加上自己创作的二十余幅书画作品,无偿捐献给家乡通州。当区领导提议将石馆命名为“张源赏石艺术馆”时,他谢绝了。他说,我只想为家乡做一点事,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运河赏石艺术馆”首开了在北京献石建馆的先河。
  大运河有水无山,为此他多次向家乡有关部门建议,叠造假山,设立园林石,建成山水并茂的优美景致,让来此观光的游客能够重新回味起古代运河“名石通道”的风采。当年,南方名石正是通过这条运河来到京城,使古都至今拥有众多颇具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奇石的。经过多年努力,太湖、灵璧等古代名石今又屹立于运河两岸,将城区点缀得更加诗意盎然。
  为弘扬运河文化,张老退休后创作了一百多幅歌颂大运河的书法作品,捐献给家乡,并以此为基础,启动建设“运河文化碑廊”。他邀请国内百余位书法名家,挥毫创作以运河为主题的作品。连同他自己多年搜集到的由历代帝王至文人墨客赞誉通州颂扬运河的300余篇作品,一起无偿捐献给家乡,报答大运河的哺育之恩。
  
  夕阳无限好,老骥仍伏枥。张老一生与石结缘,为石奉献。今天,这位年近八旬的长者,仍以令人感佩的矍铄精神、无私态度,书写着壮丽奇美的爱石人生。
其他文献
  
期刊
玛瑙是人类发现的首批宝石之一,自古被视为人间奇珍而成为帝王贡品。玛瑙又是佛教七宝之一,可辟邪、护身,象征友善的爱心和希望。尽管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不尽相同,但诸经书的七宝中均有玛瑙。   嫩江玛瑙,历史悠久,色彩绚丽,形状各异,质地坚硬,细腻温润,在中国玛瑙石中名列前茅。    一产地及历史文化状况    产地:  嫩江地处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脉东南侧,至三岔河汇
期刊
去年与友人赴柳州参加国际奇石节。徜徉于马安山奇石市场,到底是第一次,颇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激动中不免有些“老忐儿”进城的胆怯和惶恐。好在短短几日便自感腰杆渐硬,俨然一副老江湖的样子,也敢于负手挺胸到处游荡了。   逛得多了,便听说马安山市场里有一石商,女,名曰阿莉,经营手段不拘一格,表演能力远近闻名。余等哂笑,不信闯荡江湖多年会在柳州翻船,特意寻到阿莉的店堂,聚众唿哨而进。阿莉虽怯生生一副惹
期刊
一    一部赏石文化史实在就是一部文人赏石的历史。  屈原将美玉与幽兰并喻为高洁的象征,开启了文人将精神寄托于奇石的先河。陶渊明隐居山林与“醉石”为伴,更将奇石植入文人独傲的心灵,使奇石的观赏之风渐渐弥散传扬。至盛唐有了帝王官宦、豪绅富贾的附庸风雅,令奇石成为与珠宝争宠的珍玩,但这并没有改变文人主导赏石的潮流,白居易的一篇《太湖石记》将奇石的文化传承于笔端,让后人记住了石文化历史的深厚。宋代是公
期刊
随着赏石活动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赏石界的诸位藏石家、鉴赏理论家不断推出许多新的赏石理论,这些理论或抛砖引玉,或深入分析,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赏石理论的日臻完善。作为一名奇石爱好者和收藏者,笔者曾尽可能多地拜读这些理论大作,发现其中对奇石意境美和神韵美的论述很多。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奇石的意境美和神韵美,其中不乏精辟论述,颇值借鉴。但也有不少文章仍然停留在一种概念化的层面上,缺乏切合赏石实践的系统阐述
期刊
【本刊讯】(记者其实)2009年8月29日,由山西黎氏阁家居广场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三晋情·黎氏红”三晋奇石街开街典礼在山西省黎氏阁家居MALL广场隆重举行。    上午10时10分,开幕式在欢庆锣鼓和舞狮表演中拉开帷幕。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常务副会长杜耀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杨才玉,原太原市人民政府市长曹中厚,原太原市人大副主任常耀鸿,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沙凤英,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
期刊
乌海有这么一个人:  他一直在企业工作,却与文学为伴,上下求索苦中作乐,付出多多,收获也多多;  他曾以一幅漫画自画:额宽、鼻大,小眼睛笑着眯成一条线,有睿智也有些许狡黠。  他绝非迂腐粗俗之辈,在对石文化的虔诚和不懈追求过程中,完成了从爱好到钻研的蜕变。    写诗写成了诗人    宝桥与文学结情,缘于诗歌,而宝桥读诗、写诗则纯属偶然。若干年前,尚在师范读书的他有过一段不开心的日子,因为与同学交
期刊
密市是新疆最大的观赏石产地,拥有非常丰富的观赏石资源。哈密广袤的戈壁荒漠中,蕴藏了新疆最为丰富的大漠石资源,初步估算分布面积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目前,哈密发现的观赏石产地有十多处,主要有:以出产木化石而闻名的南湖煤矿区域,分布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被称为各类大漠石聚宝盆的沙尔湖,分布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新疆惟一的泥石产地泥石坑,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同时还有优质风凌石的主要产地马蹄山、出产玛
期刊
2009年8月8日上午,“长白山松花石精品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办。本届活动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吉林省白山市人民政府、吉林省长白山松花石研究会主办,以弘扬长白山松花石文化为宗旨,充分展示白山江源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等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书画界、赏石界、
期刊
中国凉山——传说中嫦娥奔月的地方,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一市十六县,总人口460万。州府所在地西昌是驰名中外的航天城、太阳城、月亮城和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城。这里“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凉山山川秀美、风景如画、人杰地灵。这里有国家级风景区螺髻山,有四川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的邛海泸山风景区,有世界上最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