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改词悼念董必武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975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些珍贵的古诗词歌曲磁带,这是1975年文化部组织几位艺术家为正在患眼疾的毛泽东录制的。其中8 盒磁带上均录有同一首词,录了12遍之多,可见毛泽东当年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程度。这就是南宋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以下简称《贺新郎》 ——笔者注),分别由蔡瑶铣、岳美缇、计镇华三位演唱家用南曲、北曲两种唱法演唱。这些磁带保存完好,播放时音质纯正,激昂的曲调在今天听来仍动人心弦。原词如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在录制的12遍词中,有7遍最后两句依张元干原词,唱作“举大白,听《金缕》”,而另有5遍这两句被改为“君且去,休回顾”。据当时参与录制工作的张晓辉回忆,这首曲子录好后送到毛泽东处,时隔数日,毛泽东突然改动了曲词中的最后两句。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改动这两句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关于这一点,流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表达对董必武的哀悼;二是寄托对周恩来的情感;三是为江青留下的遗嘱。在上述诸说法中,比较合理的就是因悼念董必武而改词。
  毛泽东与董必武同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着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并且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终生。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携手走过50多个春秋。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开始,他们就作为湖南、湖北农民运动的领导核心,相互呼应。在中央苏区,尽管毛泽东受到排斥、打击,但董必武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44年,毛泽东批准公开为董必武祝贺60寿辰。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积极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1972年2月下旬,毛泽东建议由董必武出任国家代理主席。诗坛上,两人结为挚友,毛泽东曾称赞“董老善五律”。
  曾担任毛泽东医护人员的蓝桂英回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将《贺新郎》的录音反复听了一整天。他时而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严肃悲痛,借这首词中的某些句子寄托自己对董必武和其他战友的怀念。没过几天,他把词的最末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让录制组重录,说原来两句“举大白,听《金缕》”太伤感了。毛泽东对这首词的改动,实际上增加了别离的意味,将送朋友去外地变为生离死别,暗含着更深沉的留恋不舍之情。
  据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董必武传》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写的《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等书,均采用了毛泽东改词悼念董必武的说法。
  (摘自《党的文献》2010.6王颖)
其他文献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随之也影响了整个世界。9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90年历史,就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创新和飞跃的历史
期刊
多年来,发表出版的有关皖南事变的著述不少,可谓硕果累累。关于国民党蓄意围歼新四军始末,多是主要围绕国民党正规军,如第二十五军的第五十二师、一〇八师、四十师,第五十军的第四十四师、一四五师,以及第七十九师、六十二师、新七师等的行径展开的。关于当时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国民党“党政方面配合军事积极工作”,“地方武力切实严密查拿,断然处置”等等大量党政系统、地方武装与国民党顽军“不遗余力”地“协剿”,则述之较
期刊
1922.7.16——7.23 上海 代表人数12人 全国党员195人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二大是一大党纲和1921年11月陈独秀签发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中确定的事情。出席大会的人员,由一大中央局成员、部分地区党组织的代表和出席远东民族会议后回国的党员代表三部分组成。与今天民主选举党代会的代表不同,二大代表不是民主选举的,除上届中
期刊
被称作方寸艺术的邮票,不但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而且将万千景象融于其间,可以说每一枚都是一段历史的回放。邮票作为载体,同样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其中,为纪念历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而发行的邮票尤为引人注目。当我们欣赏着这一张张绚丽多彩、精美别致的“党代会”邮票时,就仿佛品读着一本本浓缩的党史教材,追寻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足迹。    一    1921年7月底至8月初,
期刊
“许继慎将军还有后代,没断根!真是苍天有眼!”  在皖西,在鄂豫皖苏区,在北京,在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中,在红军老战士中,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人们纷纷激动地议论着、相互转告着这一喜讯。  “他又是怎么被找到的?”  “所找到的许民庆真是许将军的嫡传吗?”    寻 找    能找到许民庆,有很大的偶然性。  许继慎是六安人,五四运动时期在六安、安庆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和安庆建团;大革命时期曾由黄埔军校
期刊
20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加拿大建交40周年,加拿大是继英国和法国之后,第三个与新中国建立的西方重要国家。1970年10月13日,中加双方同时在各自首都公布建交公报。中加建交,被称誉为上世纪70年代的“报春花”,紧随其后,多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或发展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高潮。  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曾于1949年到中国旅行;后来,他又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最早访问、考察新中国的加拿大
期刊
1951年初冬,一个寒风凛冽、彤云密布的夜晚,我和战友们一起,乘车跨过鸭绿江,奔向朝鲜战场,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行列中。当夜,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即赋诗一首:   天安门上飘红旗,翻身解放开和平,   青年欣逢新时代,学习劳动分外勤。   忽闻东邻起战端,美帝猖狂魔爪伸,   朝方不敌难立足,唇亡齿寒须出兵。   抗美援朝齐动员,慷慨应召军校行,   坚定立场明宗旨,掌握技术求专精。   转眼春
期刊
在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有这样3位军事家,他们没有在功成名就后终其天年,既不是牺牲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不是壮烈地倒在敌人的刑场上,而是被“左”倾路线的推进者所杀害。这3位军事家是许继慎、曾中生、段德昌。其中,许继慎、曾中生死于张国焘之手。  2011年3月(一说为11月)是许继慎将军110周年诞辰,本刊特设此专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投笔从戎 勇当先锋    许继慎
期刊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光头,矮个,眼睛不大,眉毛淡稀,但他面色红润,腰身粗壮,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到他的雄心勃勃和牛一样的干劲。  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因而他一直被看成是造成中苏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他十分看重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友好关系。中苏两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8)的“蜜月”期,正是从赫鲁晓夫1954年9月29日至10月16日首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转战大江南北,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国民党顽固派对人民武装的迅猛发展十分仇视,千方百计加以限制和打击。为顾全抗日大局,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袭击。在叶挺军长的指挥下,新四军指战员奋起自卫,英勇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