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体在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牙缺失伴残根冠患者进行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治疗。结果:齿固位良好,美观舒适,有利于基牙的健康。结论:以附着体作固位体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和颌面部缺损的修复治疗。为临床口腔修复提供了更广的设计选择面,从而提高了修复效果。
  关键词:附着体;覆盖义齿;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35-01
  附着体义齿是一类以附着体为主要固位形式的可摘义齿或固定义齿,使牙列缺损的修复更加美观、舒适,并具有更高的咀嚼效能。局部义齿通常使用的是冠上型附着体,其包括冠内附着体和冠外附着体。采用附着体取代或部分取代暴露的金属卡环等固位装置,具有更好的美观效果[1]。附着体阴阳型之间具有精确的匹配关系,就位后形成内锁结构,产生足够的机械摩擦力。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牙缺失伴残根冠患者3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合收治的牙缺失伴残根残冠的患者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3~74岁,平均48岁。上牙列缺损16例,下牙列20例。
  2各类附着体的特点
  2.1冠内附着体:
  冠内附着体主要为栓体——栓道及其变异结构,通常由设计成矩形鸠尾或扁圆形"凹"形槽的阴型栓道,和一个与阴型形状相匹配的阳型栓体结构两部分组成,前者位于基牙人造冠上,后者与可摘局部义齿连接在一起。这类附着体主要依靠栓体、栓道之间的机械摩擦力获得义齿的固位力,固位力大小取决于栓体、栓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的紧密程度。栓体与栓道的连接多为硬性连接。栓体与栓道的连接也可增加弹簧等装置以提高固位力。由于冠内附着体完全位于人造冠内,因而其应用受到牙冠大小,髓腔大小的限制,同时,其临床和技工等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费用较高,且长期使用磨损后,更换和修理的难度较高。
  2.2冠外附着体:
  冠外附着体是指附着体的固位装置突出于牙冠的自然外形之外的附着体。冠外附着体的应用对基牙大小的要求较低,主要受到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影响,多用于可摘局部义齿。冠外附着体的主要作用是固位作用,由于其结构设计较为灵活,易于设计应力中断、扣锁等装置,故多应用于游离端义齿,以减少基牙负担,当然,也可在非游离端义齿中应用。当缺牙区牙槽嵴条件较差时,义齿易发生摆动和转动,基牙会受到较大的侧向力作用,易产生牙周组织损伤,尤其是在游离端缺牙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此时需要具有应力中断作用的固位装置来缓解基牙的受力,而具有弹性联接装置的冠外附着体则易于满足这一要求。
  3附着体义齿的制作程序
  3.1基牙制备及印模:
  附着体的牙冠制备与固定修复体的基牙制备原则基本一致。为附着体提供足够的固位形和固位空间。保证附着体基牙的抗力形。保护牙髓、牙体组织的健康,预防并发症。保证附着体的美观、强度、清洁和就位方向。使附着体的传力、受力更为合理。对于冠内附着体,牙齿安置附着体的一侧应磨出正确大小的箱型以容纳附着体,制备出的空间应比附着体大约宽0.6 mm,深0.2 mm,以便铸造完整和安装正确,这样有利于使附着体的咬合传导力接近牙齿长轴,并便于正确恢复修复体的外形。对于制作附着体义齿的人造冠部分的印模,只要能准确取得基牙与黏膜的解剖位置关系即可,其要求与常规固定义齿印模相同[2]。
  3.2义齿制作:附着体义齿的制作包括固定义齿和可摘局部义齿两部分,制作附着体义齿所需的一个重要设备是平行研磨仪,它是一个带有打磨马达的平行观测仪,其主要功能为:作为观测仪测量和确定义齿就位道;确定安放附着体的位置和方向,在工作模型上按设计位置安置附着体;根据需要对蜡型或金属铸件进行研磨以达到需要的形态。由于附着体的精密度对义齿共同就位道要求很高,为达到义齿在口腔内摘戴自如,同时保持修复体中附着体阴阳性结构之间的密合度,附着体义齿制作过程必须在平行研磨仪上进行,使完成后的可摘义齿中附着体结构,能与固定在基牙上的附着体结构吻合,义齿摘戴顺利。
  3.3戴牙:
  附着体义齿的固定和活动部分在试戴过程中的就位一般没有问题,义齿在就位后应让患者试戴几天后再黏固人造冠。黏固过程中,应将可摘义齿部分同时戴入,并嘱患者咬合,以保证附着体义齿两部分准确的位置关系。人造冠粘固后,应训练患者掌握正确的取戴方法,并告知义齿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综上所述,精密附着体的应用是一种结合铸造、烤瓷、烤塑以及种植技术等多种牙科加工工艺的固定一活动联合修复方式,同传统的卡环固位体相比,可以极大的改善美观,具有更好的固位和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应力分布,并且可以使口腔修复体的应用形式更加灵活,达到更好地修复效果[3]。由于其技术含量高,应用效果好,精密附着体体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口腔修复学领域中的高技术水平标志之一。需要强调的是:附着体义齿并非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修复方式,应严格掌握各类附着体的特点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才能使附着体的应用取得最佳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富强,陈丽萍,郑元俐,等.附着体义齿[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7.
  [2]徐君伍.口腔修复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0.
  [3]冠内冠外精密附着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7144
  [4]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73-280.
其他文献
摘要: 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多数有长期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喘息的病史,但皆非哮喘特征性状,胸部听诊哮鸣音未必很明显,常与心血管或其他肺部疾病难以辨别。同时老年患者对轻中度气道阻塞的自我感觉迟钝,因而延误就诊,所以诊断较为困难。  关键词:老年;哮喘;症状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21-01  哮喘患者的常见症状是发作性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取30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患者麻醉管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处理得当,选择全身麻醉为佳,麻醉效果良好。结论:全身麻醉更有利于术中的管理与氧供,并且对于手术部位较深的肾上腺手术,其肌肉松弛效果明显好于硬膜外阻滞。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症; 麻醉管理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病因病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治疗措施。结论:随着椎间盘镜技术的发展,椎间盘微创手术正走向成熟,它具有安全性高、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关键词: 腰椎疾患; 诊断; 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通过手术和非手术办法,减轻患者疼痛,逐渐恢复侧支循环功能等。  关键词: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普外科  【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30-01  英文名称: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发生于中小动脉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和掌握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通过对患者病征的临床观测与病历资料的详尽研读分析,并进行综合总结。结论: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顽固难治。加强预防,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抑制病况的发展。  关键词:肝硬化;肝肾综合征;病毒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29-01 
期刊
摘要:目的: 讨论系统性动脉炎的诊断治疗办法。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后进行治疗和防治。结论: 本病的病程与预后主要取决于系统性损害的程度,因此前期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系统性动脉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31-01  引言  又称结节性多动脉炎、Churg-Strauss综合征、Wegener氏肉芽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4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肉毒素治疗、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例面肌痉挛患者基本好转14例,显效12例,好转12例,无效2例。结论:临床上依据一侧面肌阵发性抽搐,缺乏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A型肉毒毒素阻滞治疗的2次注射之间的时间间隔,控制在3个月以上。  关键词:面肌痉挛;A型肉毒毒素;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牙髓病根尖周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经治疗成功治愈率达91.6%,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老年人患牙髓病和尖周病,要采取积极治疗的方针,尽早解除牙痛之苦,恢复咀嚼功能,有助于促进身体的健康。  关键词:老年人;牙髓病;根尖周病;治疗;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8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感染创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0例发生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5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3.3%。结论:尽快去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创面,适当有效的局部应用抗菌药液,尽早封闭创面。减少污染,抑制细菌生长,加快创面愈合,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 感染创面;治疗;烧伤感染;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电烧伤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方法:对60例电烧伤患者的创面情况、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0例电烧伤患者经治疗,58例治疗效果理想,全部治愈,2例截肢。结论:对电烧伤患者早期处理、创面处理及特殊部位电烧伤的特点及处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烧伤;治疗;体液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028-01  电烧伤包括电弧伤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