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如何保障培养不“注水”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zgu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硕士生18.9万名,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其中,“高校有没有扩招承载力”“培养是否会‘注水’”“学历是否会贬值”成为大众较为担忧的问题。
  扩招动因 重点在于高等教育内涵提升
  “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办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面对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渴求,高等教育主动应变求变进行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今年硕士生扩招18.9万,相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近千万人的体量算不上规模扩张,但其为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和内涵提升带来的意义却十分深远。
  第一,研究生扩招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呼唤创新人才辈出。研究生教育应当积极主动地应变求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人才储备,尤其需要对当前国家在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紧缺的现状做出应急反应,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强国升级提供人才资源。
  第二,研究生扩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性调整——由“金字塔”型走向“橄榄”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结构上始终呈现“金字塔”型,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很不相称。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做大”,更需结构层次“调高”。这是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第三,研究生扩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坚持“能力为本”,走出“教育过度”的误区。以往“知识本位、学问主体、学术至上”的质量观,相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行业和职业岗位,所学知识既有“过剩”也有“不足”。大众化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坚持“能力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新的质量观,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问题分析 正视资源不足,把握培养目标,防范质量风险
  在教育与社会双向“适应并促进”的互动关系上,社会的快速发展难免出现教育供给“失衡”现象,这正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此次扩招势必会挑战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承载能力。
  第一,研究生导师紧缺的矛盾突显。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某些地区和高校以及一些学科专业(特别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师资更加紧缺,加之研究生增多后导师指导时间、精力被分散,难以保证每名研究生的指导质量。
  第二,生源状况和培养目标对原有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面对就业压力和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难免会有不少在知识储备和学术研究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对于这些学生,除了补充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加强基础科研训练外,更要加强学科交叉、瞄准科技前沿、注重产教融合等,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研究生扩招存在“质量滑坡”风险,并不必然造成“学历贬值”。研究生扩招的确面临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因扩招才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应由扩招来负责。在扩招背景下要保证研究生培养不“注水”,必须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预警,从体系机制上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应对之策 在供给侧改革上挖潜力,在质量保障体系上堵漏洞
  研究生扩招势在必行,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大相关资源投入,更应从高等教育供给侧“动脑筋”,深化改革、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同时,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上“下功夫”,加强过程管理、实行质量监控和建立预警机制。
  首先,构建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遴选标准,采用“校内充实专职、校外选聘兼职”等办法,确保导师数量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二要组建“导师团队”进行联合培养,打破以往研究生培养由导师“名额到人”的做法,根据专业或项目需要组建多样化的“导师团队”,注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三要探索建立联合培养的导师组指导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各自优势和整体效能,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阶段化培养、个性化指导”,依靠团体的力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按照人才定位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多渠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下研究生扩招,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保证研究生培养“有质量、高质量”,必须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要明确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养”质量要求,以结果为导向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二要加强校内外“本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本、硕、博”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设置贯通、师资团队组建,实现在教育系统和学校内部的人才培養联动、教育资源共享;三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专业,搭建交叉学科合作平台;四要利用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最后,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实行质量监控并建立预警机制。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的发展过程,从专业招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设计,到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再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导师指导、论文答辩等专业能力训练,每一个构成要素和环节,都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一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围绕研究生培养要素和环节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二要完善各类质量标准,保障资源条件配置,强化部门责任和过程管理,加强第三方监测评价,注重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教育质量监控平台,加强动态化的质量监督与控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的质量预警机制,做到未雨绸缪。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其他文献
<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有必要回归教育的原点: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数学本质进行
皖南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隆起带东段。本文选取青阳-九华山复式岩体和太平-黄山复式岩体,开展主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空调室外机开发过程中发现散热器散热效果差,导致空调运行中元器件温度较高。本文采用热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一种新方案,即在散热器上安装导流罩。通过实验和仿真研
松木屑作为一种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如能将其回收与煤粉掺混后作为锅炉燃料燃烧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印尼煤与松木屑不同掺混比例(0%、15%、30%、45%、100%)
提及"佳能",不论在相机还是办公设备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国际大牌。然而,佳能可谓是从"山寨"逆袭成为国际大牌的典范。在佳能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那些曾经的大牌
<正>2018年3月1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分支机构和地方体育科学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3个分支机构和28个地方体育科学学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
观察了50个小儿小脑(计100例小脑半球)静脉的条数、行径、归流及其吻合情况。小脑的静脉主要分两组:1.上蚓静脉、山顶静脉、山腹静脉及下蚓静脉;2.前上小脑静脉、后上小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