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焜:40年“教父”旅程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领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I Care’(我在乎)——我要把事情做好,
  是因为我在乎我的团队、公司、业绩、声誉甚至家人。‘在乎’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本刊注:2009年6月26日,北京索菲亚酒店宴会厅布置得简洁而精致,今晚它要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IBM中国董事长周伟焜和他的媒体朋友们。
  这是一场告别晚宴,周伟焜即将离开他效力41年的公司,正式结束他的职业生涯。大红底色的海报上,周的头像旁只印着“HENRY”——他的英文名字,没有身份、头衔,也褪去了一贯的蓝色。HENRY说:当晚的主题,就是海报上三个大字“话事人”。
  虽然当晚周伟焜更愿意用字面的意思去解释这三个字——“说说心里话”、“聊聊开心事”、“见见老熟人”,但海报右上角小小的IBM三个字母,让我们相信:“话事人”的主题更深具它的粤语原意——在广东话里,它是说话算数的人、大佬的意思。
  周伟焜执掌IBM中国14年,被称为中国大陆的IT教父,圈内恐怕没人比他更深解“话事人”的含义。
  2009年6月初周伟焜在即将离任之时接受了本刊的专访,这应该是他退休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这是一次访问,也是一堂生动的职业经理人必修课。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金融危机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中国这个大经济体,在世界上位置的变化。
  当IBM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开放给世界,需要全世界的支持;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是我们申请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份子;而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变成全世界需要中国来挽救。在未来中国会怎样?作为一位IBM的资深员工,我很希望看到IBM中国能为此做出贡献。
  
  经理人不是雇佣兵
  
  建立IBM中国,如同一次创业,管理IBM中国14年,我仍然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我自己也经历了职业经理人这个身份慢慢被中国社会接受的过程。
  很多企业把经理人当成“雇佣兵”,就是用钱请回来的杀手,到市场里去拼杀。但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跟一个职业杀手是不一样的。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有良知和道德,最重要的是,当他们投入工作时,一样有创业的热情。
  其实,一个积极创业的老板,也要有职业经理人的态度。如果创业者自己不投入,不改善,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创建管理团队,那你只能是永远的创业者。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创建一个卖掉一个,因为他没有经营一家公司的能力。
  我相信很多职业经理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其位不仅仅是为了财富,而是因为对事业的感情、激情。
  
  树立“江湖地位”
  
  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你要确定你是否能产生价值。
  这个价值并非意味着你自己是全能。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一定有人比你强。而在这些强人面前,你的价值在哪里?好比在一个坐满博士的房间里,只有你一个不是博士,你如何清晰地把你的价值体现出来?你也许用发问的方式,让他们整理好思路;用挑战的方式,逼迫他们找到答案;或者用前瞻的方式,帮他们打开思路。总之,你要让你的团队知道,跟你的交流和沟通,能让他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职业经理人也让公司的声誉、形象,甚至股价跟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相信IBM中国多少也有我的色彩,因为我的风格跟IBM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关于领导人的风格,我们无需去确立一个榜样,勉强每个人去模仿,或者勉强自己去伪装成那个样子,否则每一天就像在演戏。
  我是个平和的人,那种军事化管理我就做不到。但是,并不表示我的团队里就没有纪律。对于不适合团队的人,还是要请他们离开,只是不一定声音很大才能达到目的。
  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比如在跨国公司里,你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地提出意见。如果只是乖乖地听从安排,那很多事都做不到。你要学会把你的“江湖地位”确立起来,变成总部的人要主动听你的声音。
  在中国公司的环境里,大家就更愿意接受一个比较平和、更易于沟通的领导人。但同时,你还是要有魄力去做应该做的事,平和不等于无所作为。
  
  学会拥抱“异己”
  
  作为一个领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I Care”(我在乎)——我要把事情做好,是因为我在乎我的团队、公司、业绩、声誉甚至家人。“在乎”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也因此,我建设团队的时候,也非常强调“在乎”:我们在乎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
  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曾在挑人时,去挑那些跟我一样的人,所谓“同心同德”。自己嘴巴一动,别人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周围的人的思路跟你一样,就代表全公司只有你在思考。
  慢慢地我们开始重视多元化,寻找那些在每个领域里最出色的人。我们的很多经理都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比我厉害。这是一个挑战,有人怕这种组合很难驾驭。有人甚至说,我宁愿用二流听话的人,而不用一流不听话的人。但更高明的领导人,是让不听你话的人,接受你,大家擦出火花,产生更大的效应。
  每一个人的背景、想法、经验、教育,甚至文化都不一样,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异类的队伍产生的价值,一定会比一个全是同类的队伍产生的价值更大。
  
  建立“法治”公司
  
  强调用人的多元化,不代表你的公司没有规矩。跨国公司讲究建立流程,有很多规矩,任何事都要按部就班,这会让人觉得既加大内耗又限制个人的发挥。但是,一个成功的公司是在建立起流程的同时,还有足够的空间让人发挥其所能,达到工作上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除了各种数字之外,还有工作的满足感、荣誉感。
  没有流程不行,框得太死也不行。这就好比方和圆的关系,很多人认为跨国公司是方的,其实成功的跨国公司是方圆并俱的。这是强调灵活的中国公司应该学习的地方。
  另外,中国公司应该学会如何精细的分权,这跟流程建立是相关的。否则每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曾经有个CEO跟我一起吃饭,手机响了,然后他很骄傲地跟我说:你看,有人想花一万,我的手机马上就响,问我批不批。
  这是很典型的没有标准流程和精细的分工的例子。你在什么位置?什么样的事情才是需要向你请示的?你有什么方法能制止职权的滥用?并追查枉法?一个CEO如果每天都像一个警察,还谈什么战略、执行?
  如果流程总是可以被灵活运用,很多问题就永远是问题;如果精细分权做不到,真正的权责就很难确立。
  
  有遗憾,但不后悔
  
  回顾我在IBM中国的日子,遗憾是有的,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成长得更快?扩充得更大?但是我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让我欣慰的是,这十几年IBM中国实现了:“成就客户、追求卓越”。
  提到客户关系,很多人都会讲到1997年,IBM中国是如何帮助华为公司做集群项目的。去年IBM中国开始帮华为做下一个转型工作,从第一次到第二次有十多年历史了。
  去年年初,任正非专门在他的公司花园里,安排了一个晚宴,邀请了很多第一次合作的人。很多人已经退休,很多人在海外,但是当大家聚在一起时,当任正非感谢大家时,我非常感动。他说:我们再合作一次,带给股东更大的价值。
  在员工层面上,让我想到的是2003年“非典”,我们是如何凝聚人心、振奋士气的。那时候我恰好带着我的团队在澳大利亚开会。就在那几天,我的父亲去世了。我要飞回香港处理后事。但是第二天我就飞回北京,很多人劝我不要回去,说太危险。但是我还是回来了,因为我看到一群很害怕的年轻人,我要稳住他们。
  回来之后我们就制定了很多方案,包括如何应对紧急情况,比如如果客户的机房封了,机器恰好当掉了,我们怎么做?非典的经历让我学到一个领导该如何让他的队伍凝聚最强的战斗力。现在又有了甲型流感,我想有先前的经验,我们已经能很好地应对。
  还有一件很光荣的事,是IBM在2004年8月份《财富》中文版评选的“中国最受赞赏的企业”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2004年是特别的一年,这是唯一一次《财富》把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跟本地公司放在一起评选,IBM得了第一名。如果不把这些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放进去,我们闭上眼睛都知道第一名不是海尔就是联想。但这惟一的一年,让我们知道,IBM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花了很多努力终于被接受,被看作中国的一分子。
  在IBM,我完成了阶段性的工作:把中国放在IBM公司的地图里,当美国总部说世界是平的时候,视野里有中国的地位;同时,我将IBM带到中国,给了IBM中国一个准确的定位,让IBM能为整个国家的进步和改变做出贡献。
  我希望20年以后,IBM中国在总部的地位更高,而在中国它将成为一家优秀的本土公司,参与更多的国家建设。
  
  周伟焜对《中外管理》说
  第一次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是杨沛霆总编亲自出马,我印象很深刻。过去的几年中,不论是IBM还是我个人,都在你们的“恳谈会”上领过奖,这是媒体对我们的肯定,我很感激。
  祝愿《中外管理》更上一层楼。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经典语录:如果有可能,不要等快死的时候再转型,要在成功的时候转型。
   2004年10月刊
  
  IBM的想法是:首先让员工而不是产品,成为公司的品牌。 2005年5月刊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自完成全部的创新过程,就算富可敌国的公司也一样。 2006年11月刊
其他文献
温家宝总理说:“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如何看待被企业赋予极大期望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等的发展?又为何提出“我们需要的是重生,而不仅仅是恢复;需要的是清醒,而不是一般的苏醒”?    不是“苏醒”,而是“清醒”    《中外管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复苏,您有什么基本看法?  朱丽兰:复苏需要创新。而复苏中的创新,应该是重生,不是一般的复苏!复苏给人一
期刊
在明媚的盛夏,在温馨的家中,面对永远笑声爽朗的赵地会长,时间仿佛停滞在了那片永远的热情中。    搬家都不要丢的杂志    《中外管理》:您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外管理》杂志的情形吗?印象如何?  赵 地:我1983年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就认识了杨沛霆同志。那时,我们省委请过几位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来授课,沛霆同志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6月,我到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工作,沛霆同志知道后就和我联系。那
期刊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多年来与《中外管理》有着良好的交流及报道合作。而《中外管理》杂志出版200期之际,也正是全球经济危机中,企业最需要商业智慧来破解营销难题之时。为此,我们重访菲利普科特勒。    动荡时代,预见性第一    《中外管理》:随着经济“大盘”出现的巨大动荡,很多企业也在经历一个内部管理的动荡时期。对此您有什么基本的建议?  菲利普科特勒:对于公司来说,一定要成为有眼界的企
期刊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被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评价他说:“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他来到中国,语出惊人。    美式管理 = 唯利是图    《中外管理》:在您的书《公司正确的治理》中,您对美国公司的治理体制、管理体制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西方文化的衰退,您同意吗?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下简称马利克):
期刊
可持续性发展是学习型组织的延续,我的新书《必要的革命》与《第五项修炼》说的都是系统思考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企业仍然没有达到把握系统的能力。在《必要的革命》中,我引用了联合利华董事Andre van Heemstra的话 :“我们开始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使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相互依赖性,我们才幡然醒悟,把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毫无疑问,用“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来看待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尽管他在2005年已经去世,但他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如果他还在世,会怎样评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会如何评价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政策?在我们正在见证的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去规划未来?  通过本文的作者,一位与杜拉克交往将近三十年的朋友和同事的视角,本文提供了杜拉克的一些洞见。 
期刊
“定位之父”艾里斯,可谓《中外管理》杂志的一位可敬又智慧的老朋友——现年八十多岁的里斯先生,格外关注中国经济的崛起,每当中国企业出现重大营销活动,我们都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他也把对中国企业营销活动的看法,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其对中国企业的关切、坦诚无不溢于言表。  《中外管理》杂志出版第200期之际,我们再访里斯先生,就其在过去交流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金融危机中企业经营最切中时弊的反思做了最
期刊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2008年6月我写成了《消费论》这本书。    那是无法绕过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走计划与市场结合的道路。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具体什么样?大家还不知道。1992年以后,中国确定要搞市场经济,但争议仍然较大,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都还有争论。
期刊
18年来,东软一直坚持稳健发展的长线战略,并始终保持战略的连续性,但我们在战术上需要因势而动,需要有不断的变化,甚至每一年都在变化。    危机来了,我们更积极了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们的策略反而变得更加积极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已经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业务布局,相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地位更加凸显,我们的机会正在加大。  2009年,我们加强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建立了东软欧洲公司,在美国和日本也
期刊
这两年我已经退出方太的管理,集中精力搞家业长青学院。  越是讲课、办学,接触一代二代的企业家,研究国外的交接班情况,越是感到办这个学院的意义很深刻。中国民营企业的交接班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阶段,而且我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是交接班的极大危机期,甚至可能比这次金融危机还要难。从全球来看,一二代交接班成功的只有30%,那就意味着70%将被淘汰。而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确实很多企业家的交接班意识不是很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