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玄武湖公园是我国仅存江南皇家园林遗迹之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价(P O E)研究的数据收集依旧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其得到的数据数量少、耗时长且不准确.本研究尝试通过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收集游客评价大数据,对游客评价进行筛检、整理、分析,探讨南京玄武湖公园建成环境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对其优化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武湖公园是我国仅存江南皇家园林遗迹之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后评价(P O E)研究的数据收集依旧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其得到的数据数量少、耗时长且不准确.本研究尝试通过在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收集游客评价大数据,对游客评价进行筛检、整理、分析,探讨南京玄武湖公园建成环境的一些问题,并根据问题对其优化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其他文献
依据“管控对象、管控内容、管控方式”的差异,将上海市乡村规划划分为“两阶段、六类型”,分析其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从居民点规划管控阶段到村域空间规划管控阶段,管控对象从建设空间拓展到乡村全域空间,解决“管不管”的问题.(2)依据建设、农业和生态空间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控内容,解决“管什么”的问题.(3)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指标控制、布局引导、边界控制、土地用途管制、形态引导6种管控方式,形成“逐级传递”的管控路径,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上海乡村空间规划管控体系可为完善我国乡村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回顾城市形态学理论,形态学家关注的是城市中的人工组成部分(如街道、建筑),而常忽视城市空间中另一重要元素——城市绿地.文章从城市形态学视角出发,梳理多流派整合背景下的城市形态学理论构成体系,审视其中绿地形态理论的缺失,提出城市绿地形态研究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包括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效益、规划理论在内的绿地形态理论研究进展,利用现有城市形态学理论中认知、分析和回归实践的方法,探讨了整合多学科的城市绿地形态的研究框架.
基于我国上海、成都、大连、广州、呼和浩特等5个典型大城市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调查,分析不同类型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比例、需求复合特征、服务对象的相对独立性、服务对象的重叠程度、整合供给时的设施服务效度等5个方面的特征,探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策略.研究发现:在所分析的4类服务中,老年人对失智失能类日间照料服务的需求最大,其次是养护类日间照料服务,大多数老年人需要1~2类日间照料服务,成都市、大连市、上海市的日间照料设施宜提供失智失能类与养护类2类服务,呼和浩特市、广州市的日间照料设
工业型小城镇在国家各类职能小城镇中占据重要地位,用地作为各项城镇功能的物质载体,对城镇建设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我国的城乡建设用地资源有限,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小城镇用地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进行探究,以提高工业型小城镇的用地效率,优化其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针对工业型小城镇特点,从“整体—局部”两个尺度,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手段,构建用地演变驱动机制分析的“两层四类”分析方法,并选取四川省绵阳市松垭镇为案例地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整体层面,松垭